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超致密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规模产油原因分析——以四川盆地大安寨段为例
摘    要:湖相碳酸盐岩在我国普遍发育,其中不乏作为油气储层的范例,如松辽盆地西部白垩系青山口组、嫩江组,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饶阳凹陷下第三系,松辽盆地太康地区,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等。在这些地区中,四川盆地大安寨段湖相介壳灰岩油气持续生产时间尤其长。该地区虽年均产量较低,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持续生产油气半个多世纪。矛盾的是,大安寨段介壳灰岩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非常低,孔隙度普遍介于0.3%~2.0%,渗透率介于0.0001~1.0mD,多数低于0.1mD。为揭示这种超低孔渗湖相碳酸盐岩能够支撑该地区50余年长周期低产稳产的原因,本次以储层特征为切入点,兼顾源储配置条件开展研究。在露头和岩心观察、采样基础上,借助各类光学薄片、多种扫描电镜及压汞等技术方法,对大安寨段致密介壳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在宏观、微米、纳米三个尺度下均表现为孔缝双重介质,又以纳米级孔缝储集空间比例最高,占总孔隙体积的91.28%。类型上,宏观储集空间以构造缝为主,但偶有溶洞伴随裂缝出现;微米级尺度下,介壳灰岩发育大量微裂缝,溶孔则相对少;纳米级储集空间微裂缝依然发育,但溶孔发育程度明显上升。岩心观察、荧光薄片鉴定、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三个尺度下的孔-缝系统均存在显著的储油痕迹:宏观尺度下介壳灰岩裂缝与溶洞中常见沥青侵染,微米、纳米尺度下方解石晶间隙、晶内孔、介壳粒内孔、晶内解理缝、压实缝等各种基质储集空间或见荧光显示,或在环境扫描电镜下见到油膜在矿物颗粒表面及孔隙中分布。由此表明,发育的微裂缝形成了发达的裂缝网络,沟通孔隙之后,成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进而保证了超致密储层也能聚集可观的油气储量。此外,对大安寨段的源储配置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作为储层的湖相介壳灰岩和作为烃源岩的暗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紧密相邻,构成了一套自生自储的独立源储组合,有利于烃源岩生成烃类后直接向储层充注。并且,大安寨段在整个川中地区均呈这种配置关系。在此条件下,结合储层内发育的微裂缝,最终形成了致密储层长期低产稳产的油气生产特征。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