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
引用本文:徐中波,申春生,陈玉琨,康凯,罗宪波,何新容,李林,张博文.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J].沉积学报,2016,34(2):375-385.
作者姓名:徐中波  申春生  陈玉琨  康凯  罗宪波  何新容  李林  张博文
作者单位: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5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23-006-002),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摘    要: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模式,特别是心滩坝及其内部夹层的构型特征尤为重要,直接控制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富集与分布。采取现代地质调查与地下地质解剖相结合的思路,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分别从辫流带、心滩坝及心滩坝内部夹层三个级次,探讨了砂质辫状河构型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道具有三种充填样式,且以砂质充填为主,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呈"宽坝窄河道"的分布样式;坝内落淤层具有穹窿式和水平式两种分布样式。此外,从5级至3级构型单元逐步细分,通过三种识别标志划分单一辫流带,平均宽厚比约178;心滩坝辫状河道宽度与心滩坝宽度比约为1:3.8,心滩坝宽度与长度比约为1:2.2;心滩坝内部单期落淤层近水平分布,多期之间互相平行,一般2~4个。不同级次储层构型要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存在差异性。对于辫流带级次,层间隔层直接控制剩余油分布;心滩坝级次泥质半充填河道底部砂体连通,侧翼上部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受落淤层和物性界面的影响,心滩坝内部剩余油主要呈"分段式"富集在落淤层下方垂积体的顶部和水驱较弱的边部。该成果在油田老区综合调整方案和新区开发方案设计上得到了应用,也在调整井部署,尤其是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等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 键 词:辫状河    储层构型    现代沉积    露头    砂体叠置样式    剩余油
收稿时间:2015-03-07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