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使用小波技术自动搜寻天体谱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小波技术对包括恒星、近邻星系和AGN等不同的天体光谱进行了自动处理,用小波滤波的方法将光谱中的连续谱与谱线分离,然后使用小波域隐含马尔可夫模型(HMM),对已去掉连续谱的光谱进行降噪,同时得到了噪声在每个光谱中的分布;在训练HMM的过程中,使用改进的Tying方法增加训练数据以保证训练的可靠性,利用噪声分布确定出谱线信号的局部阈值,在已经降噪的光谱中找到吸收线和发射线,用高斯函数拟合出谱线的形  相似文献   

2.
使用小波技术对包括恒星、近邻星系和AGN等不同的天体光谱进行了自动处理.用小波滤波的方法将光谱中的连续谱与诸线分离;然后使用小波域隐含马尔可夫模型(HMM),对已去掉连续谱的光谱进行降噪,同时得到了噪声在每个光谱中的分布;在训练HMM的过程中,使用改进的Tying方法增加训练数据以保证训练的可靠性;利用噪声分布确定出谱线信号的局部阈值,在已经降噪的光谱中找到吸收线和发射线;用高斯函数拟会出谱线的形状,标出线心的波长值,作为自动证认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星系中心黑洞质量和核球恒星速度弥散度的紧密关系揭示出准确测量恒星速度弥散度对测定星系中心黑洞质量尤为重要.文中提供了一种利用SDSS(Sloan Digital SkySurvey)光谱测定速度弥散度及其不确定性的方法.通过对像素空间包含显著特征吸收线的4个不同谱区的拟合,得到准确测量恒星速度弥散度σ的光谱区域.文中4个拟合波段主要包含的吸收线为CaⅡK,MgⅠb三重线(波长5167.5,5172.7,5183.6(?))和CaT(CaⅡ三重线,波长8498.0,8542.1,8662.1(?)).不同区域结果表明,MgⅠb区由于受到铁族发射线影响,拟合的σ值偏低;CaⅡK线区谱线强度很弱,易受限于最小二乘法搜索算法;CaT+CaⅡK联合区得出的速度弥散度和只计算CaT区域的结果相当.利用该方法,测试了一个红移小于0.05的赛弗特星系样本,发现CaT区是测速度弥散度的最佳谱区.  相似文献   

4.
我国预计2025年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pace Station Telescope, CSST),主要用于开展大规模的多色成像与无缝光谱巡天工作。发射前需要利用地基望远镜对空间望远镜的光学成像系统、探测器,以及设备长时间运行稳定性进行地面测试。设计了兴隆观测基地80 cm望远镜的无缝光谱地面测试,利用A型恒星、B型恒星和沃尔夫拉叶星HD4004的强吸收和发射线特征,拟合色散方程,并发现色散方程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对HR3173的53条数据的零级谱位置信息及色散方程系数进行了二次曲面拟合,并利用该曲面对HR3173零级像位置范围内的HR718数据进行了波长定标,得到的CCD上8×13 pixels范围内的平均视向速度精度为51 km/s。  相似文献   

5.
波长位置在光谱工作中至关重要。本文讨论和介绍了利用恒星光谱谱线、夜天光谱线、大气吸收线及摄谱仪标准谱灯谱线确定波长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波长位置在光谱工作中至关重要。本文讨论和介绍了利用恒星光谱谱线,夜天光谱线,大气吸收线及摄谱仪标准谱灯谱线确定波长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1995至1998四川内用2.16米望远镜、50A/mm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1995 至1998 四年内用2 .16 米望远镜、50A/m m 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光纤光谱的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之一是光纤的焦比退化,并且往往还在光谱成像时因焦比退化产生环形出射斑,从而使得光纤传输效率降低,并影响色散之后的谱线轮廓。实验获取郭守敬望远镜调试阶段的大芯径光纤因焦比退化产生的出射环型斑貌,结合CCD光谱图像特点实施轮廓拟合抽谱方法,把二维CCD光谱图像转换成一维光谱,选取望远镜红端数据进行模拟,采样点在500~600 nm波段范围,在该波段中有铁的发射线。通过与获得的环形斑轮廓卷积研究焦比变化对铁发射线峰的影响。最后,正确阐明在正式巡天观测时主镜前悬挂平场漫反射屏消除环形斑引发的偏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红外望远镜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数据探测到H_2的旋转谱线。这些谱线来源于"温"的分子气体。首先介绍关于H_2辐射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然后着重讨论在中红外波段观测到的H_2辐射与恒星形成以及与总分子气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使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数据的工作进行数据和方法的交叉检验后发现:在恒星形成星系中,H_2在中红外波段的辐射与恒星形成相关,而在活动星系核中是由激波激发,与恒星形成无关;另外,星系中的总分子气体质量可由H_2在中红外波段的辐射通过建模推出。从不同类型的星系推出的总分子气体质量与H_2辐射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总分子气体表面密度与H_2辐射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几个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从恒星的研究意义谈起,介绍了恒星大气参数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阐述了恒星参数测量方法的分类: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着重评述了间接测量方法,包括测光方法、红外流量方法、巴尔默线轮廓拟合、谱线比例方法、线指数方法、金属线诊断法、光谱模板拟合和机器学习方法等。指出在大型巡天数据中光谱模板拟合与机器学习方法的优势及其广泛应用。对于高分辨率光谱,金属线诊断仍然备受天文学家青睐;红外流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常用来定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把从光球辐射出来的连续谱能量分成大量的光子包,然后用MonteCarlo方法跟踪这些光子包从光球向超新星包层外运动的过程,这一方法能很好地解决超新星的光谱拟合中的谱线覆盖问题,由于同时编制了用于构造超新星包层中的密度结构和丰度分布的程序,以及大量的用于比较观测和理论拟合的绘图和支持程序,使我们的MonteCarlo光谱拟合软件包能够很好地运用于超新星的早期光谱研究。本文给出了SN1993J在1993年4月13日的观测光谱的运行实例。  相似文献   

