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十年代以来产生了油气成因的现代理论,即干酪根晚期成油说,或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现代成油理论认为,Ⅰ型和Ⅱ型干酪根是重要的生油母质类型,而Ⅲ型干酪根,即腐殖煤不是成油母质,仅能生成天然气,以甲烷为主的干气。沉积有机质而经历史一定热才能生成石油,即石油演化或石油窗,石油形成有一生油门槛。这一油气成因理论已在世界石油  相似文献   

2.
页岩油是指生成并滞留在烃源岩中,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赋存在地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中,基本未运移或极短距离运移的低熟—半熟油气.通过总结泥页岩低孔低渗的特点,对页岩油的形成机制、演化条件、保存条件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泥页岩中有机质的丰度、类型以及演化成熟度是泥页岩生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油能力较好的Ⅰ或Ⅱ型干酪根是良好的有机质类型,而Ⅲ型干酪根则以生气为主.在适当的埋藏深度下,达到生油门限,即可发生热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液态烃.弱水动力条件以及相对长时间稳定的构造活动,都能使得有机质及沉积物缓慢沉降并演化.陆上优质泥页岩由于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时代跨度大、陆相湖盆面积小、物源丰富且湖平面变化等原因,有利于页岩油气形成.  相似文献   

3.
蔡玉兰  张馨  邹艳荣 《地球化学》2007,36(4):351-356
用不同方法确定了扒搂沟煤型干酪根的溶胀比,计算模拟了石油的初次运移.结果显示,溶胀比决定了源岩的留烃潜力;石油的初次运移受源岩溶胀比和生烃能力的控制.Ⅲ型干酪根只有少量液态烃排出,除受Ⅲ型干酪根留烃能力制约外,还与生成液态烃的数量有关.溶胀实验可以确定和模拟源岩的留-排烃能力,是研究石油初次运移及其质量分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甘肃民和盆地侏罗纪植物化石Ginkgo huttonii(Sternb.)Heer的角质层与现生银杏Ginkgo biloba的角质层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有机物特征符合石油形成中沥青的演化特点。通过有机物组分含量分析,它们相当于中国中、新生代油源岩有机质类型中的腐泥型一腐殖腐泥型。对烃组分三角图进行投点,落入Ⅱ型干酪根范围内。通过有机质中的一些指标分析,发现Ginkgo huttonii的角质层处于低成熟阶段,与煤中显微组分角质体的成烃模式基本一致。另外,角质层的可溶有机质分布特征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对陆相高蜡原油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证明高等植物对蜡质有贡献。当前研究及古植物学资料表明,银杏是一种有利于煤成油的植物。  相似文献   

5.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陆相干酪根生排烃过程中,烃类可能会发生同位素分馏效应。干酪根的热降解过程、烃类的二次裂解以及初次运移过程中的扩散都可能发生同位素分馏。下面的初次运移模拟实验通过在源岩中加入氘代的正构十五烷(n-C15D32)来研究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实验结果表明,烃类在富镜质体煤中初次运移会发生比较强的同位素分馏(在不到10 cm距离里发生了约3‰的同位素分馏),而在丝炭和暗色泥岩的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不明显。富镜质体煤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Ⅲ型干酪根的热降解的区间比较宽,因此生排烃过程比较复杂,比较容易产生同位素分馏。鉴于煤系排烃的这些特点,在油—源对比中,应该考虑生排烃中可能发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相似文献   

