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砂土中单桩水平循环累积变形特性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勋  黄茂松  胡志平 《岩土力学》2019,40(3):933-941
  相似文献   

2.
3.
4.
5.
6.
装配式地下连续墙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沉桩方式快速施工,具有施工文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基坑支护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现场施工的关键在于大截面预制板桩沉桩过程的控制,沉桩设计中需综合考虑沉桩阻力计算及预成槽泥浆状态的控制问题。针对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沉桩阻力的评估计算,通过模型桩室内沉桩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预成槽泥浆状态下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分布规律,提出了装配式地下连续墙自重沉桩及预压沉桩情形下的预成槽泥浆状态控制标准确定方法。结合预成槽模型桩室内沉桩试验结果,建立了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沉桩阻力评估模型,提出了预成槽泥浆状态控制范围,开发了预制桩沉桩可行性评估软件。其中,1.2 m标准幅预制桩自重沉桩的泥浆比重不应超过1.15 g/cm~3,30 t预压沉桩不应超过1.33 g/cm~3。  相似文献   

7.
装配式地下连续墙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沉桩方式快速施工,具有施工文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基坑支护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现场施工的关键在于大截面预制板桩沉桩过程的控制,沉桩设计中需综合考虑沉桩阻力计算及预成槽泥浆状态的控制问题。针对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沉桩阻力的评估计算,通过模型桩室内沉桩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预成槽泥浆状态下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分布规律,提出了装配式地下连续墙自重沉桩及预压沉桩情形下的预成槽泥浆状态控制标准确定方法。结合预成槽模型桩室内沉桩试验结果,建立了装配式地下连续墙沉桩阻力评估模型,提出了预成槽泥浆状态控制范围,开发了预制桩沉桩可行性评估软件。其中,1.2 m标准幅预制桩自重沉桩的泥浆比重不应超过1.15 g/cm~3,30 t预压沉桩不应超过1.33 g/cm~3。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针对弹性波三维散射和动应力集中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球面波势函数的基本解方法(SWP-MFS)。方法基于单层位势理论,采用膨胀波和矢量剪切波球面波势函数构造散射波场,根据边界条件建立边界积分方程并配点求解。精度检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值精度及稳定性。以无限空间中三维夹杂体及空洞对平面P、SV波的散射为例,进行方法展示,并揭示了三维夹杂体周围弹性波散射的一些重要规律。结果表明:三维夹杂体随其内部介质刚度降低,位移谱曲线震荡越加强烈。三维球形空洞在P波和SV波水平入射下应力集中规律不同,前者在顶部和底部及附近更明显,后者在纵截面两45°角线附近更明显。与以往的集中力源函数相比,新的波场构造基本解更为简洁易用,为三维弹性波动分析提供了一种新型无网格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涛  宋静  翟超 《岩土工程技术》2019,(3):149-153,F0003
以天津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工况下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护桩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其所受到的时空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对支护桩及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影响,位移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阶段,尤其是土方开挖阶段第三步,位移增量较大,变化速率较快,在基坑底板施工完成后,位移逐渐趋于稳定;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呈现出"鼓肚"状变化趋势,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周边地表位移最大值点出现在距离基坑边6 m(即0.51H)位置处,位移变化曲线呈盆状,至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成时,最大位移出现在DB2-3监测点,位移值为-22.7 mm,约为0.19H%;提出建议在基坑南侧和西侧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取代原设计支护形式的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地震、钻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断层活动性、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辽东湾坳陷辽西凸起新生代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凸起形成于新生代古近纪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是在辽西1号、2号、3号断裂活动和区域性构造抬升共同控制之下形成的,其间发生了三期构造抬升事件,分别在孔店组.沙三段沉积初期(40Ma之前)、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初期(26~20Ma)和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初期(10Ma)。由于控制凸起的断层垂向活动性差异,辽西凸起不同分段的形成演化过程存在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南段抬升强度大于北段;沙一、二段沉积期北段开始接受沉积,早于南段,区域内沙一、二段和东营组地层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的趋势。作为辽东湾坳陷一个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辽西凸起的形成演化与中国东部区域性构造事件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但和东部的辽东凸起相比,二者在形成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统一区域应力场下局部应力场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开展钱家店铀矿床砂岩型铀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对采集到的上白垩统姚家组19件砂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并结合前人成果,对姚家组的沉积物源及源岩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姚家组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等;其轻重稀土比为6.96~14.66,均值为10.17;LaN/YbN为7.58~20.95,均值为11.74,说明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分馏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高度一致,也表明姚家组砂岩具有同源性;其ICV值为0.86~2.78,平均值1.34,大部分大于1,表现为未成熟的性质,为初次旋回的沉积物;修正后的CIA均值62.5,暗示源岩经历中等化学风化作用;砂岩碎屑为近源的第一次旋回沉积物,受沉积分选和再循环作用影响不大;姚家组源岩以火山弧物质和大陆上地壳长英质物质为主,源岩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开鲁坳陷形成于早白垩世随着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速度的减小而在东北地区出现的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环境中,并接受盆地西部大兴安岭南段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岩、火山岩沉积。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东部坳陷的太阳区块富含中生代孢子、花粉化石。根据化石属种与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孢粉组合:即中侏罗世晚期(Bathonian-Callovian)的Cyathidites-Cycadopites-Quadraeculina组合,晚侏罗世的Classopollis-Protopinus-Callialasporites组合和早白垩世早、中期的Lygodium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孢粉化石研究证实北黄海东部坳陷存在中侏罗世地层。  相似文献   

