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定量评估(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地震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在建立人口震害脆弱性曲线与确定地震发生参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评估模型对我国Ⅴ-Ⅺ地震烈度下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次采用基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多方面地震孕灾环境资料来处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具体综合历史地震综合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分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三方面来确定全国2355个县域单元的地震发生参数;(2)利用1990-2009年我国历史地震灾情数据,对地震烈度与人员死亡率之间进行线性拟合,建立适合我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震害人口死亡脆弱性曲线;(3)利用震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我国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风险空间分布格局,彻底摸清Ⅴ-Ⅺ地震烈度下我国各县域单元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研究表明:在不同地震烈度下,我国广大的东、中部地区面临更高的风险,而西部的人口死亡风险相对较低。高风险区域呈零星状分布于山东与江苏大部、安徽北部、黑龙江与吉林东部等人口分布较密集且孕灾环境发育完备的区域。而无风险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呈斑块状散布,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分别应用直方图法、信息扩散法和内集-外集模型评估方法,对四川的历史地震灾害进行了致灾因子风险分析.这3种方法在高风险水平区间计算所得到的风险值比较一致.分析结果认为:四川发生8.0级左右地震的超越概率大约是0.03.换言之,四川这种风险水平的地震为33~34 a一遇.根据这一结果,四川地区上次发生7.9级地震的时间是1973年,那么本次发生该风险水平的地震时间应该是2006-2007年,与实际上的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相差1~2 a.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中的"伤亡比"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或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差异,还可用于地震受伤人数的估算,对地震应急救援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现有的研究多以一个固定的数值来代表所有地震中的伤亡比,但是数据分析显示,伤亡比在不同地震灾害中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本文在对世界和中国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利用1989年以来中国地震灾害的伤亡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地震灾害人员受伤—死亡的回归曲线,并在曲线验证基础上,估算不同死亡量级上"伤亡比"。结果显示:1世界和中国地震灾害受伤—死亡人数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中国地震灾害人员伤亡数量之间较符合幂函数关系,死亡量级越大,伤亡比越小。本文构建的地震灾害伤亡回归曲线以及不同死亡量级下的伤亡比估算值可为地震中受伤人数的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害脆弱性不但是国家和地区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也是地震应急时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地震灾害脆弱性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定义,指出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和影响模式;然后通过分析传统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评价方法和模型,利用人口总量、儿童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和人均GDP 5 个指标建立了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全国各县市区的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人口脆弱性明显高于西部;人口总量是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对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修正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整理公元前1831年-公元1980年中国地震灾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着重探讨了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特征以及中国地震灾害对交通影响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分析。中国地震灾害记载的时间分布不平衡,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也不平衡,元代以前集中于山西、河南、陕西一带,明清时期西南和台湾地区有所增加,民国及1949-1980年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台湾地区。中国地震灾害对交通影响的空间分布也集中于西北、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四川和新疆,通过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可知高烈度的地震对新疆的交通系统影响较大,云南和四川较低烈度的地震对其交通系统的影响也比较大,这是因为3省皆分布于中国强震带内,且四川和云南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其交通线的分布多沿山川行进,故较易受地震影响。然后,依据破坏程度、次生灾害、交通构筑物破坏可将地震灾害对交通的影响划分为不同的影响类型。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黑龙江省74个气象站1971-2005年夏季气温和2004-2007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采用信息扩散理论对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涝等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对干旱和洪涝采用受灾指数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低温冷害风险概率主要表现为北部大于南部,一般冷害风险概率表现为西南地区大于全省其它地区,严重冷害风险概率则表现为北部地区最高,中部及东南部地区次之;黑龙江省干旱灾害风险概率西部和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和东部地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概率则表现为中部地区大于全省其它地区,中部伊春地区为全省洪涝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曦  周洪建  张弛 《地理科学》2018,38(2):314-320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在收集分析国内外关于地震灾害死亡人口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选取10种模型以2000年以来中国典型地震灾害为案例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 对于5.7级(含)以下地震,10种模型的评估结果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内,可采用各评估结果的区间值来支撑应急决策;5.7~6.6级(含)地震,10种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可采用多数评估结果指向的死亡人口数量级来支撑应急决策;6.6级以上地震,则只能采用有特定适用范围的基于结构易损性的评估结果来支撑应急决策,且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动态评估方法、地震—地质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方法和快速评估软件系统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此研究可为地震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模型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中国地震灾害人口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因此进行有关地震灾害风险性分析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地震灾害形成的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结合1900-2009 年地震灾害数据,建立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定量确定了各风险性影响因子。最后利用ArcMap 软件的栅格计算功能,对于地震灾害中最重要的人口因素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中国地震灾害人口风险性分布图,并划分出了人口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地震频率高,旅游景区分布广泛,地震的发生常常给震源附近的景区带来风险,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研究就尤为必要。在地震及风险相关理论研究和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这一参数表征地震危险性,运用ArcGIS软件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图叠加分析景区的暴露性,并采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型计算得到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结果。最终表明,从各省域的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景区地震风险等级较低,江苏省、甘肃省景区地震风险较高,北京市景区地震风险最高。根据评估结果从三个角度分析了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分布态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新发展理念和三大系统维度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双维测度指标体系,对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两个维度的测度结果具有一致性,且能如实、有效反映各单维测度结果的信息。(2)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逐渐进入加速上升阶段,不同省域和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区域不平衡存在扩大迹象。(3)对四大地区内部而言,东部和东北地区部分省域发挥领跑作用,内部发展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较均衡,但西部地区存在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is is the second paper of a series of two concerning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SW Iberia due to earthquakes originating from the adjacent Atlantic area.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the velocity model that was proposed and validated in the companion paper for seismic intensity modelling of the 1969 ( M s= 8.0) and 1755 ( M = 8.5–8.7) earthquakes.
