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概率积分法是开采沉陷预计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其预计结果的精度主要取决于预计参数的可靠性。为了消除或减弱粗差对预计参数的影响,往往采用稳健估计方法来对参数进行预测。本文在嘉乐泉煤矿实测资料基础上进行人工异值干扰求参试验,以观测值中含有不同粗差值为例,比较了13种常用稳健估计方法的稳健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概率积分法参数的稳健估计,L1法、German-Mc Clure方法和IGGIII方案较其他稳健估计方法相对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参数的稳健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稳健回归技术研究了兖州矿区综放开采地表移动盆地角值参数变化规律 ,克服了观测资料中异值点或盲目消除异值的影响 ,获得了稳定、可靠的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边界角、移动角回归方程 ;为综放开采条件下保安煤柱设计和建筑物下安全开采 ,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条带开采地表沉陷预计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率积分法是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常用的方法,而概率积分法预计的精度取决于其预计参数的确定。以国内大量的条带开采实测资料为基础,应用相似理论对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的相似现象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计算出了条带开采地表沉陷预计参数。根据所得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相似现象的分类及其地表沉陷预计参数,应用模式识别对待求条带开采地表沉陷预计参数进行了求取。工程实例表明,用模糊优化确定的预计参数进行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其预计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4.
陈南南  朱农 《测绘》2014,(3):111-114
求取地表移动预计参数是进行开采沉陷预计的基础,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某煤矿为例,通过对该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三种优化方法——传统线性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和模矢法,利用MATLAB软件为开发平台,编程实现了地表移动预计参数的求取,探讨了三种求参方法拟合效果的优劣,通过本例说明模矢法和遗传算法求参结果相对优于传统的线性最小二乘法。  相似文献   

5.
柳宇航  王宁  曹娟 《北京测绘》2015,(5):98-101
矿山开采沉陷预计对预防开采沉陷对地表构筑物的损害及保护地面设施,减少开采沉陷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矿山开采沉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过程可视为一个灰色系统。本文将观测时间间隔视为灰色系统的一部分,直接建立等间隔GM(1,1)模型,通过对计算值的改正,最终得到预测值。由后验方差检验结果和预测分析说明该模型应用于矿山开采沉陷量预测中具有可靠性。大量计算证明,在矿山开采前期阶段用该模型预测的矿山开采沉陷量与实际沉降量符合较好,可以用来预测矿山开采沉陷对地表建筑物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徐少富 《北京测绘》2023,(10):1425-1430
针对现有单一模型只能满足1个点预测的要求,缺乏采矿区整体下沉研究与精度评价的问题。本文利用组合预测的思想,以成熟的神经网络模型与非等间隔灰色模型为预测单模型,并以某矿区全倾向观测数据与半走向观测数据为基础,以最优权组合思想实现两种单模型的有效结合。采用概率积分法求参的方法验证工作面沉陷预测精度,采用预测值与实际值求参时所得结果相差指标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最优权组合预测方法在矿区沉降预测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首先详细阐述了建立矿山开采沉陷DEM的方法,提出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开采沉陷时空变化分析的技术方案.以鲁西煤矿为例,利用基于CORS的网络RTK进行矿山开采沉陷外业数据采集,通过后两期生成的DEM与首期生成的DEM进行叠加,生成后两期累计沉陷值DEM,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累计沉陷值DEM进行空间分析,生成了沉陷等值线和沉陷面积统计报表.利用上述方法可以经济、有效地反映矿区地表沉陷的时空变化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矿区生产设计和环境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范围不断增加,监测矿区开采沉陷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的重要分支,短基线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理论上能有效地监测城市沉降,但未应用于监测矿区的开采沉陷。它是将多幅SAR影像组合成若干个基线距较短的干涉对并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获取形变。本文利用12幅ERS-1/2 SAR影像(1995.4-1998.8)组成20组干涉对,采用短基线技术对江苏某矿区的开采沉陷进行监测。实验表明,短基线技术能较为有效地监测矿区的开采沉陷,但在现阶段尚不能应用于生产工作中。根据本次实验结果,总结出限制短基线技术应用于监测矿区开采沉陷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矿山开采沉陷直接影响地面建筑物的安全性评价。以预测矿山开采沉陷量为目的,并结合矿山开采沉陷监测非等时间间隔的特点,以相邻监测时间间隔为权,建立灰色系统非等间隔GM(1,1)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矿山开采沉陷量预测中。由后验差检验结果和预测分析说明该模型应用于矿山开采沉陷量预测中具有可靠性。实践证明,在矿山开采前期阶段用该模型预测的矿山开采沉陷量与实际沉降量符合较好,能较好地预测矿山开采沉陷对地表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减少开采沉陷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会导致开采沉陷,一直是煤矿安全的隐患。本文选取王楼煤矿13301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整理了历年来地表移动变形观测资料和观测站相关地质采矿技术条件,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曲线拟合、建立回归方程,系统性地得出地表移动值与岩移参数变化规律,求取出了矿区具体采矿技术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形参数,为矿区生产及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岩移参数求取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开采沉陷动态参数预计是矿山开采沉陷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对开采沉陷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开采沉陷动态参数预计的几种方法,采用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进行开发,编制了概率积分法求取动态预计参数经验公式的程序。通过实例,取得了较满意的预计参数,对于矿区的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奎峰  武娟  冯遵德 《测绘科学》2011,36(6):250-252
