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水位短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前水位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一定范围并沿活动断裂带展布,且不均匀;大部分地震的水位短期异常较临震异常多;震前水位短期异常向临震异常过度时,分布区向震源区收缩,但在震中距100km左右以内这种现象不明显;震级与短临异常展布范围、短期异常幅度有一定关系,而与临震时期异常大小的关系不明显;地震发震时间与异常的超前、持续以及等待时间有关;地震发生地点与异常分布特征有关,震中往往不在短临异常集中区的几何中心,而是在异常范围内的某一侧或异常迁移方向附近。  相似文献   

2.
陈立德  罗平 《地震》1992,(5):13-20
本文介绍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的短期和临震异常情况,研究了短临阶段异常群体的综合特征。短期阶段全省计有地磁Z、水化、水位、水温、地应力、定点形变等6类22个台项异常,占6类手段总台项的28%,且异常形态复杂。临震阶段计有水温、水位、水氡、磁偏角、定点形变等5类14个台项异常,占5类手段总台项的23%。短期阶段部分中期异常出现准同步转折,与此同时新异常台项月频次出现同步增加的现象,将它定义为配套性短期异常,这一特征可以作为异常发展进入短期阶段的判据。1988年10月新异常台项月频次较短期阶段最高的8月(8台项)增大近1倍,达15台项,这一特征可作为临震阶段的判据。  相似文献   

3.
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形态特征及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张永仙 《地震》2004,24(1):145-154
对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31次MS≥5.0地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认为: ① 在强震前短临阶段, 普遍存在垂直形变和水位异常形态的四象限性分布, 且这种象限分布特征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在压缩区, 垂直形变上升, 水位亦上升。 在膨胀区, 垂直形变和水位都下降; ② 地倾斜异常在近源区与远源区具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多数强震前表现为距离震中近的台站向与震中相反的方向倾斜, 而远离震中的台站, 其倾斜方向指向震中; ③ 地电阻率异常形态以下降为主; 多数水化异常(气体)表现为短期上升而临震转平或下降; 电磁波通常为短临异常。 基于上述前兆异常形态特征, 特别是垂直形变和水位异常形态的四象限分布特点, 提出了根据前兆场异常特征判断发震地点和孕震状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8~2006年28次四川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前,四川省地震预测研究所发现和认定的短临异常,加以分类整理对比,共归纳出震兆、地下水、地变形、地电和地磁4个方面约200余项异常.28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出现率,以短临震兆和临震地下水突变为最高,可达80%~90%;地形变及地磁异常可达70%,但一次地震前大多只有7~10项异常;即每个方面只有1~3项.28次地震中形成综合预测的单项手段组或中心站明确预测的有10次.预测研究所综合作出预测填卡10次,仅占30%.可以看出,中强地震前如何根据并非大量出现的短临异常及时作出决断是很大的一个难题.文末对改进短临异常识别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理解前兆异常变化机理和地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几年在地壳形变一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静寂地震、前驱波三方面的重要研究发现,并分析了这三项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兆异常机理认识中的作用。初步分析表明:深部核幔耦合作用引起的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十年尺度波动,是数年至十年尺度地震场兆波动性变化的重要调制因素之一;源于断层脆韧转换带(过渡层)的静寂地震一慢地震缓慢破裂过程,是数天至数月尺度地震短期异常变化产生的重要原因;源于脆韧转换层上部或弹脆性层薄弱部分慢地震过程所辐射出来的低频前驱波(慢地震波),是目前已发现的可重复出现的短临前兆信号,具有数小时至7天左右的地震短临预报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重新分析了强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基础上,获得了如下一些见解: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存在完整的趋势、短期和短临等异常类型,但趋势异常普遍存在;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形态可能为缓慢稳定的变化,不一定存在诸如异常幅度变大、异常速度变快等;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具有时空迁移或有序性等。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形变观测提取的地震短临异常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晶  牛安福  高福旺  吉平 《地震》2003,23(1):70-76
数字化形变资料由于采样率的大幅度提高, 丰富了潮汐观测的震前变化信息, 使研究震前短临的异常信息成为可能。通过对2001年10月27日永胜6. 0级地震以及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前后若干倾斜、重力数字化观测的结果进行计算分析, 初步获得了两次地震前形变异常的阈值及临震异常特征图像。对临近地震前形变异常时间、空间上的特征进行总结。依据固体潮汐观测模型计算潮汐、非潮汐参数与日异常频次、日差分异常频次, 将各参数综合考虑, 有可能对未来发震的时间及地点给出预估计。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区应力应变和重力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航 《地震研究》2003,26(Z1):140-148
对多年来四川地区的应力应变及重力观测资料的短临前兆异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整理出各台项在多次中等以上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并对其中一些异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短期异常特征如下:攀枝花仁和台应变曲线表现为"N"形异常,西昌小庙台应变曲线为单点突跳与固体潮畸变.临震异常特征包括:攀枝花仁和台与西昌小庙台应变曲线的阶跃及"应变波",攀枝花仁和台钻孔水位的"前驱波".结合相关物理理论论证了西昌小庙台应变在2001年雅江6.0 级地震前异常的阶段性及异常从中期向短期过渡的特征.另外,通过数学方法处理得到了攀枝花南山台重力异常从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种方法对山东定点形变台站资料进行了系统处理,并分析了其与山东及沿海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形变台可监测到台站100~250km内中强地震的异常变化,其中各类分量异常及γ因子异常一般为中短及短期异常,而固体潮畸变为临震异常。  相似文献   