First, we propose a regression to convert simulated values of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into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MMI) in SW Iberia, and using this regression, we build synthetic isoseismal maps for a large ( M s= 8.0)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1969. Based on information on the seismic source provided by various authors, we show that the velocity model effectively reproduces macroseismic observations in the whole region. We also confirm that seismic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s very sensitive to a small number of source parameters: rupture directivity, fault strike and fault dimensions. Then, we extrapolate the method to the case of the great ( M = 8.5–8.7) 1755 earthquake, for a series of hypotheses recently proposed by three authors about the location of the epicentral region. The model involving a subduction-related rupture in the Gulf of Cádiz results in excessive ground motion in northern Morocco, suggesting that the source of the 1755 earthquake should be located further west. A rupture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Portugal, compatible with an activation of the passive western Iberian margin, would imply a relatively low average slip, which, alone, would could not account for the large tsunami observed in the whole northern Atlantic ocean. A seismic source located below the Gorringe Bank seems the most likely since it is more efficient in reprodu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intensities in SW Iberia due to the 1755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2.
Seismic hazard maps of central-southern Africa where hazard has been expressed in term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for an annual probability in excess of 10-1 show relatively high values that distinguish the seismic hazard potential of the Deka fault zone, the mid-Zambezi basin-Luangwa rift and western central Mozambique. In areas such as central-southern Africa wher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geology of the region and the fault systems have not been fully mapped, seismic hazard potential may be estimated from seismicity and broad-scale fault features. For this region, such potential is based on earthquake magnitude Ms ≥ 6. Events of such magnitude have recently occurred in the mid-Zambezi basin, southern Zimbabwe and western-central Mozambique. This paper follows the conventional probabilistic hazard analysis procedure, defining seismic source zones from seismicity based on instrumental records from a cataloque that spans a period of 83 years.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region are described on the mesoscale and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seismicity as broad fault zones. The scarcity of strong-motion accelerogram data necessitated the formulation of attenuation values based on random vibration theory (RVT).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发生频率与烈度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虑不同区域地震记录具有时间长度不等的特点,对“震中分布分震级网格点密集值”算法进行改进,结合 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地震目录中的点数据空间化为能反映地震发生频率的栅格数据;依据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 系以及地震烈度在空间上的椭圆衰减模型,选择逼近和近似的计算手段,并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得到中国地震烈度 分布的栅格图。从地震频率分布结果上看,大致以宁夏、甘肃、四川和云南为界,中国西部地区3 级以上的地震发生 频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地震烈度分布结果看,中国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四川、云南等位于地震带内的区 域在发生地震时产生的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在对近 2 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有关统计数据 ,对我国对外开放这一区域发展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首次从量的方面探讨了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其差异。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模拟计算 ,2 0世纪 80年代初至 1 999年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达到 2 1 39%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由9 1 %提高到 1 0 2 4 % ,提高了 1 1 4个百分点。而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对外开放较晚 ,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 ,从 90年代初期开始的沿江、沿边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中西部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为 4 2 4 % ,仅为前者的 2 0 %左右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也仅由 8 96 %提高到 9 2 7% ,仅提高 0 31个百分点 ,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城市防震减灾是地震潜在频发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福建省永安市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探讨设计防震减灾数值模型,分析模型集成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地震风险评估、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生命与财产损失估算、救援与救灾管理调度等模型和基于GIS开发的震害预测和应急模拟系统。该系统在福建省永安市的实际应用表明,通过对地震灾害预测结果的分析,可加强城市抗震中的薄弱环节,为灾区政府应急响应和制订对策提供决策支持辅助信息,从而显著提高城市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地震对海岸带地貌与沉积有明显影响,1605年海南岛琼山地震造成东寨港地区发生严重陷落事件。对采自东寨港红树林区258 cm柱状岩芯YBL孔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在125 cm附近有明显突变,对应于沉积相从陆向海的转变,125 cm以下岩芯沉积物为暗红棕色陆相沉积,125cm以上为灰色-橄榄灰色海相粉砂沉积。推测该沉积相突变是对海南岛东寨港地震陷落事件响应,结合采样点潮位高程推测1605年琼山地震导致东寨港区域沉陷幅度至少为1.6~1.8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