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围岩蚀变有一部分是成矿作用的结果。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是矿质沉淀之前的早期围岩蚀变,它的矿物组合在化学上能够接受矿石的沉淀。实际上这样的围岩蚀变是矿石沉淀的条件准备,是早期的热水溶液与有利的围岩介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它是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体现。后期蚀变围岩新的矿物组合是造岩元素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造岩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无疑反映了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循环和成矿作用。斑岩铜矿和黑矿型矿床分别具有典型的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其空间分布形态和量的变化与矿化范围及赋矿部位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包体成分的研究、矿质的络合物迁移理论、矿液与围岩间的物质交换以及黄铁矿矿床成矿初期所成的“交代岩柱”等均表明造岩元素控制了成矿组分的迁移、聚集和沉淀。因此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不仅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且是地球化学找矿评价尤其是找盲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元素共生分异现象在矿床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和查明元素的共生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 ,对丰富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以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区为例 ,对元素共生分异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 ,肯定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在元素共生分异机制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入手 ,在查明成矿流体来源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矿床地球化学、成矿实验及成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深入研究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来源、活化迁移条件及沉淀富集过程的共性及差异 ,是揭示元素共生分异机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成矿组分活化地质理论、金属离子浓度综合平衡方程和硫化物离解平衡方程为基础,提出了成矿深液活化矿物中成矿组分的理论模拟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为硫化矿物中成矿组分的活化及成矿作用研究中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环节提供了新认识,探讨了这一方法的影响因素精度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伊犁盆地扎基斯坦砂岩型铀矿床中的分散元素(Re、Se)超常富集现象,探讨了分散元素在层间氧化带独立成矿的可能性。表生环境下分散元素活化迁移、吸附或还原沉淀的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分散元素在砂岩铀矿床中超常富集的独立性研究表明,(1)干旱、半干旱等表生条件下,分散元素可以被含氧地表水从蚀源区岩石中汲取、活化并迁移;(2)层间氧化带之氧化-还原过渡带可以形成导致溶解于水的分散元素被吸附固定或还原沉淀所需的地球化学障条件;(3)砂岩铀矿床中的分散元素超常或异常富集具有相对独立性。指出在具备矿源条件下,分散元素(Re、Se、Ga、Ge等)在层间氧化带砂岩中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可能的。建议加强表生环境下分散元素的基础成矿理论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元素共生分异现象在矿床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和查明元素的共生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对丰富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以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区为例,对元素共生分异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肯定了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在元素共生分异机制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入手,在查明成矿流体来源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矿床地球化学、成矿实验及成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深入研究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来源、活化迁移条件及沉淀富集过程的共性及差异,是揭示元素共生分异机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原生晕普遍存在于各种矿床尤其是热液矿床中,是深部找矿必不可少的地球化学标志。目前对于原生晕中元素的富集贫化及组分分带研究较多,而对于元素及组合元素的空间变化性关注较少。本文基于青海省扎家同哪金矿2 279个钻孔原生晕样品地球化学数据,拟使用元素富集系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矿床不同空间位置的元素和元素组合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从围岩样品、矿化围岩样品、矿石样品和全体样品中都提取出了代表围岩组分和矿化组分的元素组合,反映了矿床形成过程的本质是矿化组分叠加于围岩组分。在矿石样品中,还提取出了中高温元素组合和中低温元素组合,而在矿化围岩样品中,提取出了高温成矿元素组合和中低温成矿元素组合,反映了矿质沉淀机制以及沉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研究揭示,在扎家同哪金矿原生晕中,从外围向矿化中心,从定量的角度,成矿相关元素总体上表现为富集程度递增及富集元素数量增多的趋势,而从定性的角度,表现为围岩—矿化元素组合叠加中高温—中低温和高温—中低温成矿元素组合。  相似文献   

7.
分散元素成矿专属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分散元素富集矿床类型的成矿专属性特点。研究发现,不同的分散元素与特定类型的金属矿床有着对应关系,相应类型的矿床也就是目前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分散元素矿床类型。产生这种成矿专属性的原因之一是分散元素与对应的主成矿元素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它们可一同活化、迁移和沉淀成矿。分散元素成矿专属性提示其找矿的重点应该更多地关注与之对应矿床类型的发现和找寻。  相似文献   

