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日本大林建筑公司和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91年10月22日宣布,用水减轻强风和地震时高层建筑晃动的减震系统(MOVICS)已付诸实际应用。该系统是通过使安装在建筑物最上层的水槽的晃动与建筑物晃动的周期同步,让它向抵消建筑物晃动的方向运动。按照计划,减震系统使用的水将用作喷洒灭火装置等的灭  相似文献   

2.
日本昭和壳牌石油公司把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三维减震系统引入该公司的电子计算机房。该三维减震系统是由负责城市开发咨询的开发设计公司研制的,可抵御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地震晃动。这是这种新减震系统自去年开发设计公司商品化生产以来,首次用于大型电子计算机房。目前,减震系统已进入日本这家石油公司南大井大楼的电子计算机房。该计算机房底面  相似文献   

3.
日本熊谷组建筑公司与日本成型混凝土公司(总公司在东京,社长江崎,拥有资金12亿日元)共同开发研制出把减震装置放入用于楼房间壁的预制混凝土构件(PC)内部的“减震墙”。这种减震墙可使地震和台风时的楼房晃动减少一半。因为是与预制混凝土构件一起制造的,所以,可以大量生产,安装费用也不超过总工程费用的1%。今后这种减震墙将应用于熊谷组公司承接的楼房建设中。这种减震装置为板状,其安装方式是把装在墙壁上方的铁板夹起来。由于铁板是用螺栓与墙壁和钢筋连接在一起的,所以建筑物各部  相似文献   

4.
日本鹿岛建筑公司研制出了可在地震时自动调节柱和梁的刚性,而避开建筑物共振的减震装置。该装置称为“AVS(Active variablestiffening——可变刚性)减震系统”,并已首次应用于建在该公司技术研究所西调布实验场(东京都调布市)一角的“新大型振动台控制楼”。AVS 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①检测地震的计测传感器;②判别地震性质的地震动分析器;③选择建筑物刚性的控制用计算机;④使  相似文献   

5.
由日本各建筑公司和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建筑物减震技术开发工作进入高潮。中部大学研究出用粘性体吸收晃动的建筑方法;户田建筑公司与三菱炼钢公司共同研制了节能型减震装置。目前,超高层建筑已不仅限于办公大楼,就连公寓大楼也是超高层的,因而如何减小地震时产生的晃动成了重大的课题。由于岸线开发扩展为全国规模,减震技术作为地基液化对策也是很必要的。因此,一些部门相继在研究所内设置振动实验室。中部大学研制出新减震建筑方法中部大学(爱知县春日井市)工程系副教授塜越勇等研究出了让沥青等“粘性体”吸收地震动能量并把建筑物的晃动控制在地表的十分之一以下的新减震建筑法模型。这一方法称作“粘性减震建筑法”,也可应用于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林组建筑公司(总经理津室隆夫)4月22日宣布,他们已开发出世界第一个可以适应微小振动乃至关东大地震级各种振动的“绝对减震系统”。即使遭受到烈度为5(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100伽)的地震的袭击,也能把晃动控制在5伽左右,使建筑内直立着的单根香烟不倒。就普通的建筑物而言,一旦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7.
为使电子计算机等免遭大地震的破坏,日本大成建设公司开始采用制止地震动在建筑物主体中传播的新减震施工法。该施工法采用的减震方式是给支撑大楼重量的支柱穿上摩擦小的合成树脂“鞋”,使其在不锈钢板上象溜冰一样滑动,来防止振动的传播。据说,与以往的减震施工法相比,新减震施工法的突出特点是,越是在发生强烈地震时越能发挥其效果,它能将大楼的晃动由过去的1/3减少到1/5。第一个采用这种新减震施工法的钢筋混凝土的4层大楼正在横滨市户塚区大成建设公司技术研究所院内施工,预计1988年6月底竣工。  相似文献   

8.
日本布里奇斯通公司(Bridgestone,总经理家入昭)1990年7月3日宣布,他们已研制出控制风和地震造成的高层大楼晃动的“超塑性橡胶阻尼器”。在与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藤田隆史副教授和东京电机大学藤田聪讲师的联合实验中,已证实了这一新技术的高阻尼性能,不久  相似文献   

9.
1994年4月,日本气象厅和广播局等引进了新的地震信息系统。该系统在1994年10月4日的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79级地震中发挥了威力,当大的晃动还未开始时,在东京便通过电视发播了该地震的速报。据日本气象厅测定,该地震的发震时间为10月《日晚10时23分。初期微动(P波)到达东京的时间是10时25分30秒。大的晃动(S波)是在其后1分40秒即晚上10时27分10秒传到东京的。与此相应,日本NHK广播局几乎是在P波到达东京的同时,通过综合和卫星电视在屏幕上打出了“北海道地区将发生强烈晃动”的字幕。这比东京感觉到晃动早了一分半钟。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东洋橡胶工业和熊谷组两公司1988年10月20日发布,他们共同研制开发出可将地震振动减至1/3—1/5的“基础减震积层橡胶”和“地板减震系统”。基础减震积层橡胶以天然橡胶为基础,为使其具有60年以上超耐久性,研制时,还利用了特殊配合加工技术和减震技术。它是将薄薄的橡胶层和钢板交替叠积起来,再进行硫化粘结,并用厚钢板上下组装构制而成的。改变橡胶层的厚度和层数,便可使整个柔韧度和硬度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一家公司最近开发出通过计算机立体绘图(CG)和加载力等的数值图像模拟地震时建筑物框架活动的系统。该系统除了可在计算机屏幕上用动画的形式确定地震微妙晃动与建筑物框架的关系外,还可在建筑物任何部位获得外力、变形程度和移动加速度等设计者所需的测定数据。此外,这一系统还可用于有效处理高大、特殊建筑物的庞大构造信息、开  相似文献   

