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酸性岩浆不混溶演化路径探索——来自福建省政和县一个“超级实验室”的野外证据
引用本文:朱玉磷,白昌华,陈素余,严卸平.酸性岩浆不混溶演化路径探索——来自福建省政和县一个“超级实验室”的野外证据[J].地质学报,2022,96(7):2403-2420.
作者姓名:朱玉磷  白昌华  陈素余  严卸平
作者单位:1)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福建福州,350007;2) 福州大学紫金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一个多世纪以来经历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岩浆不混溶作用在业界得到重视,使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在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中首次发现大规模酸性岩浆不混溶现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研究揭示,大约温度在900~650℃之间、剧烈的过冷度变化条件下岩浆发生不混溶两液相,一相为富硅的球粒相,另一相为富铁的基体相。不混溶球粒相发展,最初可能由大黏度富桥氧的硅氧四面体 络阴离子团聚集成核,成核后形成珠滴状液滴,液滴聚集成塑性小球,小球碰撞合并奠定球粒个体,球粒个体先后经历过三个世代的反复交叠生长而定型。在浮力和岩浆上侵的综合作用下,无数个球粒个体与熔浆分离、上浮、云集成规模宏大的富硅球粒相,即球粒流纹斑岩地质体,富铁基体相下沉形成英安岩地质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球粒相富集主元素SiO2、K2O、Na2O和微量元素Sr、Ba;基体相富集主元素Al2O3、TiO2、MgO、TFe2O3和微量元素Rb、Cs、Zr、Hf、Th、Ta、Nb、La、Ce、Ni、Co、ΣREE。随着两相间的物质交换迁移,球粒相所占比例增大,基体相不断减少,明显表现基体残余岩浆朝着基性方向演化,这是本文揭示的酸性岩浆不混溶成分演化的主要路径。

关 键 词:酸性岩浆  不混溶  演化  球粒生长  野外证据
收稿时间:2021/4/13 0:00:00
修稿时间:2021/6/21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