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西澳大利亚大规模的剪切带及其对太古代金矿化的意义
引用本文:B.N.埃森劳尔,D.格罗夫斯,G.A.帕,王文珍.西澳大利亚大规模的剪切带及其对太古代金矿化的意义[J].世界地质,1992(1).
作者姓名:B.N.埃森劳尔  D.格罗夫斯  G.A.帕  王文珍
摘    要:很多太古代后生的大型金矿床都与绿岩带中的区域性线构造有着广泛的空间上的联系,尽管详细地看来,它们是位于次级脆—韧性的断层构造中。来源于地球深处的热液在向地壳上部运移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通道,并与不同的岩石和变质溶液发生了一种重新均衡的过程。在角闪岩和绿色片岩带中或在其下面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有利于次级脆—韧性和脆性构造的形成,这种构造是金矿最易形成的部位,大多数矿都位于这里。区域性韧性构造和较脆的次级构造之间的物理梯度使得热液在局部的范围内不稳定地流入较脆的次级构造之中,在这里较低的温度和具有高的Fe/(Fe+Mg)比值的合适的主岩有利于金矿的沉积。金矿的各种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金矿具有多种来源并与地壳中的岩石不断地发生过再平衡作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