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9年 11月 1日 ,在山西大同—阳高一带发生了 Ms5 .6地震。山西离石地震台依据该台地倾斜观测出现的异常 ,震前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地震预报 ,为了探讨单台地震预报的方法 ,在该次短临预报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差分法、滤波法、矢量法、形态分析法对观测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处理 ,发现该台地倾斜震前异常反映较好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指出 ,这对山西的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共有6个洞体形变观测点(定襄、离石、太原、昔阳、临汾、侯马),台点主要分布在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部分隆起区内,整个布局与山西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一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西境内地震序列的分析计算,得出一个适合山西地区地震活动的概率模型。并以此模型对1989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给出1989年以来山西地震频繁活动的理论依据,对今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所组成的山西地震带是地震活跃的场所,了解山西地震带的活动特征,不仅对研究地震活动规律、获取信息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山西煤炭、重化工建设也有实用价值.本文对山西地震带地震的频度特征作了探讨.试图利用不同盆地的活动图象来了解现今地震较活跃的区域,并以此确立监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断陷带西侧吕梁隆起的西坡上,有人认为有一条纵贯全区的离石断裂带,并把其作为鄂尔多斯断块和太行山断块的分界断裂,本文通过近期的工作结果及对深部构造、岩浆活动和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把离石断裂带作为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的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6.
山西近十几年来,发生M_L≥2.0级地震达1837次,其中属中强震的只有一次5.1(MS)的介休地震,绝大多数是弱震活动.根据山西历史地震活动分布特点,并结合山西地质构造轮廊,将山西划分为四个活动区,从地震活动的月频度和地震活动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出全省和各个地震活动区的弱震活动月频度的正常频数范围,及各区的弱震活动度特点,为监视山西震情,研究山西弱震活动的成因,对弱震活动异常判别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叙述井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V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趋势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8.
山西中部由于构造部位特殊,中强地震及弱震活动不但频度高,而且有着特殊的意义。华北历次活跃期中,强震的活动,空间上虽有着迁移规律,但山西中部总是中强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台网记载以来,山西中部的弱震括动,在其频度的上升时段,同样反映了华北区内强震的活动。山西地震带上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存在着由北而南和由南而北对迁的现象,山西中部是对迁的中心地区。因此山西中部地区是华北地震活动的一个“敏感区”,研究它的地震动态,将有可能提供华北强震活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地震带的中长地震趋势进行了探讨。并从华北第3、4地震活动期的对比、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参与以及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出山西地震带目前所处的活动阶段,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3要素作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对山西离石中心地震台水管仪与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的同一地震的地倾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同震响应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两套仪器的地震延迟时间、同震响应持续时间与震级及震中距均成正比;水管仪的变形幅度与震级成正比,与震中距成反比;水平摆倾斜仪的变形幅度主要与震级有关,与震中距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完整的地震资料,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929年以后,研究区的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河套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在北纬40°线及附近区域形成优势分布区域,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研究区2005年9月以来中等地震持续1 304天的平静现象被2009年3月山西原平4.2级地震打破,岱海断陷1997年11月以来至今中等地震持续平静,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和岱海断陷中等地震显著平静对研究区特别是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为显著的震兆标志,多种迹象表明,晋冀蒙交界三角形区域和呼和浩特-包头断陷为有利发震区域,发震强度或为6.0级左右。  相似文献   

12.
山西高原北部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建狮  祝治平 《地震地质》1997,19(3):29-226
对自河北文安经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岱海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厚度由太行山山前地带的36.0km向山西高原增厚至44.0km。在太行山山前基底断裂、紫荆关断裂的下方和大同盆地的东侧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断裂带;太行山隆起区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偏高,太行山山前地带和大同震区上地壳的下部有强烈的速度反转,大同地震与这里的异常的壳幔构造有关,太行山山前地带存在着发生潜在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断层形变异常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断层形变求解的华北地区异常参数和应变累积率, 研究了华北主要断裂带的断层形变异常及其应震特征。 同一断裂带上的形变异常与该带上的地震有较好的对应性。 河套—张家口—蓬莱活动构造带上发生的强震, 北京地区的断层形变异常参数在总体上几乎都有明显的前兆性异常。 山西带北部的断层形变异常参数对山西断陷带及其延伸部位上的强震同样有较好的反映。 断层应变累积率反映了应力的积累程度, 其值相对较大时, 测点所在地区的地震较活跃,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使用SAM方法对该区域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的燕...  相似文献   

