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气象》1990,16(9):65-65
编辑部: 《气象》1989年9期和1990年4期分别刊登了“白天栏转记露、霜、结冰等天气现象”和“白天栏转记露、霜、结冰等天气现象之刍见”两篇文章,雍延和与袁为栋两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上述天气现象的记录方法,……望《气象》杂志给一个明确的答复,究竟如何记录为好。 此致 敬礼 河南省许昌市气象局业务科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文件或奖牌中,经常可看到用汉字标示的年月日将“○”字误写为“0”或“O”,如“二000年十月一日”、“二OO一年三月”等,看起来非常别扭.把“○”字误写为“0”或“O”不但看着不舒服,也不符合汉字使用规范.  相似文献   

3.
莽莽昆仑举红旗,滚滚长江传笑语。“毛选”五卷发下来,欢呼声浪盖天地。“毛选”五卷到大庆,排排钻塔齐敬礼。手握宝书斗白骨呵,油海战歌谱新曲。“毛选”五卷到大寨,虎头山上秧歌起,喜读雄文眼更明呵!改天换地创一奇迹。 “毛选”五卷到六连,练兵场上呼声急。越学作风越过硬呵!红色江山有柱石。 “毛选”五卷到各地,锦绣河山尽春意,真理光辉照征途,抓纲治国路不迷。手捧宝书想导师,人民更爱华_L席,八亿颗红心紧跟您呵,沿毛主席的道路走到底!“毛选”五卷到各地@谲水~~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对待统计学 1.计算器病和统计病一九七九年第一期美国《科学新闻》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计算器病”。文章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电子计算器是价格昂贵的稀奇物品。六年前,价格降到不到一百美元,已是一项重大新闻。现在只花9.95美元就可在当地杂货店里买到这种袖珍计算器,结果使学生产生了‘计算器病’(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不想对简单的习题进行运算,物理专业的学生,竟然用计算器计算200除以2的商数,然后把它写在试卷上;另一学生为了  相似文献   

5.
南京的天气     
竺可桢  薛铁虎 《气象学报》1936,12(4):201-206
天气这个问题是人们三句不离口的东西,而也是人们最难了解的东西。这种只会谈而不能了解的现象,中外皆然。的确!在中国拿天气作为谈话的资料,已经谚语化了。你瞧!中国“谈话”俗语叫“谈天”,他的意思就是闲谈天气;中国“问安”或“致意”是叫“寒暄”,意思是问问“冷热”或谈谈“天气的状况是否适宜於对方的起居”。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用天气现象或天气变化等气象因素为背景来赞誉大自然、抒发自己情怀的佳作,不胜枚举。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堪称千古绝唱,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其词曰:“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1日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视。”这首词是诗人记述夜行黄沙道(在今江西上饶西面)时的情景,把一个寂静山乡的夏夜,写得如此生机盎然:远在天际几颗明亮的星,近在山前几点不湿衣衫的雨(此降水可能是积云衰退所致或夏日晴夜树叶上…  相似文献   

7.
《陕西气象》2010,(2):44-45
输入或更改日数据后,存盘保存。同时系统提示“形成日照上传数据文件吗?”如果输入或更改日照数据后,选择“是”,不修改时,应选择“否”。对日数据不做任何修改时,点击“返回”,系统提示“有数据未保存,确实退出吗?”选择“是”。  相似文献   

8.
1.看风向 下冰雹之前,常刮东风或东南风。正如群众常说的·“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因为暖湿空气多从东南方向吹来,它是形成冰雹的有利条件。当风向转成西北或北风,风力加大,冰雹即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业是指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不借灌溉,而只依赖于自然降水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在国外有的叫“旱地农业”、“干旱农业”,或“雨养农业”等。从旱作农业的涵义和分布地区就可看出,旱作农业与自然降水有著密切的联系,本身就是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本文仅从农业气候的角度,谈谈对甘肃旱作农业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气候学家能够说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是否的确开始使地球表面增暖之前,也许已过了十年或几十年.但是科学团体并没有只坐在温度表前,等待升温的发生.美国一些科研机构的领导人去年12月指出:“我们相信,全球环境变化将会是下一世纪最为迫切的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没有作家不写气象,也没有气象学家不读文学作品的。历来文学与气象就融为一体。毛泽东诗词也是如此。气象,给毛泽东以灵气——“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使气象现象升华——“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  相似文献   

12.
从科技论文的基本内容、层次结构和编写格式来看,其正文部分一般始于引言,止于“结论(或讨论)”。作者大多在科技论文结束部分用“结论”作层次标题,也有部分作者采用“结语”。要写好科技论文的结束部分,作者应当了解“结论”和“结语”在用法、写法上的区别。(1)概念不同。结  相似文献   

