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兰-伊通裂谷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兰-伊通裂谷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陈洪洲,任锦章,徐亚勤(黑龙江省地震局哈尔滨150008)摘要沿着依兰-伊通裂谷发育有新生代的火山喷发带和现代的地震活动带。本文论述了该裂谷及其火山与地震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地震与火山的关系,认为该裂谷的某些地震发生可能...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省新生代火山岩构造环境的分析指出,本省西部火山岩区为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地慢上隆、底辟是裂谷形成火山与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而东部火山岩区火山与地震活动的动力则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加. 本文利用2002年夏季布设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 地震观测结果表明,200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日平均地震发生频次超过30次. 地震主要位于长白山天池西南部和东北部两个区域,震源深度较浅,离地表的深度一般小于5km. 天池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地震,b值存在较大的差异. 火山区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主要为火山构造型地震. HSZ和DZD等台站地震记录中丰富的低频成分,可能与台站附近的局部介质或断层带有关. 我们认为2002年夏季频繁发生的地震和小震震群活动是由火山深部活动诱发的局部断裂活动引起.  相似文献   

4.
H.  Soosalu  J.  Key  R.  S.  White  C.  Knox  P.  Einarsson  S.  S.  Jakobsdottir  胡亚轩 《世界地震译丛》2009,(6):19-26
裂谷中的下地壳层通常由于高温而呈韧性,火山岩浆活动会引发地震。冰鸟中大西洋裂谷的特点是热流高,大量岩浆聚集成高达25~30km厚的地壳,在上部8km内常发生地震。2006年7~8月在冰岛北部裂谷带阿斯基亚火山周围布设了20台地震仪进行观测,记录到位于脆韧性边界1700次震源深度为7~8km的上地壳地震;还记录到多数以震群形式发生在其他非震层的下地壳内和完全非震层的中地壳之下14~26km的100个M1〈1.5级小地震。在2007年7~8月的重复测量中,更是观测到2倍以上的下地壳地震事件。大地测量和重力数据显示,在阿斯基亚火山下存在熔岩流,当熔岩从岩浆房通过地壳流向阿斯基亚火山的过程中引发地震,也表明在活动裂谷带中岩浆在张开的岩脉中运移几米距离可引发爆裂。  相似文献   

5.
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山地震带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条主要地震带,根据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经验,对阴山地震带与鄂尔多斯其他3个边缘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阴山地震带自身地震活动演化、周期性、月分布地震及包头西震情窗口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阴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五大连池火山构造地震空间分布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五大连池地震台1983年以来观测到的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震记录复核的基础上,测定了火山构造地震的空间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均为壳内地震。受火山构造环境影响,地震活动存在着外围边缘强,震源深度分布深;内部弱,震源深度分布浅的差异。火山区内部地震深度分布优势在5km—8km,有3个地震分布密集区,震中分布呈明显的沿火山构造断层成带分布特性。在地震条带交汇处,震源深度起伏变化大,是火山构造活动强烈部位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再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衡,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主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火山活动区内的地震活动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针对我国第四纪典型火山区的火山活动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第四纪火山区内的地震活动的最大震级不高于6.5级,且火山区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对其周边地区来说要弱,这表明火山活动区不利于积累大的弹性应变能,其地壳内岩浆房的存在,可能限制了地壳岩石的孕震能力,从而使火山区无强震发生,火山区内活动断裂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作为深部岩浆的上涌通道,故对火山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方面要有所区别。同时由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火山区的外部边缘,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火山外缘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特别是加强对位于火山外缘地区的活动断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及震情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火山活动区有关的地震活动具有以下特征:周围构造地震活动频繁而火山群地区则处于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背景,震级较低(最高为5.0~6.0级);地震活动以小的震群活动为主,微震主要发生在腾冲县城南部的热海热田地区。长期的地震频率b值高,达1.2左右;震源深度在0~20km范围,受周围构造大地震的影响,导致火山区地壳内部岩浆活动引起的岩浆冲击型地震发生;火山体地下低速层的存在与地下热物质有关。从腾冲火山活动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震情参数特征表现出与世界上其它火山地震的相似关系,表明腾冲火山不是死火山,火山体地壳内部存在的岩浆囊或岩浆移动通道内岩浆仍在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山西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资料,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带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似,综合分析了该带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初步估计了该带未来强震活动的趋势。主要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1993年到2015年间,在山西地震带将可能发生一个M_s=6.2±0.4地震,其可能地点有三个,若依发震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排列将是:(1)霍县~洪洞一带;(2)大同~怀仁~应县~浑源所围地区;(3)灵丘以东至涞源断裂两端所围地区。  相似文献   

