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鄂尔多斯地块—扬子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引用本文:吕宏斌,叶高峰,金胜,魏文博,董浩,张乐天,谢成良,尹曜田.鄂尔多斯地块—扬子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地质论评,2020,66(4):813-828.
作者姓名:吕宏斌  叶高峰  金胜  魏文博  董浩  张乐天  谢成良  尹曜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编号:41274003、41674101 和41974112)和Sinoprobe专项(编号:Sinoprobe-01)的成果
摘    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 键 词:大地电磁测深  秦岭造山带  华北(鄂尔多斯)地块  扬子地块  双向俯冲  物质逃逸
收稿时间:2019/12/8 0:00:00
修稿时间:2020/3/30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