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和水体重荷引起的地壳均衡响应和地壳运动等原因,使得我们无法获得稳定的参照点,致使海平面变化尚无直接测量方法.值得庆幸的是海平面变化引起沉积记录、同位素记录的变化,据此我们可以利用同位素记录和沉积记录来间接再现地质时期中海平面的变化.根据碳氧同位素记录重塑了新疆柯坪地区晚震旦世─奥陶纪海平面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产生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未来海平面变化,特别是由于地面沉降等引起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影响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主要因素的概括,对未来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作出了预测,对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环境效应作了阐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强调了控制上海地区的地面沉降,以减轻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海平面变化研究的过去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海平面变化研究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17世纪—1950年):以收集资料为主,并提出了海平面变化是由于地壳运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引起;同时冰川作用与海平面升降关系理论已趋成熟.现代(1950年至今),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1.海平面升降原因及机理;先后提出并完善了冰川说、板块(洋脊增生)说、黄道面变化和地球绕银河系中心运转的周期变化说等.2.海平面变化的旋回性划分及各级旋回的大小确定.3.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同时性以及它在地层对比方面的应用.4.各地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旋回性研究.5.海平面变化与成矿关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沿海全新世海进海退时代的一致性及对渤海沿岸平原、苏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牡蛎礁、贝壳堤底板和海侵层项板等古海面标志物的高程、年代及其与古海面关系的分析对比,消除了地壳运动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沿海全新世中期5000—7000aBp存在着+2—+3m的高海平面,它是当时全球温暖气候通过海水温度—体积效应造成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eustatic change)的反映;同时区域大地水准面的垂直变化和水平移动对海平面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大陆径流量,沿海降水量季及风环流的变化也可能对沿海海平面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沿海全新世海进海退时代的一致性及对渤海沿岸平原、苏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牡蝠礁、贝壳堤底板和海侵层项板等古海面标志物的高程、年代及其与古海面关系的分析对比,消除了地壳运动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沿海全新世中期5000-7000aBp存在着+ 2~+3m的高海平面,它是当时全球温暖气侯通过海水温度—体积效应造成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eustatic change )的反映;同时区域大地水准面的垂直变化和水平移动对海平面的影响值得深人研究;此外大陆径流量,沿海降水量季及风环流的变化也可能对沿海海平面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研究》2006,26(6):1020-1020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是地球环境演化过程中人类出现和现代环境格局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第四纪地球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球气候的大规模冷暖波动,特别是在寒冷时期在地球极地海洋、高纬度陆地和各纬度的高山上出现大规模的冰盖和/或冰川活动,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暖期时,由于冰盖的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伴随这种大规模的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生物界的相应变化。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类出现的环境条件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即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自然演化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第四纪研究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各种类型的载体中的各种环境变化记录,来恢复过去几个百万年以来地球环境演化的历史,探求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搞清地球环境自然演化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期预测今后环境演化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7.
海平面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只有了解海平面变化历史,发现和掌握海平面变化规律,才能建立可靠的海平面变化模型,提高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能力。巽他陆架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位居世界陆架面积第二,陆架宽,坡缓水浅,对海平面变化敏感,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理想之所。简要介绍了海平面重建的方法,回顾了巽他陆架区域不同地质时期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上新世巽他陆架海平面比现在高50~100 m,之后随两极冰盖发育海平面逐渐下降,在第四纪海平面受冰盖消涨影响而周期性升降,波动幅度达130 m,记录较多的全新世研究显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海平面的快速上升以及中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近代观测表明最近200多年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并且自20世纪开始上升加速。同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区域造成的结论差异说明海平面重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时空分布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希涛  彭贵  张景文 《地质科学》1979,14(4):350-358
研究沿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形成年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恢复沉积环境及演变历史,对探讨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理论问题,有重要意义。以往,海南岛沿岸全新世沉积与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涉及珊瑚礁、沿岸砂堤等。  相似文献   

9.