6.
杨华  张文正 《地球化学》2005,34(2):147-154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7期发育了一套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其有机质含量是延长组生油岩中最高的,这套油源岩分布面积达5×104km2,单层厚度一般为5~25 m,累计厚度大都在10~50 m之间,最厚可达80 m以上.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表明,长7段优质油源岩形成于水体较深、盐度不高、水体分层不明显、还原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以贫13C的湖生低等生物--藻类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丰度很高,残余有机碳含量一般为6%~14%,最高可达30%以上.并且有机质已达到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油源岩相对较低的S1 S2含量、沥青"A"含量、饱/芳比值,说明其经过了强烈的排烃作用.这套优质油源岩的厘定对于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开展石油勘探和深化认识低渗透储层的油藏成藏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陆相原油的镍卟咻含量取决于有机质类型和成油环境。咸水盆地含量高,淡水盆地含量低。镍卟咻形成于烃类大量形成阶段之前。干酪根热降解作用不重新产生镍卟咻。随着埋藏深度增加,有机质和原油热演化程度的升高,镍卟咻含量随之降低,构型由DPEP向ETIO转化。故可作为讨论油源对比和热演化阶段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 未熟油是一个与干酪根晚期成油理论中成熟油相对的概念,具有低的源岩演化程度和不同于成熟油的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R_o 值大致在0.2%~0.7%,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未成熟和(或)低成熟阶段。这一概念与有机体生化作用早期成烃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它承认有机质完整的三阶段演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在石油地质学中,天然气通常是指地壳中以烃类为主的禾然气藏中的可燃气(烃气)。本文仅介绍烃类气体成因研究的进展及现状。目前对地壳中烃类气体成因的认识可作如下概括:地壳中的烃类气体基本上是由有机质经微生物和热力作用转变而成,成气的原始有机质可以是分散的(不同类型的干酪根),也可以是煤。根据有机质转化条件及原始有机质的差异,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可以分为:生物成因气、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的天然气(包括凝析气和热裂解甲烷气)和煤成气。  相似文献   

10.
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系统油源岩的地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系统中原油地化特征截然不同是由两套烃源岩成烃母质不同和成熟度不同造成的。第一含油系统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中、下部-泥隔层上部为主力烃源岩,已达到中等-好生油岩级别,可提供较丰富的油源。研究表明,这套主力烃源岩在不同区带存在自身单一油源供油或自身与外来双重油源供油两种模式,石油运移距离可达10km以上,它基本上控制了新沟咀组油田和荆沙组油藏的分布范围。第二含油系统潜江组烃源岩尽管埋深多浅于2000m(Ro<0.5%)不成熟,但在潜江组潜三、四段地层中发现了有机质丰度很高,母质类型为ⅠS型和Ⅰ型干酪根的烃源岩,具有早期生成未成熟油的潜力,可以形成原生油藏,应在勘探中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有机地球化学立用于石油勘探方面,在概念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是更多地了解了烃类从生油岩排出的机制。其主要机制走游离相的水和油主要是在压实作用下排出。据理论推断,生油岩孔隙中石油的饱和度必须达到使共有可能排出。否则就会延误排出,并且油会转化成气。其它的理论推断是:有机质贫乏的地层无论含什么样类型的于酪根都很可能易于成气;腐殖煤常常是石油的源岩,尽管它们是重型的有机质,应用方面的主要进展是在前几年发展的概念和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烃类生成和运移的数字模型。这些数字模型能够使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结合起来,而且对勘探中的见解和决策具有很大的帮助。它们向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家提出了目前有待于解决的一些课题,比如,沉积物热演化史的恢复或盆地内生油岩分布的预测。生油岩评价测井及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作为成熟度指标方面的进展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通过热解法对苏里格庙气田煤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及其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本溪组以及山西组的煤和碳质泥岩为非烃源岩,大部分山西组煤系泥岩属于差-中等烃源岩,少部分为非烃源岩,太原组则为非烃源岩.源岩中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不受其成熟度的影响,且有机碳含量和生油潜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和本溪组源岩为Ⅲ型干酪根;山西组源岩中1个样品为Ⅱ2型干酪根,其余都为Ⅲ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13.
许多研究者认为,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和进行油气源对比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对额济纳旗及邻区典型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碳(TOC)的丰度、地球化学特征、热演化特征和干酪根C同位素分布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为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岩,TOC含量中等,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县有显著偏重的特点.并且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明显与热演化程度和有机碳丰度有关,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重碳同位素不断富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对C同位素的影响可达4‰~6‰随着TOC含量的增加,干酪根C同位素显著偏轻,影响值可达4‰以上.由于研究区烃源岩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的分布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干酪根类型的影响相对降低或已不显著,不能再作为评价烃源岩干酪根类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成烃机制--力化学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证实构造作用产生的机械能对成烃的力化学作用,本文在系统分析高分子力化学作用、阐述力化学作用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新方法对不同类型低演化源岩有机质进行了力化学成烃模拟。结果表明,在低温剪切应力作用下,腐泥型有机质发生了明显的非烃向烃类的转化,模拟后样品总烃比例明显增加;而腐殖型有机质不仅发生了可溶有机质中非烃、沥青质向总烃的转化,也发生了大分子烃类向小分子烃类的转化,这表明机械能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能量来源,力化学作用可能是有机质早期演化成烃的最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不同干酪根类型的低熟烃源岩作为剖析对象,从干酪根类型、干酪根中有机硫含量、可溶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对烃源岩活化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Ⅱ1和Ⅰ干酪根活化能分布范围窄,Ⅱ2和Ⅲ干酪根活化能分布范围宽,干酪根平均活化能Ⅲ>Ⅱ2>Ⅰ>Ⅱ1;有机硫含量高的干酪根平均活化能低,有机硫对烃源岩生烃起催化作用;可溶有机质的存在影响烃源岩平均活化能的大小和分布特征,可溶有机质分布在活化能低值区间,对烃源岩生烃起催化作用;烃源岩黏土矿物中伊/蒙混层含量高,平均活化能高;伊利石含量高,平均活化能低,伊利石对烃源岩生烃起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飞宇  肖贤明 《地学前缘》1995,2(4):189-196
本文评述了有机岩石学在研究有机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烃类排出运移和聚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机成熟度评价中镜质体反射率抑制、固体沥青反射率所反映的热成熟度等问题已基本解决,难点在于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成熟度评价。沉积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已基本统一。尚未有明确认识的关键问题是无定形有机质和矿物沥青基质特征和分类,这影响到有机质类型有机岩石学评价准确性。我国石油部门一直采用透射光干酪根显微组分定量评价有机质类型,建立反光下全岩和干酪根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和类型评价标准显得十分迫切。烃源岩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有机岩石学剖析为沉积盆地有机质演化和烃类形成提供了最直观和准确的认识。对烃类流体包裹体和固体沥青显微特征的分析为油气藏形成演化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对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三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发现,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干酪根热解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及不稳定矿物溶蚀孔增加,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增加的主要原因;泥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黏土矿物转化、不稳定矿物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建立了基于热模拟实验的泥页岩综合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演化特征不同,Ⅰ型干酪根以"解聚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为主;Ⅲ型干酪根以"平行脱官能团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为主;Ⅱ型干酪根介于两者之间,既可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也可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  相似文献   

