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
引用本文:张泽明,董昕,丁慧霞,田作林,向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J].岩石学报,2017,33(8):2313-2341.
作者姓名:张泽明  董昕  丁慧霞  田作林  向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科技重点研究发项目(2016YFC060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30205、41472056、41602062、41502060)、博士后基金(2016M601086、2017T100099)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201)联合资助.
摘    要: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心由高级变质岩系和淡色花岗岩构成,是研究碰撞造山作用和板块构造的天然实验室。本文评述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争议,主要内容包括:(1)造山带核部具有"三明治"结构,高级变质和部分熔融的高喜马拉雅系列(GHS)夹持在较低级变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系列(THS)和低喜马拉雅系列(LHS)之中,GHS的变质作用程度具有向上和向下部构造层位降低的特征。高喜马拉雅系列主要由高压麻粒岩相到榴辉岩相的变质岩组成,具有1.2~1.6GPa和700~800℃峰期变质条件,顺时针型变质作用P-T轨迹,其进变质以增温增压为特征,退变质早期为近等温或增温降压过程,晚期为降温降压和近等压降温过程;(2)在造山带西段,紧邻缝合带产出的超高压变质岩具有4.4~4.8GPa和560~760℃的峰期变质条件和顺时针型P-T轨迹,并在退变质中期出现加热过程;(3)尽管造山带的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在中、高温条件下,但岩石中的石榴石都保存有明显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生长成分环带特征;(4)造山带变质核下部发育反转的中、高压型变质序列;(5)在造山带核部,变泥质和长英质麻粒岩的强烈部分熔融主要是增压、增温进变质过程中的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熔融,和近等温或增温降压过程中的黑云母脱水熔融,可以形成花岗质和英云闪长质熔体。加厚下地壳的高变质温度足以使各种成分岩石(包括基性岩)发生深熔,而不需要外来热源;(6)造山带变质核经历了长期的变质演化过程,其进变质始于~47Ma,峰期变质发生在~25Ma,退变质持续到~15Ma。这些岩石也记录了持续的(超过20Myr)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过程。在造山带西段的超高压变质岩具有~46Ma的峰期变质年龄和~40Ma的退变质年龄,所以经历了一个快速俯冲与折返过程;(7)印度大陆西缘与岛弧的碰撞(造山带西段)和印度大陆东缘与大陆弧的碰撞时间一致,为~50Ma;(8)在造山带西段,印度大陆的深和陡俯冲形成了超高压变质岩;而在造山带中段,印度大陆的平缓俯冲形成了中高压变质岩;(9)构造变质不连续在变质核中广泛存在。多重有序逆冲和无序逆冲导致的岩片叠置控制着造山带的地壳结构;(10)现有的构造模型,包括楔形挤出、隧道流、临界楔和构造楔模型,都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造山带变质核部的折返机制。

关 键 词:高压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持续时间  构造叠置  喜马拉雅造山带
收稿时间:2017/1/2 0:00:00
修稿时间:2017/3/12 0:00:00

Metamorphism an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Himalayan orogen
ZHANG ZeMing,DONG Xin,DING HuiXi,TIAN ZuoLin and XIANG Hua.Metamorphism an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Himalayan orogen[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7,33(8):2313-2341.
Authors:ZHANG ZeMing  DONG Xin  DING HuiXi  TIAN ZuoLin and XIANG Hua
Instit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 and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Keywords: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Partial melting  Time and duration  Duplexing  Himalayan orogen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