10.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6,16(1):75-79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邢台地震后,经过现场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前兆异常现象,开展了地震监测台网和群众业余骨干测报点的建设.海城和唐山地震后,提出了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预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地震前兆观测的发展.后来发展到在有发生地震危险的地方进行短临跟踪,即临时布设一些台网进行前兆学科的短期观测,以期能预测忖可能会发生的地震.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studies which, by applying the magnetotelluric, geomagnetic deep sounding, and magnetovariational sounding methods (the latter refers to usage of the horizontal magnetic tensor), investigate Central Europe for zones of enhanc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 study areas comprise the region of the Trans-European Suture Zone (i.e. the south Baltic region and Poland), the North German Basin, the German and Czech Variscides, the Pannonian Basin (Hungary), and the Polish, Slovakian, Ukrainian, and Romanian Carpathians. This part of the world is well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data coverage and of the density of published studies, whereas the certainty that the results lead to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s varies within the reviewed literature. A comparison of spatially coincident or adjacent studies reveal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data coverage of a distinct conductivity anomaly plays for the consistency of results. The encountered conductivity anomalies are understood as linked to basin sediments,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large differences in lithospheric age, and—this concerns most of them, which all concentrate in the middle crust—tectonic boundaries that developed during all mountain building phas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on the continent.  相似文献   

13.
5.1震前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 灾害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不仅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感,也使众多科研人员对地震和地震预测观测研究产生了农厚的兴趣.由于大气电场与震前动物异常和地光间可能存在联系,以及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异常现象,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社会人士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用观测大气电场变化的方法探索地震短临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4.
有关波速比异常预报地震的震例已有不少论述,然而就一个地区的波速异常区域特征则很少讨论。为进一步监视地震活动,做好地震预报工作,我们以甘肃及邻近地区近十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为例,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並同其它一些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Magnetic Anomalies on the Tree Trunk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soil and tree bark adjacent to a busy highwa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particles with distance from the highway. Further more, forest-facing tree-bark contains significantly more magnetic particles than road-facing tree-bark. Magnetic particles were detected both on the bark of the maple trees and in the first centimeter of the soil cover (O/A horizon). Stability of saturation isothermal magnetization (SIRM) and hysteresis parameters of the soil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single domain (SD/PSD) magnetic carriers. Measurements of the tree bark hysteresis parameters and SIRM detect a significant lower coercivity component that we interpret to be an indication of more abundant pseudo-single domain (PSD) type magnetic grains. Magnetic measurements around the perimeters of eight tree trunks reveal magnetic carriers whose distribution is antipodal to the source direction (highway). We interpret our observation by adopting an air circulation model, where suspended PSD/SD particles are carried in the air stream. The air stream from the heavy traffic lowers the amount of moisture on the tree trunk surfaces facing the highway and thus reduces an adhesive potential on this side. Therefore, more particles can stay on the moist side of the trunk protected from the direct airflow.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中国震例》中所辑宏观异常的统计分析认为,随着震级的增大,震前出现宏观异常的概率逐步增大,震级大的地震震前宏观异常数量也相对较多。宏观异常大多数为短期和临震异常,多数发生在距震中100km的范围内。在时间上,宏观异常开始时数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异常不断增多;越近临震,异常数量越多,直到发震达到高潮。在地域上则表现出始于震中、然后向外围发展、最后震中爆发式增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河北张北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多种方法对河北阳原台、山西大同台地电阻率叠加在年变化上的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月速率法对这类异常的识别非常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震前舒曼谐振异常的研究现状及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曼谐振位于地球-电离层空腔,具有稳定的频率和强度特征尺度.震前的舒曼谐振异常是地震引发电离层异常的现象之一.本文概括了舒曼谐振的产生机理、特征参数的稳定性,并介绍了常用的测量仪器等.总结了震前舒曼谐振异常的研究进展,包括统计分析和震例分析的结果,归纳了舒曼谐振异常在频率、强度、极化等方面的特征表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地震时埋地管道可能遭受的破坏形式、影响管道震害的因素及破坏等级的划分。论述了用模糊数学法进行埋地管线震害预测的方法和步骤,利用这一方法对忻州市供水管网主干线进行了震害预测,给出了在地震烈度Ⅶ度~Ⅸ度作用下的震害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