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造山的高原”
引用本文:许志琴,赵中宝,彭淼,马绪宣,李化启,赵俊猛.论“造山的高原”[J].岩石学报,2016,32(12):3557-3571.
作者姓名:许志琴  赵中宝  彭淼  马绪宣  李化启  赵俊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46;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100085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21061、41202153、41472198、41430212)、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1211093、201511022)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818094、2015020401003、20160102002)联合资助.
摘    要:地球上的高原依照其组成及形成过程差异分为两大类:克拉通高原与造山高原。克拉通高原是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和稳定的克拉通的基础上构筑的高原,具有简单的、均一的、稳定的、冷的地壳以及刚性古老硬基底,如巴西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德干高原等。造山的高原是以造山单元作为主体的高原,分为俯冲型高原和碰撞型高原。前者如"中安第斯高原"与东太平洋的向东俯冲密切相关;后者如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复杂、不均一、多地体拼贴、多期造山、相对热的巨厚地壳组成的造山软基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初始高原在白垩纪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闭合(120~140Ma)有关。而印度-亚洲碰撞(60~50Ma)和印度岩石圈板片平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促使青藏高原整体的抬升至4000~5000m的高度。

关 键 词:克拉通高原  俯冲型造山高原  碰撞型造山高原
收稿时间:2016/7/13 0:00:00
修稿时间:2016/11/10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