15.
收集2008-2016年山西地震台网记录的震中距30°-90°范围内1 253个远震事件波形,拾取7 600余条高质量P波初至到时,使用IASP91模型计算相对到时残差,分析残差水平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以山西地区中部的山西断裂带为界,西部地震台站记录的P波初至主要表现为早到时,东部位于大同火山区的地震台站记录则主要表现为晚到时;②位于山西断裂带内部的地震台站记录的P波初至主要表现为早到时,残差水平显著低于西部地震台站;③研究区P波到时整体呈现自西向东逐渐由早到晚的分布特征。推测山西断裂带西部地区下方可能存在高速异常结构,山西断裂带内部及大同火山区下方可能存在低速异常结构。  相似文献   

16.
收集2008—2016年山西地震台网记录的震中距30°—90°范围内1 253个远震事件波形,拾取7 600余条高质量P波初至到时,使用IASP91模型计算相对到时残差,分析残差水平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以山西地区中部的山西断裂带为界,西部地震台站记录的P波初至主要表现为早到时,东部位于大同火山区的地震台站记录则主要表现为晚到时;②位于山西断裂带内部的地震台站记录的P波初至主要表现为早到时,残差水平显著低于西部地震台站;③研究区P波到时整体呈现自西向东逐渐由早到晚的分布特征。推测山西断裂带西部地区下方可能存在高速异常结构,山西断裂带内部及大同火山区下方可能存在低速异常结构。  相似文献   

17.
方颖  江在森  顾国华 《地震研究》2007,30(2):152-156
介绍了用GPS连续观测资料反演断层运动的方法——网络滤波方法。用此方法探讨了华北地块边界带运动特征,并与发生在边界带附近和地块内部的地震活动及周边强震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初步结论:郯庐大断裂和山西断陷盆地带的滑动量为1mm左右,整体活动水平有减弱的趋势;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滑动量为0.5mm左右,活动性逐渐增强;秦岭—大别山断裂内滑动量为0.5mm左右,活动性逐渐减弱。在2002年底至2003年底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华北地块边界带的滑动速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同时,各边界带(秦岭—大别山断裂除外)的地震活动水平在2003年底达到高峰,说明边界带滑动速率急剧变化的结果导致边界带附近地震活动水平的加剧。另外,边界带滑动的特点表明了华北地块构造运动的整体性,推断华北地块的地壳运动可能与来自地球深部的地幔对流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从多年的资料分析及山西跨断层形变测量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沿山西地震带布设的短水准测量台点的布设情况,指出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断陷盆地的活动情况,应在盆地两侧断层上布点;就某一场地而言,短水准线路的布设应达到水准点自检的效果、应采用多种形变手段结合的方法监测断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市汾河断裂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 ,结合钻孔资料 ,获得了测线处汾河断裂的准确位置 ,几何结构 ,活动性质、时代和速率等参数 ,并对其动力学属性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地震探测揭露出汾河断裂的西支断层 ,为高角度东倾的斜滑断层 ,切割了第四系下部 ,上断点位于地下约 70m处。据钻孔剖面推断有 2条高角度相向而倾的斜滑断层 ,东支位于汾河东岸 ,断至全新统—上更新统 ,其底界面垂直错距约 8m。断裂北段另一个钻孔剖面表明 ,西支断层切割了全新统—上更新统 ,底界面垂直错距约6m。汾河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0 6~ 0 0 8mm/a ,大震平均重复间隔为 5 0~6 7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