现代冰川和冻土退缩对铁路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铁良 《冰川冻土》1996,18(1):81-87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大力进行研究的未来10-100a内可能发生人类有史以来未经历过的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将使现有若干铁路面临着冰川、多年冻土加剧退缩和海平面上升等过程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高广宇  肖传桃 《沉积学报》2021,39(5):1144-1156
系统研究了湖北省西部新滩剖面亚丁斯克阶至长兴阶的腕足动物群落演替过程。通过研究区与华南地区及特提斯区域进行比对分析,结合前人对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二叠纪腕足类群落演替的规律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除二叠纪末的灭绝事件,在乌拉尔统与瓜德鲁普统界限附近及乐平统中共识别出两次腕足类种群的显著分异度变化,且其演替时间都接近6~8个百万年。前一次体现在冷水种与暖水种的混合过渡现象,后一次体现在个体增大、壳饰发育与个体变小、壳体变薄的不同分化现象。在气候方面,冰期与季风的强弱作为主要因素从温度及养分来源共同影响腕足类的多样性变化。火山喷发事件及板块运动改变腕足类生态环境并造成区域的分化。海平面变化既受气候影响也受地壳运动影响,高频的海平面变化不断改变着腕足类在研究区的生存空间。腕足类在适应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壳体形态改变、群落结构演替很好的展示了生物环境对古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In view of the huge ice cover of 24.5 X 106 km3 in Antarctica, which accounts for over 90% by volume of the ice body on earth, the movement of Antarctic glaciers is a major control on global sea-level change and climatic fluctuation. As recorded in the Quaternary deposits in King George Island, West Antarctica, three rapid ablations can be recognized at 11000, 9000 and 6100 years ago and the global climate within the past 6000 years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amplitude warm-cold fluctuation. Intertidal deposits at the north bank of the Shenzhen Bay suggest a periodic variation in sea level in about every 670 years over the last 6000 years with low sea levels recorded in the periods of 5500-4900, 3900-3600, 2400-2200 and 1300-1200 years ago. Between these periods the sea level rised for about 80 cm on average. The modern warming climate in the last century corresponds with a rise of sea level at the rate of 2~3 mm/a. A state key project under the Antarctic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am (No. 905-02-04-03) and is partially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2.
海平面升降中的元素地球化学响应--以塔中地区奥陶纪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海相岩石自生矿物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可反映其沉积时期的海平面波动趋势。塔中地区奥陶系87Sr/87Sr分析表明,在早奥陶世海平面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中晚奥陶世海平面则持续上升并保持在奥陶纪平均海平面之上。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的白云岩主要为低海平面期高盐度环境沉积的准同生白云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支持同位素研究结论。分析测试表明,锶、氧同位素及一些微量元素均对海平面升降波动具有敏感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relative sea level (RSL) curves in Antarctica derived from 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 (GIA)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melting scenarios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given in previous works.Simultaneously,Holocene-age RSL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the raised beaches along the coast of Antarctica are shown to be in agreement with the GIA predictions.The differences from previously published ice-loading models regar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otal mass change of the melted ice are significant.These models were also derived from GIA modelling; the varia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ack of ge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history of crustal movement due to ice sheet evolution.Next,we summarise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ice load models and demonstrate the RSL curves based on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ice and earth models.The RSL curves calculated by GIA models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dependence of both the ice and earth models is significantly large at several sites where RSL observations were obtained.In particular,GIA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thin lithospheric thickness sh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that are dependent on the melted ice thickness at each sites.These characteristics result from the short-wavelength deformation of the Earth.However,our predictions strongly suggest that it is possible to find the average ice model despite the use of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lithospheric thickness.By sea level and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s,we can deduce the geometry of the post-LGM ice sheets in detail and remove the GIA contribution from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change observed by space geodetic techniques,such as GPS and GRACE,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Antarctic ice mass change associated with recent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4.
贾强  吕大炜 《西北地质》2009,42(2):108-115
在钻井、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技术手段,识别出聊城地区的晚古生代沉积7种层序界面,并将其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原因和特点。其中,三级海平面主要受冰川消融作用影响,四级海平面变化则是由三级海平面变化起主导作用或地表潜水位降低导致地层基准面下降而产生的;海平面震荡和沉积物供给变化成为五级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总结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基准面旋回耦合关系.发现三者具有一致性,长期基准面受三级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形成了三级层序.四级层序并受控于四级海平面的变化,形成了体系域。五级基准面旋回受控于五级海平面变化,形成小层序。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岩台地三级层序界面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忠贤  贾振远 《地球科学》1997,22(5):456-459
由于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对海平面变化具特有的敏感性及台地类型存在多样性,碳酸盐岩沉积背景下的三级层序界面应在考虑海平面变化阶段、海平面下降幅度和台地暴露程序基础上扩展为四类。其中沉没性质的SR4常具台地终止性意义,小幅度海平面下降造成的SB3是台地演化过程中最常见的,这些层序界面可依沉积、地震及叠加的成岩标志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16.
