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松辽盆地岩石热导率柱及古地温场分布特征
引用本文:唐博宁,邱楠生,朱传庆,常健,李潇,黄越,杨俊生,付秀丽.松辽盆地岩石热导率柱及古地温场分布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4(1):26-35.
作者姓名:唐博宁  邱楠生  朱传庆  常健  李潇  黄越  杨俊生  付秀丽
作者单位: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3.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A0716003);
摘    要: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平均热导率为1.79 W/(m·K),热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上部地层中增大的速率大于下部。热导率随地层年龄增大而增大。松辽盆地北部Rran主要在0.8%~1.6%,齐家古龙凹陷Rran最大。埋藏史-热史表明,白垩系青山口组地层在明水组末期达到最大古地温,然后至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古地温场平面分布显示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地层在大部分地区的最大古地温达到120℃以上,显著高于现今地温场。青山口组从沉积后进入盆地热沉降发育阶段,随着古埋深的增加,古地温逐渐增至最大。此时较高的古地温条件能够促进页岩油气的成熟。明水组末期受古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发生了显著的抬升冷却事件,在冷却过程中温度梯度降低幅度较小的地区形成了地热温度条件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松辽盆地  古地温场  热导率  镜质体反射率  埋藏史-热史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