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D转换技术及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调制型A/D转换技术是△-∑A/D转换技术的基础.本文阐述了△调制型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对信噪比和△-∑A/D转换器的噪声成形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推导,深入探讨了△-∑A/D阶次、信噪比及采样率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结论:当代遥测地震仪采用24位四阶△-∑A/D转换器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精度的基本要求(瞬时动态范围或信噪比为120 dB).  相似文献   

2.
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发现了一些地电导率异常区。在文献[1]中作者亦发现了唐山地震伴有地电导率异常,研究结果和电磁感应理论表明:地震的孕育过程可能伴有地下电导率及其分布状况的变化。地磁变化场包括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分布信息。地下电导率分布状况的改变会导致ΔZ/ΔH、ΔD/ΔH及转换函数A B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ΔZ/ΔH、ΔD/ΔH及其转换函数A B的计算,以及异常变化随时间过程的初步研究,以寻求泰山震群可能伴  相似文献   

3.
动圈式模拟检波器与MEMS数字检波器是当前地震勘探野外采集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检波器,前者的典型代表是20DX,是无源检波器;后者的典型代表是法国Sercel公司生产的DSU系列,是有源检波器.在经由地震仪采集地震信号的时候,20DX产生的模拟电信号由A/D转换器完成模数转换,由地震仪记录到磁带上;DSU系列则借助检波器自身的ASIC芯片完成模数转换.由于以上转换过程以及其他参与信号采集的元器件不同,二者的动态范围是有差异的.同时,因为20DX检波器是速度检波器,DSU系列是加速度检波器,所以容易使得人们在判定其由A/D转换器记录位数以及本底噪声定义的瞬时动态范围对数据信噪比的影响时产生混淆.基于模拟数据以及实际试验资料,验证了DSU系列加速度检波器在记录地震数据时,并没有信噪比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Δ-∑AD转换器原理,通过编程将给定的输入信号转换为1位串行Δ-∑数据流。用此数据流可以仿真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滤波抽样过程,检验设计构造的各级滤波参数能否满足地震观测的需要。为了证明该仿真程序的正确性,本文介绍了利用CS5376A公布的数字滤波参数对数据流进行滤波验证。  相似文献   

5.
邹镇宇  张俊  薛兵 《地震》2012,32(3):78-86
地震数据采集是数字化地震观测的重要环节, 因为模拟数字转换器(A/D)是地震数据采集器的重要部件, A/D的技术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据观测质量。 放大器及A/D的漂移和 1/f噪声是数据采集器漂移的主要来源, 对以低频信号观测为主要特征的地震观测有较大影响。 为降低其影响, 本文在算法上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在目前autozero技术上做出一些改进, 即用调制解调技术来降低1/f噪声对信号精度的影响, 并做了相应的算法模拟。 在此基础上, 对算法做了进一步改进, 利用高次谐波加权求和使输出信噪比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结果表明, 通过优化解调算法, 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噪比约2 dB, 对试验电路获得的测试数据应用优化解调算法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深地震测深模拟磁带资料在CROMEMCO型微机上实现A/D转换的方法及其效果。在实现A/D转换研究中,进行了时标信号采集方式、六响信号处理、模拟回放电路改进等方法的试验,从而提高了A/D转换精度与效果。经对海城震区实际资料分析可知:该系统A/D转换精度达到了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地电观测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认为系统误差的大小决定于装置系数K值、取样电阻RI及测量ΔV和VRI的准确度.在地电仪中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RI,采用"浮空”测量法及采用同一个动态范围大、线性度高的A/D转换器测量ΔV和VRI,可以减小地电阻率观测的系统误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浮空”测量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震勘探仪器主要技术性能分析及改进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震勘探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集中式数字地震仪还是24位Δ-∑A/D型遥测地震仪,都还记录不到大动态、高主频、宽频带的地震反射波,它们记录的中深层地震反射信号的瞬时动态范围均在60 dB左右.本文以水平层状介质的吸收衰减特性为依据,给出了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和频谱均衡滤波器的数学模型.用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补偿由于球面扩散所造成的振幅衰减;用频谱均衡滤波器补偿由于地层吸收所造成的振幅衰减.按此设计方案,研制真正具有大瞬时动态和高频提升功能的地震仪,对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种高精度三通道强震动记录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发展的需要,设计出了高精度三通道数字强震记录器,本文对该记录器作了简要介绍。高精度三通道数字强震记录器采用了高精度的Δ-∑类型的24位AD转换器,其有效转换位数达到17.5位。记录器支持本地串口通信、Modem远程拨号通信、TCP/IP网络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仪器面板上有液晶屏、小键盘,直接支持自启动、参数设置等,并且实现了便携式低功耗设计方式,完全满足数字强震动监测网络建设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最近研制出87型钻孔数字测温仪。该仪器主要由感温探头,测量电路、A/D转换、小数点驱动、显示、编码、打印接口和打印机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感温探头和测量电路将被测温度变为模拟电压信号,经A/D转换和小数驱动电路又转变为数字量字段码,一路送显示器直接显示出被测温度数值,另一路送编码器,将字段码转  相似文献   

