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引用本文:舒良树,周新民.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J].地质论评,2002,48(3):249-260.
作者姓名:舒良树  周新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172067)、重点基金项目(编号40132010),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0113000053)
摘    要: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关 键 词:俯冲带  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格架  区域断裂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修稿时间:2001年3月22日

Late Mesozoic Tectonism of Southeast China
SHU Liangshu,ZHOU Xinmin.Late Mesozoic Tectonism of Southeast China[J].Geological Review,2002,48(3):249-260.
Authors:SHU Liangshu  ZHOU Xinmin
Institution:SHU Liangshu,ZHOU Xinmin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Abstract:
Keywords:subduction zone  change of tectonic system  tectonic framework  regional faults  Late Mesozoic  Southeast China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