13.
正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基于紫金山天文台13.7 m毫米波望远镜的分子谱线巡天项目—"银河画卷"计划,对一个红外尘泡的样本和一个大天区的~(12)CO/~(13)CO/C~(18)O(J=1-0)成图观测,搜寻触发式恒星形成的运动学特征,并结合红外卫星和射电连续谱档案数据,研究相应的分子团块、年轻恒星分布及恒星形成规律等.第2部分是利用Effelsberg-100 m望远镜对IRC+10216和Orion KL进行了1.3 cm波段的谱线巡测.  相似文献   

14.
恒星形成区是研究恒星形成物理过程最重要的天体物理实验室. 猎户座分子云团是研究各种质量恒星形成和相关年轻恒星性质的一个著名天区. 通过对恒星形成区的光学光谱分析, 可以获取其内部热电离气体的运动学和化学性质. 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观测数据, 从LAMOST I期光谱巡天数据中筛选出8个指向猎户座分子云团的观测面板, 获取了1300多条针对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有效光谱. 选取不受星际介质污染的背景天光光谱构建超级天光, 对这些光谱数据做减天光处理, 并进一步测量其发射线性质,包括Ha、N Ⅱ] λ 6584、[S Ⅱ]λλ 6717和6731等发射线的中心波长和积分流量等.最后给出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视向速度和线强度比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贫金属星因其内在蕴涵着银河系早期化学元素形成和演化等信息,所以他们对银河系及宇宙早期形成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贫金属星的搜寻与研究已成为天文学的一大国际研究热点。随着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试运行的开展及数据的积累,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展此领域研究工作的有力观测设备及数据资源。通过采用有效的的测量方法,对郭守敬望远镜试观期获得的低分辨率(R≈2 000)恒星光谱数据进行恒星大气物理参数测量,新发现了8颗[Fe/H]-1.00 dex的贫金属星候选体,其中1颗[Fe/H]=-2.73dex属于很贫的贫金属星(VMP)。工作首次显示并证明了郭守敬望远镜能够有效地开展银河系内搜寻大量贫金属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星团谱样本的星族合成方法,分析了四个蓝致密星系(BlueCompactGalaxies,BCG)的光学谱.给出了在各个BCG中,年龄和金属丰度不同的星族对星系587nm处连续谱流量贡献的比率,同时还给出BCG内部恒星演化的历史和星系内部的红化值.通过对星系内部星族及光谱的分析,解决了BCG研究中存在的这类星系年龄和其内部光学不可见物质等问题.结果表明BCG是年老星系,其内部恒星形成过程为长时间的宁静相上叠加有短暂且剧烈恒星形成的爆发,其内部存在光学不可见物质,且至少有一部分为年老的球状星团;根据由光学连续谱和发射线计算星系的内红化值的不同,得出BCG星系内部尘埃对连续谱和发射线的产生区遮挡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使用4米毫米波望远镜和中澳合作研制的高分辨率声光频谱仪完成了暗星云DC337.7—4.0的CO分子J=1-0谱线的成图观测。数据处理包含有消干扰步骤。获得云的平均辐射温度为7.3K,平均视向速度3.7km/s,平均谱线半宽1.1km/s。观测结果没显示出云中有恒星形成活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间隔17yr (静止系12.5yr)的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Keck LRIS (Low-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graph)和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Survey (BOSS)的光学光谱, 对宽线双峰射电类星体B3 1637+436A的吸积盘性质做了初步研究.该类星体的SDSS (2001年5月21日)和Keck LRIS (2003年6月28\lk 日)的连续谱没有明显差异, 而BOSS (2018月6月17日)连续谱在V波段比SDSS暗了约1.2星等.这3条光谱的Hα宽发射线均表现出明显的双峰轮廓. 和连续谱一样, 宽线双峰的发射线轮廓也被认为是来自于吸积盘.通过上述3条光谱的Hα宽线双峰的盘模型拟合发现: BOSS光谱的Hα宽线双峰可以用单个盘模型很好地拟合,谱线发射区距离中心黑洞约900--3000引力半径. 而SDSS和Keck LRIS的Hα双峰轮廓需要用两个盘模型拟合, 对应的吸积盘发射区有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发射区(``外盘'')与BOSS类似, 另一个发射区(``内盘'')位于约400--900引力半径范围内, 到中心黑洞的距离显著小于外盘. 结合连续谱的光变特征,推测内盘消失是造成SDSS/Keck LRIS光谱和BOSS光谱在连续谱和发射线轮廓上同时发生光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吴月芳  韩溥 《天文学报》1998,39(3):244-250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新安装的3毫米系统,对一组包括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稠密云核、Bok球、主序前发射线星和演化晚期恒星的源进行了12COJ=1-0的辐射搜寻.结果在不同质量恒星形成区域全部测到了12CO辐射,并发现了大的线宽、红和蓝的线翼、线心速度变化及多重辐射的特征,表明相应源可能具有双极喷流,存在膨胀、旋转或多核斑结构.有两个演化晚期星中已观测到了12COJ=1-0谱线,说明其具有较浓厚的拱星气体包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简单星族的定义和星族合成方法;简述了蓝致密星系的观测特征和研究意义;列出了我们利用北京天文台2 .16 m 望远镜已成功观测蓝致密星系样本。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恒星团星族合成方法,分析了一些蓝致密星系的光学谱。给出了它们中年龄和金属丰度不同的星族对星系587nm 处连续谱流量贡献的百分比;同时还给出星系内部恒星形成的历史和内红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