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6,15(1):74-82
中国古喀斯特的形成受大地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的控制,本文结合中国地壳运动的特点,概述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古喀斯特。并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喀斯形态组合等,讨论了古环境。根据大地构造的演化,中国地质历史上发育的古喀斯特,可划分为5个主要时期,即元古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早古生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晚古生长喀斯特发育时期,中生代喀斯特发时期和第三纪喀斯特发育时期。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总被引:104,自引:3,他引:101  
解放前,我国只有少数地质工作者对中国大地构造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蓬勃发展,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在国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从他们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规律。对于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最近期间也给予了相当大的注意。学术观点尽管各不相同,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大家通过争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把地质科学的发展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新概念地质力学的提出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思文 《中国地质》2000,(1):34-37,40
地质力学是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依据中国和亚洲大陆地质特征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理论,是对地质和地球科学的重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李四光及几代地质力学工作者不懈努力下,地质力学形成  相似文献   

4.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任纪舜  郝杰等 《地质论评》2002,48(2):113-124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1926年前,以外国人为主的研究时期;1926-1949年,开创和奠基时期;1949-1966年,大发展和百家争鸣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时期;1976年至今,板块构造盛行时期,主要成就有:多年的调查研究已为大地构造研究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中国造山旋回和构造阶段划分已取得基本共识;已经查明中国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基本确定了中国的主要断裂系统和主要缝合带;初步查明中国深部构造轮廓;青藏高原研究及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已获重要进展;笔者认为百家争鸣和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创造性思维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单纯跟踪模仿则是最大的弊端。中国大地构造学正在地球系统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向着共同发展和融合的道路前进,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体系正在酝酿形成中。为了对中国至亚洲大地构造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需要:①大地质科学多学科高水平结合加计算机仿真实验方法;②从全球构造出发,把微观、宏观、宇观的研究结合起来;③中国和亚洲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力求突破;④建立经典研究地区和野外实验基地;⑤实现东亚大地构造研究的大跨越,建立东亚地质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华南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42,自引:10,他引:132  
论述了华南地质历史上四个时期花岗岩特点、成因模式与大地构造框架,从中折射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晋宁期花岗岩是扬子周边环形岛孤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分别与早古生代板内压扭性断裂熔融、早中生代板内伸展减压熔融和晚中生代活动陆缘伸展增生造山作用有关。华南四个地质时期的花岗岩的成因各异,模式不同,主导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也不同。建立能解释多数地质事实的模式,是当前认知的需要。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沿着历史长河完整地描述19亿年以来的华南花岗岩地质演变与地壳演化,将华南地质的故事以三维图像形式演示于众。  相似文献   

6.
《地质论评》1959,19(12):559-565
中生代地层在中国非常发育,但由于我国对中生代地层的研究开始较晚和陆相地层的复杂性,过去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是些重大的问题,例如系与系之间如何划分和对比等重大问题。建国十年以来,我国的地质工作者,由于中生代地层中含有许多有用矿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活动论观点,概括地探讨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四项基本特征:全球最复杂的地块、褶皱带镶嵌体系,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古生代与中、新生代之间大地构造面貌的变格,以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化;认为这些特征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板块构造活动的结果,因而可以在中国板块构造演化的统一模式中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东部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肖虹 《现代地质》1990,4(1):107-113
本文运用活动论思维,根据东亚构造发展的宏观背景重新认识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史。阐明吉林省东部在不同时期所处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及由此所决定的不同构造阶段所表现的不同构造属性与特征,为中、新生代以来该区所发生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提供时空背景。 本文强调了中生代以来巨大的构造改造对于塑造现今裸露地表的综合地质体面貌的重要意义。忽视它的影响就有可能把许多原本是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产物误认为是前寒武纪就有的古构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导致谬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地构造简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地质工作,自解放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获得迅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以及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取得了更加重大的成就,全国地质情况已普遍作过查勘。这使构造地质工作者有条件在前人大量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地构造从事进一步的总结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亚洲盆-山系及其地质构造应力场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大陆的大地构造格局是经过地质史中迭次地壳变动所遗留下来的图象。现在的亚洲大地构造格架主要是经过中生代以来地壳形变演化而来的。除了大洋一大陆或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相互作用(板块构造)产生的地壳形变外,还有广阔发育在大陆上的盆地-山脉之问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根据地质力学的原理,对亚洲大陆区内盆地及其周围的山脉的应力场做了初步分  相似文献   