12.
去年土耳其、希腊、墨西哥和中国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再次表明 ,构筑减震建筑对于减少地震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正在实验的一种减震装置能使地震峰值加速度降低一半 ,从而大大降低地震的破坏力。该大学的民用工程师们正在实验的一种减震装置叫电磁减震器。它由三块平行的金属板类似三明治那样构成 ,外层的两块金属板之间的一块金属板就在另外两块金属板之间来回滑动。建筑的每一层楼都装有传感器 ,以测量振动发生时建筑物晃动的情况。传感器再把测得的数据立即传输给电脑 ,电脑就会通过计算告诉应该接通建筑物哪一部位…  相似文献   

13.
日本鹿岛公司(社长宫崎明)开发出减弱地震、台风等引起建筑物摇晃的,用于减震构造的高性能油减震器,并把它引进市内的高层大楼,使之实用化。该系统设置在梁与支撑之间,建筑物摇晃时,气缸内的活塞启动,这样油产生流体阻尼,使摇晃减弱。此时,在主体装置的两端设置了称为“U形钩”的自动手臂,它能把装置的负载力准确地传递到梁和支撑上。另外,它还取代了以前常用的集层橡胶,采用了特殊的钢材,这样可以多年不老化也不需要调整和更换,能够持久地使用,三年检修一次,而且只要目视检测即可。使用该装置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立式浮顶储罐在强震作用下会发生罐壁屈曲、卡顶、浮顶下沉等震害。为降低储罐地震响应,以1 000 m3储罐为原型,按1:5的几何相似比设计缩尺模型,并以隔震周期为0.5 s进行并联隔震装置设计,给出其力学本构关系。采用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方法,选取四种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对模型罐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顶部加速度卓越频率有所降低,周期延长;隔震后储罐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动应力地震响应明显降低,但晃动波高有所放大;三向地震激励与单向地震激励相比,加速度地震响应明显放大,对晃动波高影响较小。建议储罐抗震减震设计时应考虑三向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Bouc-Wen微分连续性模型模拟滑移支座的力学性能,对大型滑移基础隔震储罐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类型场地上大型滑移隔震储罐的地震响应特点,总结出了支座摩擦系数、复位刚度以及地震强度等因素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滑移隔震储罐不适合建立在Ⅰ类场地上,而在Ⅱ类场地上减震效果最好.在Ⅳ类场地上隔震储罐出现晃动波高放大现象,并且需要增大支座摩擦系数和设置复位装置来控制过大位移反应.增大滑移支座复位刚度可以显著降低支座的残留位移.大型滑移隔震储罐在高地震强度地区的减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阪神·淡路大震灾后 ,日本着手对原有的地震观测体制作彻底改革 ,多项全国性配置地震计的计划同时开始启动。地震引起的地面晃动的程度不尽相同 ,无感微小地震引发的晃动仅有 0 .0 0 1 μm,频率为1 0 Hz;巨大地震引起的地面晃动的幅度高达 2~ 3 m,周期也有几十秒。虽说都称之为地震计 ,但由于地震动的振幅和频率涉及的范围太大 ,所以应针对观测对象选用不同类型的地震计。下面介绍不同类型的观测网。1 强震观测网 ( K- NET)无论大地有多大的晃动都能将其准确记录下来的地震计称之为强震计。它构造坚实 ,信号明确 ,通常设置在地表 ,对了…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高径比橡胶基底隔震储罐的频率特征,探讨储罐隔震体系3种不同振动频率随支座隔震频率变化规律.分析在不同频谱特性地震波激励下,隔震体系各振型组分对地震响应(基底剪力、支座位移和晃动波高)的影响,以及响应峰值随支座隔震频率和阻尼比的变化特点.研究表明,基底剪力峰值与场地地震波频谱特性密切相关.支座隔震频率不能完全反映减震机理的实质,隔震振型频率是影响基底剪力的重要参数.在软弱场地上隔震储罐的减震效率低,有效隔震频率范围窄.晃动波高峰值是储罐自振特性和地震波频谱特性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隔震系统设计时需特别考虑晃动波高增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一家建筑公司1992年1月9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了复合减震建筑方法,即把用于发生频率高的小地震的积层橡胶重新安装在过去用于大地震的减震装置上。当发生小地震时,主要是易在水平方向上变形的下部的积层橡胶发挥作用;当发生大地震时,则是过去的减震装置部分起作用。据说,采用这种复合减震装置在烈度为4的地震中,成功地将传给建筑物的振动控制在原有减震装置的约二分之一左  相似文献   

19.
层间隔震技术评述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层间隔震结构是隔震技术的新发展,它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层间隔震结构在减震机理、振动特性以及设计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别于基础隔震结构和屋盖隔震结构。本文对层间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优点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层问隔震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情况表明,层间隔震结构具有明确的减震效果,施工方便,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减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高层减震结构体系,将核心筒与外框架采用柔性滑动连接,并集中设置聚合阻尼减震系统,充分利用内部核心筒和外框架的侧向变形差耗散地震能量;建立了聚合阻尼减震结构的简化质点系模型,并得到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传递公式;完成了模型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了聚合阻尼耗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最后通过工程算例分析得到了聚合阻尼耗能减震结构内核心筒、外框架的地震响应和减震效果,进一步探讨了地震作用下不同结构体系的塑性损伤状态,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阻尼耗能减震结构可有效控制结构构件的塑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