11.
新型数字强震仪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强震仪采用高速信号处理器为控制核心,24位∑- △A/D转换器与数字滤波器构成的3通道信号采集系统.仪器采用大容量CF卡记录采集数据,具有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接口,内置GSM通信模块,内置嵌入式网页服务器,可以通过浏览器与发送中文短信的方式对仪器进行监控.详细分析了仪器所采用的烈度算法与触发滤波器的特性和设计...  相似文献   

12.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2012,32(3):1-14
地震事件一般具有离散性, 即它们的发生和转移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间隔。 当孕震系统处于平衡(或正常)状态时, 系统状态变量X(这里以地震活动性为例)的时间序列概率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如泊松分布); 其时间间隔(或等候时间)Δt分布可用负指数分布来描述。 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或异常)状态时, X的概率分布表现为双峰型或多峰型, 其时间间隔Δt(或空间间隔ΔS)可采用幂函数关系来描述。 可以计算X的1~4阶矩统计参数识别X的概率分布性质, 进一步判断系统所处的状态。 根据这个思路, 本文尝试针对地震活动性的群体概率特征, 探索研究地震活动系统时间和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及正常和异常状态的辨别, 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趋势和强余震预测实践。  相似文献   

13.
采集系统是电磁法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出高精度、低功耗的分布式采集系统是电磁法仪器研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设计的采集系统集成了6个采集通道,每个采集通道的A/D转换器都选用了32位的ADS1282,并通过DAC1282来提供ADS1282校准和自检所需要的外部信号.采集部分的控制中心选用了MachXO2 ZE系列这款功耗极低的CPLD.为了保证同步采集的精度,设计中采用了GPS和OCXO协同授时的方案来提供同步时钟.采集系统具备MT、CSEM、SIP等测量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本采集系统同步精度维持在1E-11以下,待机状态下功耗为0.32 W,运行功耗2.76 W,各通道短路噪声值均在μV级,信噪比在118 dB附近,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译码软、硬判决实现理论,比较在GMSK系统中两种判决对误码率的差别,在Simulink中设计基于GMSK调制方式、卷积编码、软判决与硬判决译码相对比的通信仿真系统,分析不同信噪比对误码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了所建立系统的正确性,说明使用GMSK调制方式,在误码率为10-3 -10-2区间内,使用软判决要比硬判决译码提升信噪比约3 dB.因此,数传电台采用Viterbi译码是保证地震信号传输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AD转换器原理,通过编程将给定的输入信号转换为1位串行△-∑数据流。用此数据流可以仿真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滤波抽样过程,检验设计构造的各级滤波参数能否满足地震观测的需要。为了证明该仿真程序的正确性,本文介绍了利用CS5376A公布的数字滤波参数对数据流进行滤波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行西藏高原地区的爆炸地震研究,研制了一套模拟磁带记录系统。每台仪器包括三个两周的拾震器(LS-1型)、三个相应的低噪声线性放大器(DDF-5型)、三个调制器、一台低频磁带记录器(DCJ-1型)、石英钟、对时器和收音机。仪器频率范围是2周-20周(对速度),时间误差小于0.1秒。采用抖动补偿和频率滤波的办法,使系统的信噪比提高到50分贝。系统的幅度误差小于10%。经过野外实地观测和资料整理分析,证明其性能和指标能够满足地壳与上地幔爆炸地震研究的需要。通过模/数转换器,把模拟磁带转录成数字磁带,可以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各种数字处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拓频技术存在的振幅、相位失真等问题,提出一种双向拓频高分辨率地震技术(ButHRS),其主要通过Butterworth子波载波调制在低频和高频两个方向上来压制地震记录子波旁瓣,进而大幅拓宽地震记录频带.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能力同时,可保持地震资料信噪比、相对振幅关系和时频特性的稳定.经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3D地震...  相似文献   