18.
页岩油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页岩油是以游离(含凝析态)、吸附及溶解(可溶解于天然气、干酪根和残余水等)态等多种方式赋存于有效生烃泥页岩地层层系中且具有勘探开发意义的非气态烃类。根据泥页岩地层中所含烃类相态、成因机理及勘探开发等特点,将页岩类油气划分为页岩气和页岩油等两类八种。结合页岩油特点,指出了我国页岩油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即规模分布的有效生烃泥页岩、形成于深水-半深水相的富有机质泥页岩、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适当的热演化程度以及较好的基质物性条件等是页岩油形成的主要条件。建立了中国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发育模式,指出概率体积法可以作为页岩油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提出了页岩油远景区、有利区及目标区优选的参数体系和标准。作为非常规油气能源的主要类型之一,页岩油将会对我国能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康山“古油藏”讨论之三——康山“沥青脉”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山固体可燃脉体产状、脉石矿物性质、构造发展史的综合分析,认为其成因很可能是下寒武统荷塘组中的软沥青和有机质,在加里东运动期间,由于区域应力体系的变化而爆炸运移形成的。康山脉石矿物是沥青和有机质,不是煤和无机物。沥青的源岩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富有机质的黑色泥岩、硅质泥岩、硅质岩。康山脉中的固体沥青和有机质,当初挤入时应呈塑性流动状态,康山沥青系由石油经热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扎河坝凹陷发育有大面积烃源岩,前人曾发现挥发性原油。对扎河坝凹陷内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各项有机地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各项参数均达到烃源岩要求。新疆富蕴县扎河坝凹陷内发育有两套烃源岩层,分别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和下二叠统扎河坝群。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灰黑色碳质泥岩单层连续厚度在数米至80 m,累积厚150~200 m。总体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陆棚环境。二叠系扎河坝群上部为一套含煤碎屑岩为主的地层,碎屑沉积岩中赋存可采煤层和少量古生物化石,发育灰黑色碳质泥岩,厚约50 m。姜巴斯套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复杂,烃源岩有机碳含量0.24%~1.04%,均值0.74%;有机质类型为Ⅱ_2-III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综合评价为高成熟、中等油气源岩。二叠系扎河坝群有机碳含量0.96%~8.08%,均值3.34%;总体沉积环境为滨湖-浅湖相,有机质类型为Ⅱ_2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综合评价为高成熟、中等油气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