11.
许善明 《地质论评》1964,22(2):99-110
关于贺兰山区的大地构造性质问题,历年来已为许多地质工作者所研究。不少人认为它应属于地台。但是,从其活动性大、褶皱断裂比较强烈以及古—中生代的地层厚度巨大(约8,000—11,000米)等特点分析,却又显示出它已超越了地台型活动范畴。在这个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带,记录了自中生代以来陆缘内侧地壳构造发展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也反映了构造岩浆的形成机制。其中特别是玄武岩类,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在空间分布和成分变化上反映出了很明显的规律性。本文就作者所获得和已知的地质、岩石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着重探讨玄武岩类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大地构造演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封面故事     
:亚州中生代花岗岩分布图(局部)。在中国及邻区新发现了大量中生代花岗岩并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总结了中亚和中央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成因演化及物源特征,揭示了多种构造环境。集成已有成果,编制了属性驱动的数字化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这对深入认识亚洲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板块拼合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区域成矿背景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主持的研究成果,当选2013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五。详见本期655-672页。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质学会首届年会,于1979年12月20日在天津宾馆举行。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大地构造学家黄汲清教授亲自到会指导,并作了题为《关于中国东部一些中生代的构造问题》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大地构造学家李春昱教授概括的论述了《有关板块构造的几个问题和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从古人类方面,阐述了  相似文献   

15.
蛇绿岩与大陆缝合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宗溥 《地质科学》1984,(4):359-372
从六十年代以来,被誉为“地球科学革命”的板块构造学说,引起广泛的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它能圆满地解释地球的主要面貌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板块构造的概念是近二十年来从各海洋区搜集的大量地球物理资料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阐明洋壳(约200兆年)的构造比陆壳获得较大的成功。由于板块构造提供了一个全球动力学体系的框架,使人们对中生代以来的大陆演化的许多作用有所了解。对板块学说有兴趣的地质工作者,想根据均变论的原则,去解释古大陆的形成、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开合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巍然 《地质通报》2004,23(3):195-199
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2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本文简介了开合构造中的几个问题:开合构造是一种新的大地构造观点;开合运动是地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开合类型是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对立统一;开、合、剪之间是辩证关系;开合构造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老挝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东南三江—印支地区是世界构造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而老挝位于中南半岛中北部,相比于周边邻区地质研究程度较低。文章结合近年来参加项目研究成果,综合前人研究资料,通过区域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区内各构造单元的延伸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对老挝及邻区进行构造单元划分,并初步概括了老挝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史。基于区域构造-岩石组合的分布发育及时空属性特征,文章将该区划分为7个三级构造单元:景洪—素可泰火山弧、难河—程逸缝合带、思茅—彭世洛地块、奠边府—黎府缝合带、万象—昆嵩地块、色潘—三岐缝合带、长山地块。研究区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多重大地构造属性,总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特提斯演化和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时期,主体表现为昆嵩、长山古地块的形成,一直到早古生代都具有亲扬子—华南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自中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为古特提斯演化时期,表现为以奠边府—黎府洋、色潘—三岐洋、难河—程逸弧后洋及邻区马江洋为主导的洋陆构造演化格局。晚中生代—新生代则为板内伸展、走滑、地壳物质均衡调整及伴生的盆地形成、碱性岩浆活动等作用期,也是区内现今地质构造格局的定形期。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1∶5 000 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图1)及简要说明-- <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已于1999年由地质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2002年第2次印刷.该图是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综合研究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编制而成.这是中国地球科学界各学科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劳作,体现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该图从4个方面,在时空的结合上,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和资源、环境、灾害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9.
李继亮  王宗起 《岩石学报》2018,34(7):1863-1866
正1945年2月,黄汲清先生在重庆用英文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大地构造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元》,这是中国人自己人写的自己祖国的大地构造著作,代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起源。由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即将结束、解放战争正在酝酿中的战乱时期,没有一个平和的环境对此学术著作的意义给予广泛讨论与评估。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大地构造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译成俄文出版;后由俄文版译为中  相似文献   

20.
会议于1987年11月26日~12月1日在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6个问题:1)成煤大地构造学的目的和任务;2)成煤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3)中国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成煤大地构造及演化;4)中国煤田的构造特征及大地构造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