8.
含矿流体混合反应与成矿作用的动力平衡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舸  CBZHAO  王岳军  BEHOBBS  龚纪文 《岩石学报》2003,19(2):275-282
本文在约定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成矿速率(成矿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合成矿元素重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借助于物质-热-化学-成矿四重全耦合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均匀热液体系、层状热液体系、岩浆侵入热液体系下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溶解与沉淀作用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硫化物(H2S)和硫酸盐(SO42-)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热液体系中铅、锌、铁成矿元素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2)均匀介质、岩浆侵入或地质构造的存在,对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运移的速度、流线、温度分布和成矿元素的溶解与沉淀分布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的成矿环境或成矿背景制约了成矿元素的迁移与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定位。暗示成矿环境及成矿速率对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的沉淀与溶解具重要作用;成矿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成矿理论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9.
张西平 《物探与化探》1992,16(3):208-215
围岩蚀变有一部分是成矿作用的结果。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是矿质沉淀之前的早期围岩蚀变,它的矿物组合在化学上能够接受矿石的沉淀。实际上这样的围岩蚀变是矿石沉淀的条件准备,是早期的热水溶液与有利的围岩介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它是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体现。后期蚀变围岩新的矿物组合是造岩元素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造岩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无疑反映了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循环和成矿作用。斑岩铜矿和黑矿型矿床分别具有典型的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其空间分布形态和量的变化与矿化范围及赋矿部位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包体成分的研究、矿质的络合物迁移理论、矿液与围岩间的物质交换以及黄铁矿矿床成矿初期所成的“交代岩柱”等均表明造岩元素控制了成矿组分的迁移、聚集和沉淀。因此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不仅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且是地球化学找矿评价尤其是找盲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桂西金矿的生物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伟  乃中专 《广西地质》2002,15(1):19-24,48
生物成矿研究由来已久,但生物及其有机质演化在成矿中的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借鉴石油的成油理论,从生物及其有机质演化的角度对桂西右江盆地内部金矿的成矿作用作初步探讨。认为右江地区金矿的形成是生物(特别是菌藻类生物)的吸附和生物所产生的有机质热解、分异从而导致金的络合物形成,金元素活化、运移,在碳酸盐台地顶部超覆面(不整合面)上的细碎屑岩中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沉淀的结果。碳酸盐台地边缘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小秦岭金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各期花岗岩的分布与产出特征,以及岩性与物质组分特征。并认为花岗岩在金矿床形成中起了“热发动机”的作用,是本区金元素活化迁移的热动力中心,对金矿床起了重要的迭加改造作用,是小秦岭金矿节重要的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赵佳楠  于玉帅 《江苏地质》2018,42(2):283-290
基于"三位一体"(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找矿理论,结合年代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综合分析并归纳粤北诸广整装勘查区城口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控矿因素,认为城口矿床成矿地质体形成于145~160 Ma燕山早期(γ_5~2),为具有硅化、赤铁矿化的面状蚀变花岗岩体,且具高硅、富碱、贫镁、铝过饱和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矿化点和异常点主要分布在NEE-SWW向断裂构造上,位于断裂构造交会处;成矿作用标志以蚀变特征为主,具蚀变分带现象,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于强硅化、强绢云母化、强赤铁矿化的蚀变带中。结合成矿U元素"源-动-储-变"特征,提出U元素活化、活化U运移、活化U沉淀、铀矿沉淀储藏4阶段成矿模式,明确城口地区矿床的成矿因素,供该地区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答读者问     
《中国地质》编辑部: 目前,我从事典型矿床研究,碰到“成矿水”问题,觉得 “成矿热液”的含义愈来愈复杂,研究这一问题难度大,因此 请贵刊解答:水在成矿中能起哪些作用?“岩浆期后热液成 矿”、“地下热水溶液(天水)成矿”、“热卤水成矿”等提法 对吗?它们能联系在一起吗?江西 尹道恒 有关“成矿水”、“成矿热液”的来源 显著下降(由25℃时的7.63,到350℃时降和作用问题是矿床成因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 为2.5),同时有机物被氧化成有机酸。这一的方面。近十余年来,同位素地球化学和许“改造过”的海水相当于“含有机质的热卤多其它现代方法的应用,以及对现代成矿作 水”。这种热卤水是有效溶剂,把元素从硅用的研究,均说明热水溶液并非都与火成作 酸盐中溶解出来,使岩石中成矿元素活化转用有关,其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按其成因可 移。这一点已为载人潜艇对东太平洋海隆上分为三种水:(1)岩浆水(原生水),来自 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的直接观察所证实。冷却的岩浆。有的实验证明,在900℃时,第三,水溶液是矿质沉淀的介质。长期在7~15公里深的压力下,溶解在花岗岩浆 以来认为,造成热液中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中的水量可达8~9%;(2)变质水,是岩 是温度下降。但现代研究表明,引起矿质沉石在深部受增温增  相似文献   

