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跟踪和分析海底地名命名分委员会(SCUFN)历史及发展的基础上,结合IHO-IOC B-6《海底地名命名标准》和IHO-IOC B-8《GEBCO海底地名词典》等出版物,研究了SCUFN海底地形命名的规则,并依据此规则,结合我国海洋调查当中发现的某些海底地形特征及相关的海底地形数据,开展了我国领海以外海底地名命名实际应用研究,为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海底地名命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全球最早成立地形命名相关机构的国家,并制定了完备的命名标准、规范和相关政策,而且还在积极开拓极地区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而我国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通过对美国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相关机构、标准化政策、指导方针和极地命名工作的研究,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提出我国海底地形命名相关建议,以加强我国海底地形命名的研究,提升我国海底地形命名实践水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3.
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是政府法定机构,下设海底地名委员会作为海底地名工作的咨询机构,依据《2008年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法案》负责海底地名工作。2016年9月6日公布《新西兰海底地形命名标准——NZGBS 60000》,代替了2009年3月13日公布的《海底地形命名暂定标准——NZGBS60000》,该标准设立了新西兰地理委员会海底地形命名的准则和原则。我国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文章通过对新西兰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相关机构、标准化政策和指导方针的研究,提出我国海底地形命名工作的相关建议:(1)制定统一的海底地形命名标准和规范;(2)扩大海洋调查范围;(3)认真研究把握好提交提案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介绍了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的历史沿革及其职责,以及海底地名命名规则和标准的演化过程。在介绍俄罗斯、美国等国家海底地名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发展趋势。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对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底地名通名的分类与命名是地名命名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海底地名通名实际上是海底地貌类型的名称。在总结国内外已有陆地和海洋地貌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貌分类的海底地名通名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海底地形命名活动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进程入手,阐述了现有通用海底地形名称的产生程序,进而分析作为一项科学工作的海底地形命名可能引发的权益争端及其原因,并借助传统国际法理论和相关判例探究海底地形命名与主权及主权权利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海底地形命名的工作近况提出相关的维权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基于国际海底地名词典,聚焦各国的提案申请情况,对国际海底地名总体情况、各国参与情况、中国参与情况以及和其他国家对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近几十年来国际对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的参与程度日益增强,其中2000年之后以日本通过的提案数量和参与频率最高;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参与频率高,年度通过提案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因此,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快捷地了解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现状,方便开展相关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结合我国向SCUFN提交海底地名提案的制定工作,研究了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中涉及的技术标准、数据处理、地理实体识别与分类、海底地名专题图编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关键技术,为我国海底地名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海底探测发展角度介绍了海底地名的起源,以及海底探测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海底地名研究的发展.对海底地名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向做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底地名研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海底地名的发展方向,并对海底地名专题图的研发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际桐 《海洋测绘》2002,22(4):45-47
