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储集砂体特征及聚砂成藏模式
引用本文:陈安清,张晓星,密文天,康永梅,刘一仓,王联国,杜佳宁,侯明才,缪宗利.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储集砂体特征及聚砂成藏模式[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5).
作者姓名:陈安清  张晓星  密文天  康永梅  刘一仓  王联国  杜佳宁  侯明才  缪宗利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是潜在的新勘探层系,勘探研究程度极低。在野外露头观测、岩芯观察、测井数据解释和显微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古流向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确定古水系分布;在古地貌和古水系的约束下,基于500余口钻井的测井解释结果,确定8个亚段的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和沉积相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物源主要来自西南侧的西秦岭造山带;早期物源较强,沉积环境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形成了灰色厚层砂岩夹泥岩;晚期物源较弱,沉积环境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以发育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为特征;直罗组砂岩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溶蚀孔次之,孔隙度为0.87%~31.20%(平均值为16.34%),渗透率为(0.13~53.70)×10~(-3)μm~2(平均值为17.83×10~(-3)μm~2),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高于15%;直罗组沉积初期古地貌既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分布,又制约了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优势部位及后来的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潜在的油藏勘探目标包括古河道上游高地、中游汇水坡咀和下游河间丘等3种古地貌聚砂成藏模式。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