14.
非火山环境海底沉积-喷流(“SEDEX”)矿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火山环境海底沉积-喷流(“SEDEX”)矿床池三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海底沉积-喷流成矿作用,泛指成矿水热流体(不同成因)喷溢出海底,液态状通过不同方式将所携带的成矿组分在喷口上下或侧近沉淀下来富集成矿的过程。由此作用形成的矿床,即...  相似文献   

15.
陕西葫芦沟金矿成矿断裂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的成矿断裂是发育在太古代太华群中韧性剪切带之上的一系列脆-韧性、脆性剪滑断裂。在成矿过程中,不同类型断裂、不同类型构造岩带显示出不同的断裂动力蚀变特征和成矿元素组合。活化的金等元素在构造应力驱动下,于不同构造部位以不同形式沉淀并富集成矿,从而形成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体。  相似文献   

16.
陈尊达 《矿床地质》1986,5(2):45-52
《脉状钨矿床成矿预测理论》引用了一些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提出脉钨矿床“矿物微粒浓差运离分带理论”(简称“浓差理论”)。其基本论点是:成矿物质以矿物微粒的形式在层流着的成矿热液中进行搬运、沉淀;在矿液运移过程中,不同矿物原始浓度差影响到搬运的距离,浓度大的搬运距离小,浓度小的搬运距离大;浓度大的先析出,浓度小的后析出。众所周知,引用别门科学的理论要有一定的前提。把流体力学理论应用于研究脉钨矿床的成矿过程,就必须考虑成矿机理是否符合流体力学所要求的时空模型;假设成矿物质以矿物微粒形式搬运、沉淀,就必须考虑成矿流体对矿物微粒的起动能力和迁移能力。“浓差理  相似文献   

17.
鄂西北竹山银洞沟银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世和  张子才 《现代地质》1998,12(3):374-379
银洞沟银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西部,产于武当群变火山岩组与变沉积岩组间的顺层型韧性剪切带中,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晋宁期的伸展作用产生了顺层型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变质作用促使原岩中银金等贵金属、多金属元素活化迁移,随剪切变形变质热液在强应变带中沉淀,形成初始矿源层。印支期的陆陆碰撞作用,促成不同层次面型剪切带岩石褶皱、韧脆性推覆,成矿元素从初始矿源层中再次活化、运移,随着沿褶皱轴面劈理发育的烟灰色糜棱岩化石英脉的形成,沉淀富集于石英脉中,形成银金矿床。脆性变形的叠加,使含矿石英脉产生扭动,促使成矿元素的局部富集,形成透镜状或板状矿体。成矿元素的垂直分带是由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成矿元素的叠生作用而形成的。多硅白云母及白云母年龄的测定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期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18.
礼岷金矿带成矿构造及其控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烈 《甘肃地质》1997,(Z1):58-64
礼岷金矿带控矿规律涉及地层中的矿源物质、岩体的热动力条件和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活动等多种因素,其中构造变形作用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该区早期以纵向构造置换为特征的挤压变形促使成矿元素活化,后期脆性变形产生的张性构造破碎带,有利于矿液萃取和循环,并且提供了矿液沉淀的空间。构造控制的岩浆活动形成巨大的热源,促进建造水、大气降水形成不断的热液环流,沿变形岩石裂隙发生热液对流,并从矿源层中不断萃取金元素成为成矿溶液,最后在低压区沉淀,富集成矿。可以说,构造活动是控制该区金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该区的控矿规律,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构造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19.
广东潮安厚婆坳锡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厚婆坳锡石硫化物矿床地层元素含量、花岗岩特征、稳定同位素和包裹体成分的研究,模拟了沉积岩中锡的淋滤实验;探讨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认为兰塘群为一衍生含锡建造,在花岗岩浆的热动力驱动下,在混合水的成矿热液作用下,地层中成矿元素活化转移,以亚锡氯络合物形式迁移,后金属络合物不稳定而分解,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20.
湘中盆地锑矿床闻名于世,成矿元素在垂直空间上呈现出上锑(泥盆系)、中金锑(震旦系)、下金钨或金锑钨(板溪群),盆地中锑、边缘锑(金/钨)的成矿分布特征。通过系统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矿物流包裹体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湘中盆地及其基底的成矿元素分带是成矿流体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差异等因素相互耦合的结果。湘中地区基底-盖层成矿系统:构造-岩浆岩+盆地-流体作用,基底成矿元素在流体的作用下被萃取迁移到不同部位(基底→盖层不断演化);成矿元素锑的沉淀主要受流体的温度和pH值影响,金的沉淀主要受硫逸度或总硫溶度的控制,钨的沉淀主要受流体的盐度控制,且因物化条件的变化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控制而呈现不同元素组合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