11.
地震危险区划分的活动构造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维明  马集遐 《地震》1996,16(2):105-113
分析了地震预报方法与活动构造结合的现状,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内在联系。指出现今预报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与活动构造结合的必要。同时还研究了以地震构造带为代表的活动构造条件,对中国大陆地震密集带进行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及其强震活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光勋 《中国地震》1996,12(2):119-126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尤其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主要的强震活动构造带,根据现代强震活动记录和在全带新发现的多期全新世古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分析了大震在断裂带  相似文献   

13.
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主要与该地区的现代地质构造有关。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是: 墨西哥南部从地表到地下250 km 深处, 在这里, 里韦拉板块向北美板块下俯冲, 科科斯板块向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下俯冲。与该消减带有关的海底构造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近海的中美洲海沟。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是引起墨西哥地震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沿该边界观测到扩张和走滑特征。在墨西哥西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 右旋位移导致了活动走滑断层的形成, 这些断层组成了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的向南延伸部分。加利福尼亚湾的地震活动发生在由短距离扩张中心所抵消的转换断层上。再往南, 太平洋板块和里韦拉板块被太平洋里韦拉海丘和一条转换断层所隔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研究工作由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和国家地震局承担。国家地震局的任务包括:管理固定的标准、宽频带台网; 维护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 为政府、公众和个人测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出版《地震通报》; 承担与国际地震中心联络的任务。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对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震源等领域进行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火山地震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深部构造。该研究室还负责向联邦政府报告有关地震和火山危险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晋获断裂带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获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中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地震活动中的一个地震活动亚带。从分析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出发,分析该带的分段性,发现变形强度由北向南递减、构造层次由北向南抬高。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今地震活动,得出该带北段是该地震亚带主要的地震活动场所。在此基础上,由震级一时间模型对未来北段的强震活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吕坚  高建华等 《地震学刊》2001,21(4):18-23,58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1-3年内可能发生5-6级或6级左或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相似文献   

16.
至少有四个大陆裂谷带内部或边缘发生了地壳深震(>20km)。其中大多数地震(M≥5.0)为走滑或斜滑机制,它们的T轴方向接近于一裂谷带浅部正断层作用有关的T轴方向。多数地壳深震沿具有较冷的且厚度较大的地壳部位的裂谷边缘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地震发生在具有高热流的区。这些地区也表现为高应变区,这可能是影响可观测深度的一个因素。我们认为地壳深震或是代表了裂谷带相对于邻近稳定区的相对运动,或是表明了裂谷作  相似文献   

17.
全球地震、火山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和火山都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因而地震活动区往往也是火山活动区。根据全球大震、火山活动目录,分析研究了全球地震、火山分布的特征。描述了各区的地震、火山活动分布,总结了地震、火山活动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全球地震、火山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陆火山活动比大洋火山更受应力场的影响。大洋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岩浆活动主要是平静的岩浆溢出与洋中脊的扩张,往往没有形成火山喷发。有记录的火山喷发主要来自深部地幔的热柱。俯冲-碰撞活动区地震活动与火山喷发最强烈,大角度俯冲的弧后火山活动最强,当板块运动方向与板块边缘走向成小角度相交时,缺少正面俯冲的动力,火山活动相对平静。>500km深震的地段,火山活动较弱。火山与地震强烈活动的大多在大地水准面(Geoid)异常高的区域。地震与火山平均纬度随时间表现出同步的变化外,火山和大震活动也显示了大致同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S.  R.  McNutt  刘巍 《世界地震译丛》2006,(3):1-29
火山能够产生大量地震信号,这些信号与地震断层产生的地震信号不同。几乎在每一次有记录的火山喷发之前,火山下面或附近的地震活动性会增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地震活动。因此,地震学已成为火山喷发预报和监测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尽管在不同火山建立的监测站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差异,但世界上近200座火山均已采用地震方法监测,这表明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喷发的538座火山中有约1/3的火山采用了地震监测。近几十年来,每年会发生55~70次火山喷发(Simkin,1993)。火山的喷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一半以上都有地震监测设施。  相似文献   

19.
辽宁—内蒙古地区北西向地震条带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刘蒲雄韩丹 《地震》2004,24(10):84-89
内蒙古2次5.9级地震的发生使得从辽宁丹东至东乌珠穆沁旗形成一条清晰的NW向中强以上地震条带。该带地震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明显的周期性,其显周期为29.4年;②在活跃时段内中强震成对发生;③该带地震活动强度西段低,东段高;④震源机制解显示带上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⑤该带地震活动与东北深震具有很好的同步性。这2次地震的发生和NW向地震条带的活动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与大区域可能存在的NW向构造活动有关,该带可能是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界带。本从地震活动角度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0.
对山西地震带的中长地震趋势进行了探讨。并从华北第3、4地震活动期的对比、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参与以及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出山西地震带目前所处的活动阶段,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3要素作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