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们对伊豆市一个温泉的水位,中伊豆的温泉水氡浓度以及伊豆-大岛火山喷发气体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在伊豆半岛东面近海1989年6月30日地震和火山活动之前和活动时期,这些观测数据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将这些观测结果和其他报道的水文变化一加以概述,这些变化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震群当中最大地震发生时震时变化,这种变化是在离Teisi喷发中心20-30KM的几个温泉中观测到的。另一种是在靠近喷发中心地区和  相似文献   

2.
1984年8月30日以来,在伊豆半岛以东近海持续发生了令人不安的震群。大岛和静冈县的网代等地每天都感觉到摇晃,如果把无感地震包括在内,到9月12日为止,两周内所发生的地震多达4,500余次。实际上,在包括该震群发生区域在内的伊豆半岛东侧,多年来震群活动一直频繁地发生。其中有几次并接着发生了酿成灾害的大震。因此,日本气象厅以及地震学者们加强了对该区域震群活动的监视。这  相似文献   

3.
一般情况1989年6月末,在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震群发生的日本伊豆半岛以东近海,继5月下旬持续约3周的震群之后,又出现了频繁的震群活动。从6月30日到7月11日凌晨,地震总数超过21000次,其中有感地震464次,最大震级5.5(7月9日,两次),其次还有一次5.3(7月7日),一次4.9(7月5日),一次4.7(7月7日),震源深度5—10公里,最高烈度(静冈县伊东市)为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的5度,属近10年来最大的震群。在近一个月  相似文献   

4.
1997年3月3-9日、日本伊豆半岛东岸发五群发地震,共计8328次,最大震级为5.7。综合介绍了这次震群的破坏情况,发震和构造背景,以及1989年6-9月伊豆半岛群发地震的实例研究概况和历史地震记录,简述了日本现代地震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睦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的测点土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与10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的同震绪阿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6.
康英  王正尚 《华南地震》1998,18(4):64-68
分析了1997年11 ̄12月在广东台山市三合镇附近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1级小震群的活动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1970年7 ̄12月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0级的台山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两次小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997年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每日新闻》等报刊1980年6月30日至7月4日的报道,日本伊豆半岛震群从6月25日开始,直到7月7日仍在不断发震,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26次以上。6月29日下午4时20分发生了这次震群中的最大地震(M=6.7),震源区在伊豆半岛东方的川奈崎近海,震源深度大约10公里。日本东部相当广泛的地区受到了此次地震的袭击。它仅次于1978年伊豆大岛近海地震(M=7.0)和宫城县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8.
超低频地磁异常与2000年日本伊豆诸岛震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电磁现象与大地震的联系有助于建立监测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的电磁方法。在地震的紧急预报中,超低频(ULF)地磁的方法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本文将一种主要分量分析的新方法应用在了与2000年日本伊豆诸岛震群有关的ULF地磁资料的研究中。这次震群活动始于2000年6月26日,同年9月结束。在这次地震活动中,观测到5次震级超过6级的大地震(分别发生在7月1日、8日、15日、30日和8月18日)。在此期间,我们的超低频地磁观测站幸运地记录下了数据,其中有三个观测站相距很近(大约5km的距离),距地震中心大约80~100km。因为我们可以在正交分解的基础上,用主要分量分析法将一些噪声分辨出来,所以我们把主要分量分析法用在了超低频地磁水平方向的NS分量中。我们研究了主要分量分析法结果中本征值和本征矢量的临时变化,这些结果总结如下。第一主要分量是源于日地交互作用影响的信号,如:地磁脉动。第一主要分量的本征矢量的变化说明这种信号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非常稳定。第二主要分量中混有当地的人为的噪音。而最小的第三分量出现在伊豆半岛当地的子夜,在大地震前几天,第三本征值明显地增加。大约在震群活动开始前三个月,第三本征值的水平有微小增强。相应地,在信号的子空间中本征矢量方向的模式同时改变,在震群活动后又恢复到了其原来的水平。这些特征可能与大地震有关。最后我们强调主要分量分析的方法是目前监测地壳活动最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引言自 1 966年邢台地震以后 ,我国开始用观测区域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研究。 1 976年唐山地震前后曾在震中附近进行过流动重力测量 ,并观测到较可靠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目前 ,许多国家已把观测与地壳运动有关的区域重力场的短期变化 ,当作研究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并在不同规模上开展了此项工作。美国 1 964年阿拉斯加地震 ,日本 1 965年至 1 967年松代震群 ,1 974年伊豆地震和苏联 1 976年加兹利震群 ( MS=7.0 ,7.2 ,6.5)前后 ,都观测到区域重力场的时间变化 (李瑞浩 ,1 988)。北祁连河西地区是 1 989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0.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些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断裂的测点上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M7.0)与19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M6.7)的同震变化都可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M5.4)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了一个双断裂模型。对于1978年东伊豆地震(M4.9),在KWZ台观察到显著前兆性的与同震的总强度变化。KWZ台很靠近伊豆大岛附近地震(M7.0)的隐伏分支断裂,M7.0地震发生时此断裂存在无震移动。M4.9地震的前兆磁变化被描述为是这条隐伏断层的无震断裂。而M4.9地震的同震回弹扩大了断层滑动面。这意味着我们通过磁场观察到了地震成核带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已经平静了的伊豆半岛东部海域的震群活动从1984年9月8日晨开始重新活跃起来。从凌晨1时7分到上午10时48分(当地时间)之间曾四次在大岛,网代一带观测到烈度为1度(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准,下同)的微震。10时33分前后,发生了估计震级为4.5的地震,大岛、馆山烈度为3度(弱震),网代、石廊崎、新岛等地烈度为2度(轻震)。人体感觉不到的微小地震也急剧增加,同一天到10时为止的30分钟之内共发生了68次。把微小地震也计算在内的地震次数迄今已超过三千次。伊豆地区居民担心地震的不安感正在逐渐升级。地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伊豆和茨城县附近是有名的地震频发地区。1983年4月26日在筑波科学城召开的地震学会上发表了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和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地震活动研究室室长大竹政和对这两个地区的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即发生在伊豆的地震与潮汐的涨落有密切关系;发生在茨城的海上地震和内陆地震是成对的。这在地震预报方面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目。伊豆半岛的东侧是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区,1983年1月中旬至月底就出现过震群活动,1978年11月至1979年5月以及1980年也出现过震群活动。1980年6月24日起地震持续约1个  相似文献   