16.
流域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关联着区域/全球尺度的气候变化,同时受到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本次研究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西江为例,通过时间序列的高频次样品采集和分析,揭示水文条件变化对河流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在高流量条件下,化学风化的加速、土壤CO2的汇入及流域内有机质的降解导致了水体δ13CDIC偏负,碳酸盐矿物的快速风化致使河水HCO3-浓度表现出强烈的"化学稳定性";对DIC、δ13CDIC、流量、温度的联合分析表明,矿物溶解、土壤CO2的汇入与河流中有机质降解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西江河水碳动态的季节变化;河水NO3-浓度在高流量条件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稀释效应,反应了人为输入和化学转化过程对NO3-浓度的影响;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西江NO3-来源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主要转化过程为硝化作用;同位素和水化学证据表明碳酸、硫酸、硝酸共同参与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雨季外源酸参与风化的减弱是河流中HCO3-稀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的基本特征,系统总结了渤海湾盆地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选区的地热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表地热显示、干热岩资源潜力和地质安全性等指标,对渤海湾盆地内主要构造单元干热岩赋存背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宜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勘查选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和打分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内干热岩勘查的最有利区位为沧县隆起区,次有利区位为济阳坳陷和冀中坳陷,显示厚覆盖盆地内隆起区较坳陷区更为有利,而坳陷区内的次级凸起构造较凹陷构造更为有利。基于上述认识,在有利区位中进一步圈定了沧县隆起、牛驼镇-容城凸起、陈庄凸起和乐亭-昌黎凹陷4个靶区,为渤海湾盆地开展干热岩勘查选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李悄  孟繁增  牛远志 《岩土力学》2019,40(9):3618-3624
以某高速公路下穿京沪高铁工程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卸载-加载平衡"理念的压重顶进框构方案,并对高铁桥墩变形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在高铁桥下开挖10 m深,开挖体量近10万方。采用压重顶进框构方案,施工中边顶进、边监测、边通过框顶堆土、桥下堆土、框内留土等措施加载压重,可有效控制高铁的隆起变形。在通车运营3个月后,高铁相邻桥墩累计最大差异沉降为2.7mm,距离规范限值留有46%的余量,满足规范要求。轨检表明,无砟轨道平顺性满足运营要求。对比分析表明,数值模型中粉质黏土压缩模量可采用P0~P0+100 kPa(P0为土体自重应力)应力区间对应的模量值,卸载模量可取为压缩模量的3~5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是现代城市的一个新方向。但由于堆山工程占地范围大,荷载大,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工程地质问题,在软土地区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为使堆山工程能顺利进行,必须对地基进行一定的处理,而常规计算只能选择典型剖面或者地段进行局部分析,不能反映真实的三维影响特征,但数值分析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天津某堆山工程进行分析,为优化地基处理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