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古地理轮廓——藏南晚白垩世堆拉灰岩古地磁研究
引用本文:易治宇,梁雅伦,赵杰,闫永刚,陈力为,唐祥德.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古地理轮廓——藏南晚白垩世堆拉灰岩古地磁研究[J].地质学报,2016,90(11):3282-3292.
作者姓名:易治宇  梁雅伦  赵杰  闫永刚  陈力为  唐祥德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摘    要:堆拉灰岩的古地磁数据为重建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轮廓提供了重要制约,但也留下了一些疑点,为此,本文对该地区晚白垩世海相沉积开展了进一步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10个采点样品的系统退磁及统计分析,得到宗山组最下段经地层校正后的特征剩磁分量为D=168.2°,I=-7.3°,α95=7.5°。该分量与前人从该地区宗山组中、上段得到的古地磁结果无显著区别,并在9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褶皱检验,表明剩磁是褶皱前获得的。尽管如此,堆拉晚白垩世灰岩统一的负极性特征与其沉积期间(Turonian-Maastrichtian)对应的古地磁标准极性柱不符,表明该地区宗山组不同层位可能普遍遭遇了重磁化,不能用来约束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仅用前人从岗巴宗山地区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对晚白垩世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进行了计算和修正,结果显示该地体在宗山组上段沉积期间(约71~65Ma)的古纬度约为9°S,计算得到当时大印度的北向延伸量为1500km,与前人从宗浦组得到的古地磁结果一致。

关 键 词:印度-亚洲碰撞  古地磁  古地理重建  藏南  白垩纪

Paleogeography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Indian Continent Prior to Its Collis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Limestones in South Tibet
YI Zhiyu,LIANG Yalun,ZHAO Jie,YAN Yonggang,CHEN Liwei and TAN Xiangde.Paleogeography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Indian Continent Prior to Its Collis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Limestones in South Tibet[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6,90(11):3282-3292.
Authors:YI Zhiyu  LIANG Yalun  ZHAO Jie  YAN Yonggang  CHEN Liwei and TAN Xiangde
Abstract:
Keywords:India-Asia collision  paleomagnetism  paleogeography reconstruction  southern Tibet  Cretaceou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