13.
一、山区人工增水问题的提出新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占全国面积1/6的新疆,降水总量只占全国的4%;全疆年平均降水量仅150mm,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4.准噶尔盆地中部年降水量只有50mm,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年降水量只有10mm左右,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上的地区,只占全疆总面积的23%.由此可见,干旱缺水,是新疆一个固有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解决水的问题,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两种办法.在“开源”方面,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4.
1. 1983年5月6日上午六时,浙江省鄞县球山公社等地突然降了一场“红雨”,雨到之处.“血迹斑斑”。 2.过了五天,即5月11日下午,河南省桐柏县彭庄大队又降了一场“蛙雨”,遍地是随雨落下的幼蛙,最多处每平米竞有蛙90——110只!人们惊恐万分。3.据记载,全世界每百年约有20多次“红雨”,而“蛙雨”也不罕见,1960年8月1日在法国的土伦地区就发生过。 6.由此可见,“蛙雨”则是由龙卷风将多蛙池塘中的水和蛙吸到空中,再输送别处降下来,并没有什么其它的奥秘。 4。为什么会出现怪雨呢?首先足由于去年太阳热能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而影响大气环流,出现…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文件或奖牌中 ,经常可看到用汉字标示的年月日将“○”字误写为“0”或“O” ,如“二 0 0 0年十月一日”、“二OO一年三月”等 ,看起来非常别扭。把“○”字误写为“0”或“O”不但看着不舒服 ,也不符合汉字使用规范。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第 80 2页 ,可以看到“○”字的解释 :“数的空位 (同‘零’) ,多用于数字中 :三○六号│一九九○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把“○”误为“0”或“O”的现象呢 ?关键是汉字排版告别铅字以后 ,“○”字在微机的字库里找不到。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在Windows/95、98、me或 2 …  相似文献   

16.
自 2 0 0 1年 6月 1日起 ,一级辐射站推广使用了“FSC - 1型辐射数据采集处理仪” ,仪器运行情况良好 ,但如果要处理特殊情况 ,必须避开数据采集更新时刻。例如 :强降水时要保护辐射表 ,先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传感器加盖”框 ,框内显示“∨” ,再把 5只辐射表加盖 ,屏幕显示 5个值为零。当雨小时辐射表去盖开始正常采集 ,再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传感器加盖”框 ,框内“∨”消失 ,一分钟后 5只辐射表 (总表、散表、直表、反表、净表 )显示正常值。若在数据采集更新时刻的前 3秒钟内进行上述操作 ,会因时间不够而造成数据丢失或记录不正常…  相似文献   

17.
因为工作性质关系,我过去只写些气象科学总结或论文。给各种报刊写稿,我于一九八四年才试写初投。在刚刚入门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就被全国性刊物采用三篇,《广西科技报》采用八篇,《左江日报》采用三十八篇,县广播站也采用了一百多篇。这些稿件,我都是在搞好本职工作之后,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  相似文献   

18.
1 著录说明《气象学报》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格式按照GB7714 - 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 ,其文献编号以正文中引用的先后依次排序。  文献表中 ,论文作者 1~ 3名时 ,全部署名 ;超过 3名者 ,其后加“等”或“ ,etal.”所有中、外作者均姓列名前 ,中国人名写全称 ,汉语拼音的姓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其余小写 ,双名之间加“ ”。西文人名要缩写 (勿加缩写点 )。2 著录示例2 .1  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1 顾震潮 .利用湍流作数值分析及数值预报中的平滑化过程 .气象学报 ,195 7,2 8(4) :319~ 32 32 Robinso…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省局党组成员和 5名处级干部参加了 6月 1 2日的省警示教育大会 ,并于当天下午和第 2天认真进行了座谈讨论。大家认为沈阳市“1 0 .1 8”大案触目惊心 ,“一府两院”的“一把手”都出了问题 ,令人震憾 ,值得深思。大家在座谈中深刻剖析慕绥新、马向东等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后一致认为 ,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反面典型 ,认真总结 ,吸取教训。大家在讨论中形成了以下 4点共识 :一是必须正确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不能只讲改革开放 ,而不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沈阳市这几年经济建设不可谓没有发展 ,但却发…  相似文献   

20.
在34种天气现象中,“=”、“∞”、“S”都是使水平能见度在10.0km之内的视程障碍现象,它们的特征不一定完全符合《规范》规定,加之,我们地处湘西南,“∞”和“S”出现机会较少,对“∞”与“S”的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都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实际观测中,如果不准确地掌握“=”、“∞”、“S”三者的区别,就难免出现记录上的差错,引起记录失真.例如在我局就曾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习惯性地早晚记“=”,中午就记“∞”或“S”;有的把相对湿度作为“=”和“∞”、“S”区别的唯一依据;有的还没有记录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