EXCEL软件是最常用的办公软件之一,本文介绍一种利用EXCEL软件规划求解功能计算开采沉陷预计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的方法,很方便地得到了预计参数的优化解,通过实例验证,运用该方法得到的这些参数的解满足开采沉陷预计精度的要求,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地下开采地表下沉预测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提出了基于混合智能优化算法(hybrid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HIOA)与组合核相关向量机(multi-kernel relevance vector machine,MK-RVM)的地下开采地表下沉预测方法。首先,分别构建HIOA与MK-RVM算法,并利用HIOA优化MK-RVM的参数。然后,采用优化后的MK-RVM构建地表下沉几何参数预测模型和动态下沉预测模型。最后,利用以上模型对上山移动角、下山移动角、中心移动角、地表最大下沉及动态下沉进行预测,并分析预测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度与可靠性较单一核函数相关向量机与支持向量机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为获取连续的矿区地表沉降变形场,揭示沉陷规律,及时预计沉降范围与大小,保障生产,该文提出了以精密水准测量数据为约束的加权位错监测及预计模型。视开采工作面为简化位错几何模型,顾及工作面近远场观测数据的不同,根据计算模型值与水准测量实测值的残差确定不同的权比,利用最小二乘线性算法反演垂直方向上的张裂参数。由张裂参数正演获取连续的地表形变场。并以多期观测反演所得的一维张裂参数的变化序列拟合预计模型,预测地表未来形变场。研究表明,提出的加权位错预计模型能更好地监测并预计矿区开采后的地表沉降变化,为采矿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开采沉陷时序预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矿山开采沉陷观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开采沉陷预计技术,建立了开采沉陷的时序预计模型。用该模型可以对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析表明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开采沉陷的动态预测问题。地表移动变形的相对预测误差在5%左右,与传统的预测方法相比,预测精度可以提高5%-15%,最后还提出了这一预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在概率积分法预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开采沉陷动态预计的实用算法,给出了下沉速度系数C的计算公式。编制的程序通用性好、实用。  相似文献   

17.
地表移动与变形曲线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树  韩丽萍 《测绘学报》1998,27(2):138-144
本文根据地表移动基本原理及褶曲构造矿层开采地表移动预计方法,给出了向斜构造和背斜构造矿层开采时的地表移动与变形曲线,总结出下沉盆地中地表沉陷的分布特征;从地表移动机理方面对三种基本构造形式的下沉曲线形态进行分析,合理地解释了产生曲线形态差异的基本原因;并给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汪云甲 《测绘学报》2017,46(10):1705-1716
矿区资源开发致使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监测和分析矿区生态环境各种典型信号和异常已成为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地表形变与沉降、地下煤火与煤矸石山自燃及其他生态要素监测等方面讨论了矿区生态扰动监测研究进展,进行了国内外进展比较及发展趋势展望。由于采动沉陷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高度动态性,单一监测手段难以奏效,将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和矿山物联网相结合,发展矿区生态扰动多源多尺度空天地协同监测与智能感知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In coal mining areas, ground subsidence persistently happens, which produ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o monitor the ground deformation due to coal mining, a modified time-series InSAR technique combining persistent scatterers (PSs) and distributed scatterers (DS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particular, DSs are efficiently identified using classified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a two-scale network is introduced into traditional PSI to deal with PSs and DSs in a multi-layer framework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robust of PSs and the widely distribution of DSs. The proposed method i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ubsidence of Huainan City, Anhui province (China), during 2012–2013 using 14 scenes of Radarsat-2 image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ase the estimation complexity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patial density of measurement points, which can provide more detailed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subsidence areas detected in the test site with subsidence velocity larger than 5 cm/year. The proposed method bring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non-urban area deformation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