齐哲  侯明才  王瀚  徐胜林  刘彦鹏 《地质学报》2022,96(7):2281-2294
上扬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不仅记录了埃迪卡拉纪晚期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而且大量发育的丘滩体沉积正成为四川盆地深层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因此分析灯影组沉积环境演化不仅可以约束埃迪卡拉纪晚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环境演化,而且对于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于上扬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的沉积环境演化、相对海平面变化仍缺乏较为精细的刻画和解释,严重制约了以上研究的进展。本文通过对上扬子西北缘绵竹清平剖面灯影组详细的野外沉积学解剖及室内微相分析解释,识别出以各类颗粒云岩、微生物云岩为主的21类岩石微相;根据微相组合关系分析,认为发育多种向上变浅的潮下—潮间—潮上沉积序列以及若干颗粒滩、微生物丘沉积构成的米级沉积旋回;以此为基础详细刻画出灯一段—灯二段下部、灯二段中上部—灯二段顶部、灯三段底部—灯四段下部、灯四段中上部—灯四段顶部构成的四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以及灯二段和灯四段顶部暴露侵蚀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历程,并建立了扬子台地西缘绵竹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以潮坪相、微生物丘滩体、颗粒滩为典型沉积特征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综合沉积微相特征、微相组合特征及剖面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该地区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受次级海平面波动影响,海侵—海退次级旋回的中上部可能为灯影组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内部的两次暴露不整合可能与冰期事件导致的海平面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安徽中南部震旦纪-三叠纪二级层序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中南部震旦纪至三叠纪各时期为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和碳酸盐沉积环境的交替,据沉积盆地内或滨、浅海交接地带沉积相序的变化、相的叠置变化关系,结合关键部位的层序界面和凝缩层特征,将其分为8个二级层序,每一个二级层序在盆地内或滨、浅诲交接部位,在沉积相序上总的趋势均表现为由浅→深→浅的变化,且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二级层序的界线和凝结层往往是该二级层序内若干个三级层序中海平面下降或上升最为显著的转折部位,这些界面类型往往与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冰川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控制性因素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海陆相互作用较强烈,新构造运动活跃,侵蚀和剥蚀作用明显,第四系广布,地貌类型多样,是地质环境的过渡带和敏感带,独具特色的区域地质环境必然产生相应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基于现代调查并综合以往研究成果,从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沉积的角度分析了控制珠三角城市群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对可持续城市化进程具有广泛影响的灾害性环境地质问题:地震灾害,软土区地面形变,岩溶塌陷,海岸异常变迁叠加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与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毅 《沉积学报》1998,16(2):74-81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为远离陆棚边缘的陆棚内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环境,在层序地层分布模式上与Vail等根据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提出的层序地层分布模式有所不同。共将上泥盆统-石炭系划分出五个层序,十四个体系域。其中,第I层序是在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陆源碎屑物质快速补偿条件下形成的;第Ⅱ层序代表陆源物质补给由快变慢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Ⅲ层序代表海面由慢速上升至快速下降过程中且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条件下形成的;第Ⅳ层序代表海平面快速上升与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Ⅴ层序是在快速海平面上升及陆源物质供给补偿不足的条件下形成的。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的沉积史是在相对海平面呈阶段性上升的海侵过程中发生的,可将这一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划分为五个二级周期旋回。其中构造作用对第I、I、V周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偶极子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春莹  陈星 《第四纪研究》2008,28(3):502-508
利用Scripps海温再分析资料,对赤道印度洋0~400m深度范围内海温变化和偶极子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赤道印度洋上层海温呈现西低东高,而次表层以下海温则为西高东低。同时发现,温跃层是赤道印度洋上、下层很好的分界面。温跃层之上海温变化受海气相互作用明显,之下海温变化主要受海洋自身的运动影响。赤道印度洋偶极子现象存在于各个深度,其偶极子指数变化存在半年周期,季节变化表现为双峰双谷型,并从深层(400m)向表层传递。分析发现,海气相互作用不是表层赤道印度洋偶极子变化的决定因素。较深层偶极子变化决定于海洋自身的运动变化特征(如洋流),并向上层传输,进而影响上层偶极子的异常变化。赤道印度洋偶极子指数由西印度洋和东印度洋海温变化共同制约,但西印度洋海温变化起主导作用,东印度洋仅起到加强或减弱偶极子强度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