18.
申秋实  范成新  王兆德  张雷  刘成 《湖泊科学》2016,28(6):1175-1184
湖泊水底Fe~(2+)和ΣS~(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湖泛暴发最早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的主要前提,缺氧环境下水底扩散层附近Fe~(2+)和ΣS~(2-)的迁移是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稳定积累的重要原因.以蓝藻聚积水体沉积物-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过程模拟装置及间隙水被动采样等技术,重点研究了间隙水和底层上覆水中Fe~(2+)和ΣS~(2-)的垂向分布特征,并定量估算了二者的扩散通量及迁移方向.结果表明:湖泛样品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于典型的还原性环境,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Fe~(2+)和ΣS~(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品,二者在表层沉积物中积累趋势明显.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Fe~(2+)释放通量较高,表现出较强烈的自沉积物向上覆水方向的释放能力;而湖泛样品ΣS~(2-)在沉积物-水界面处释放通量为负,迁移方向为自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Fe~(2+)和ΣS~(2-)在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不同的迁移特征证明:缺氧/厌氧条件下,湖泊水体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高浓度Fe~(2+)向上覆水的扩散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底层上覆水及界面水中SO~(2-)4在表层沉积物中被还原,为终端还原产物ΣS~(2-)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另一重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9.
(T2,D)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识别储层流体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地层孔隙中油气和水同时存在时,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上不同流体信号往往重叠,很难有效识别.本文采用改变回波间隔测量多组自旋回波串序列实现了(T2,D)二维核磁共振方法,为有效识别储层流体提供了基础.通过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T2,D)方法在不同储层、不同测量信噪比以及不同外加磁场梯度条件下识别流体的效果.结果表明:(T2,D)方法识别中、低黏度油层具有优势,随着信噪比增加和外加磁场梯度加大,分辨油和水的效果将变好.在气层,对磁场梯度有一定要求,并且,测量数据的信噪比越高,分辨气与水的效果越好,当测量数据信噪比低于70时(T2,D)方法在气层可能失效.在2MHz共振频率下,利用MARAN核磁共振岩芯分析仪器,对含顺磁性物质的饱和流体岩样进行了实验测量,验证了(T2,D)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V6多功能系统及其在CSAMT勘查应用中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12,他引:4  
地球物理多功能探测系统V6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2000年底从加拿大凤凰公司引进的新仪器,它具有频点多(62频点系列),抗干扰能力强,发射功率大,A/D转换16位置及发射与接收信号GPS(Globe Position System)时钟同步等特点,能有效地提高纵向分辩率和测量信号的信噪比,为浅层精细勘探提供了保障。V6系统在牛栏山水源八厂标准剖面的试验,山东莱芜业庄矿突水勘查工作等充分证明,V6系统能较准确地确定目标的层深度,结合地质资料,可以提供含水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