13.
伊豆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和其后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规律的。目前,我们还不能预报什么时候一个强震将要发生,但在研究了这个区域M≥5.8地震之后,获得了如下关系式: y=—40±0.9x 式中x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出来的M≥6破坏性地震预期发生日期的比较值,y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M≥6地震实际发生日期的比较值。当x为负值时用负号计算,当x=44时,y=0。换言之,假如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所得的M≥6地震的发生日期之比较值为±44(天),则在震群活动的第一天后即将发生强震(M≥5.8)。  相似文献   

14.
前言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前的1994年7月末,兵库县川郡猪名川町发生了震源深度为10km的震群。同年11月距上次震群区西北约5km处又发生了震源深度为5km的震群。震群活动在兵库县南部地震之后再次出现直至现在,震源深度约为3km或小于...  相似文献   

15.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伊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夏季用"基石"网络观测到东京地区的地壳变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17.
福建五次小震群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地震观测台网自1971年开始建立以来,观测到五次记录完整、定位可靠的小震群。这些震群的最大震级分别为3.1—3.9,持续时间几天至几个月,每个震群的总次数为几十至上百次,频度最高可达106次/日。由于小震群在时、空分布上密集成串发生,人们往往耽心其后是否伴随大震。不少研究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福建五次震群的活动特征,对震群性质的鉴别问题,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和国际地磁学与高层大气物理协会(IUGG/IAGA)第十七届全会于1979年12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会上宣读的震磁关系研究方面的论文共十五篇。其中七篇直接涉及到地震的地磁前兆问题;三篇讨论了地磁长期变化异常与地震活动性问题;二篇是讨论岩矿的压磁效应的,关于分析方法和观测干扰方面的各一篇。日本东京大学应用物理系力武常次从1976年以来一直在伊豆半岛进行地磁场的加强观测。这期间在距台网三十公里范围内,共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02年8月20日长白山天池火山小震震群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02年7~9月,采用15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进行了近3个月的地震观测,记录到大量发生在天池火山附近的地震和多次小震群。对2002年8月20日的小震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发生在长白山天池内的西南部,震源深度距离天池水面一般小于4km深,震群的震中位置呈北西向线性分布。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表明,该震群为典型的火山构造类型地震。在观测中发现HSZ和DZD台的地震记录低频成份丰富,这可能与台站附近的局部介质变化或低速的断层带有关。我们认为震群可能是由火山深部活动诱发的局部断裂活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北京大灰厂试验场(简称京西试验场)的概况,对1993年3月以来重力重复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了各期重力观测精度,结果显示1993年3月 ̄1995年5月京西试验场存在一定重力变化,采用给定的模型反演了八宝山断层介质的密度变化,认为断层破碎带介质密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地表重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