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名礁地名普查工作过程及影响,讨论了岛礁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普查的对象、任务,普查成果,海域地名命名、更名的标准化原则与方法以及地名通名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结合我国向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提交海底地名提案的工作,介绍了海底地名专题图编制关键技术与难点,并对Arcgis、Global Mapper和Surfer制图平台进行对比。鉴于Arcgis以空间数据库的形式分析和管理海底命名信息具有显著优势,Global Mapper在格网数据的加载、实时三维显示和数据裁剪方面表现出色,Surfer在制作三维图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图形美观等优势,将三者优势结合起来,制定了海底地理实体专题图的编制方案,实现数据联合应用。编制方案能达到满足海底命名图件制作要求、提高制图效率的目的,为我国海底地名专题图编制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辽宁海域辽阔,海岛数量众多。辽宁先人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认识海岛、开发利用海岛,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岛地名。海岛地名的产生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利用统计及分类方法,尝试依据地名来源及命名方式划分了辽宁海岛地名类型,并揭示了其主要特征,这对深层次挖掘辽宁海岛地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为海岛地名管理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福建近岸海底地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隔台湾海峡与祖国的台湾岛相望。福建沿海岸线曲折,湾澳众多,岛屿棋布,海底地形复杂,资源丰富。全省在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的控制下,由沿海向内陆,地形起伏变化大,多山地丘陵,陆上地形轮廓已十分清楚。但近岸海底地形特征则了解较少。本文汇总了近岸海区有关资料,对全省近岸各类海底地形进行归纳分析,侧重介绍水深50米以内各种主要海底地形。一、近岸海底地形的一般特征福建近岸海区习惯上称为大陆海岸带水下岸坡区,分属于东海和台湾海峡大陆架的一部分,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11,(10):7-7
由国家海洋局承办的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第24次会议于2011年9月12—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德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新西兰、巴西、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10多个国家的26名委员和观察员参加了会议。该会议主要审议了本年度包括我国在内等8个国家向分委会提交的81个海底地名提案,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南海诸岛地名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比对历史资料和现代精细化海洋测量数据,发现了南海诸岛地理实体特征与其名称关系匹配存在的不足。归纳总结了4个方面问题:(1)地名指代地理实体的范围不明确或不合理;(2)部分地理实体名称未对外公布;(3)新发现的地理实体未被命名;(4)部分不存在的地理实体未被销名。通过列举多个地名的使用情况,基于精细化测量数据分析地理实体的形态、性质、特征等基础信息,研究了处理方法,制定了解决方案。从新技术应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对进一步开展南海诸岛地名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信息探测海底地形是海洋遥感物理学和海洋动力学研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因为根据电磁波传播原理,雷达脉冲没有能力穿透海水,因而不可能直接探测到海底地形特征,可是,许多卫星SAR图像上确实显示出海底地形特征。这些海底地形不仅分布在水深小于100m的浅海,而且在600~800m甚至2 000~3 000m的深海区也有发现。本文概略介绍该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海面过程雷达成像基本理论,我国辽东浅滩、台湾滩以及美国东部湾流海域等3个海区海底地形特征SAR成像理论:分别为速度切变流纵向流经平行海底地形、层化流体横向流流经平行(周期性)海底地形和强海流流经孤立海底地形。据此建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可做为研究更复杂情况和探索新应用领域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海底热液区地形复杂度是热液活动场的重要指标数据,获取地形复杂度指标数据,为系统研究全球海底热液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地形复杂度和GEBCO数据的基本应用情况,介绍了基于数字地形模型数据进行地形复杂度计算的基本方法,提出了海底热液区地形复杂度计算的窗口序列分析法和基本步骤,实例分析了伊豆—小笠原海底热液活动亚带的地形复杂度情况。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海岛的形成、分布及开发利用方式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在海岛地名普查工作中遇到了诸多问题,给普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文章以福清市海岛地名普查试点工作为基础,对在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8~1996年埕北浅海区的海底调查资料,深入探讨了海底不稳定现象的形成及发育机制,分析了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不稳定地形的近期演变动态,提出海底地形及地貌演变的主要特征。并指出波浪是控制海底地形及微地貌变化的主要外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年5~6月在台湾岛以东海域调查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海域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对海底地形的控制作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琉球岛弧岛坡区和琉球海沟表现为典型的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控制下的构造地形;台湾岛东部岛坡等深线近南北向平行密集排列,地形坡度大,弧陆碰撞造就了该区独特的地形特征;花东盆地海底峡谷发育,其形成主要受基底起伏和走滑断裂的控制;加瓜海脊东西两侧水深和地形特征明显不同,但其基底可能属于花东盆地,加瓜海脊的东侧对应了两个不同性质板块的边界;西菲律宾海盆表现为北西向线状脊-槽相间排列,并遭受北东向转换断层的切割,根据海底地形、转换断层和磁异常条带的方向推测,研究区海底形成于距今60~45Ma的西菲律宾海盆北东-南西向扩张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