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兴贤 《江苏地质》1996,20(1):41-45
江苏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水土流失、江岸坍塌、盐碱化、涝溃化等,分布发育有一定规律,并受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控制。地南灾害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并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江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都有双重属性。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是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形成与变化的双重原因。近年来,一方面自然变异加剧和人类过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地质灾害严重;另一方面严重的地质灾害又会对土地资源进一步造成破坏,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自然变异是不以人类的意愿为转移的,那么,顺应自然规律,约束并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范围、消除不良行为是减轻地质灾害、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5.
川西高原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群发地,具有分布基本沿活动构造带走向、发生时间较集中、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增多和地质灾害链后果严重等特点,主要受地质构造、现今构造运动、地形地貌、降雨及人类不科学的社会、经济和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煤电基地和交通枢纽,长期以来,区内自然环境造成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着流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流域内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泉  乔国超 《河南地质》2001,19(4):317-320
本文在论述了河南省自然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河南省主要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分布特征,诱发因素及危害程度,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诱因及其预防建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郭振春 《贵州地质》2003,20(2):103-105
通过贵州1993—2000年发生的345起地质灾害的资料统计,指出滑坡、泥石流、崩塌是我省分布广、危害性大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了在贵州省特殊的地质构造、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暴雨是地质灾害的天然诱因,工程活动则是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建议组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预报的专家机构,全面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加快山地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作,加强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等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湖南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是湖南地质灾害的主要方面,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上。诱发的灾害种类达30余种,主要为滑坡、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崩塌及泥石流5种,占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总数80%以上。它们的发生与切坡开挖、抽排地下水及坑道洞室开挖等工程活动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分析,归纳出人类活动方式及各类工程活动与诱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权及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发育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论城市发展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对黑龙江省几个不同功能城市,即人类活动集中的哈尔滨市、油田大庆市及4大煤炭城市,在不同形式的人类大规模活动中,诱发和激化的各种地质灾害及灾害群粗浅地作了分析,指出这些城市的发展严重受地质灾害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京顺义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海 《城市地质》2003,15(1):18-23
本文在北京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顺义区的主要地质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认为该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如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度高、地壳稳定性差、第四纪地层发育、松散易液化的细粉砂土及不规则分布的软土分布面积较广,地面及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容易发生地震、地裂缝、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及地基失稳等地质灾害,建议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为顺义区总体发展规划、保护地质环境以及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顺义平原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顺义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度高,松散易液化的细粉砂土及不规则分布的软土分布面积较广,地面及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容易发生地震、地裂缝、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及地基失稳等地质灾害。建议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为顺义区总体发展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绥中县发育有不稳定斜坡(潜在危岩体崩塌、滑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等三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的工程活动等因素有关。通过对该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境内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环境固有条件密不可分,是地质灾害的先决基础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是加剧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某工业园建设用地地处冲海积平原,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环境复杂,该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区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软土触变所致的地面(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危害建筑物的地面稳定及安全,其危险性为中等级别;工程建设后可能遭受软土触变所致的地面(地基)不均匀沉降,其可能性、危害性、危险性均为中等级别;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砂土液化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性和危险性均为小的级别。针对地面(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和砂土液化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防止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G316陕西段地质灾害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越来越多,危及公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营。论文通过对G316国道陕西段地质灾害详实调查,在分析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大的特点,常冲毁道路、耕地、房屋,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研究了该段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危害及对策措施。研究表明,该段公路的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条件、公路本身建设及人为因素等因素有关。所以,应结合上述特点因地制宜地治理灾害,达到治理灾害和保持公路生态环境相协调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楼法生 《江西地质》1998,12(4):291-294
崩塌、滑坡、山洪、山坡型泥石流为修水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分析,进而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长期超强度开发利用资源,大量排放“三废”,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恶化,人为产生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由于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潜在性、突发性、隐蔽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全面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不但特别重要,而且十分紧迫。近年来,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迅速地扩展。在各种城市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中,地球物理方法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里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海水入侵、地下水资源污染、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几种常见城市地质灾害,概述了我国城市中的危害及发展现状,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质灾害勘察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质灾害勘察的监测、探测和防治中具有特有的优势,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陕南移民搬迁由于搬迁人口多、时间长、搬迁类型复杂而受到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通过对七堰移民搬迁社区的实证调研,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生态环境压力和搬迁农户的预期是七堰移民搬迁社区的成功经验,构建"迁移—集聚"的城镇化模式是陕南移民搬迁社区的发展选择。  相似文献   

19.
江西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具有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通过对其地质构造和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乱砍乱伐、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是加速加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因。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生态农业、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