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厦门港湾多毛类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所1980年8月—1981年10月在厦门港湾综合调查中获得的底栖生物多毛类定量和定性样品,研究了该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13年8月福建北部近岸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受扰动情况和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运用香浓-维纳(H′)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元AZTI生物指数(M-AMBI)对福建北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福建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少,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物种小型化;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受干扰程度与环境压力梯度基本一致,宁德市因海洋开发活动较少沿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质量高于福州近岸海域;多样性指数H′、AMBI、M-AMBI等3种指数对福建北部近岸大型底栖生物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AMBI指数、M-AMBI指数评价生态等级要高于多样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清良  林更铭 《台湾海峡》1993,12(3):205-217
本文根据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周围海域4个季度月的网采定量样品(1990年2月至11月)和瓶采定性样品(1980年8月至1981年5月)共108份,分析该区浮游植物细胞总量的时空分布、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椒南化工区排污口附近海域的底栖生物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2年6~7月椒南化工区排污口附近海域生态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生态群落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该海域底栖生物种类贫乏,多毛类Polychaeta、海地瓜Acaudinamolpadioidea及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等耐污种类为优势种;(2)该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较低,且局部海域出现了无底栖生物现象;(3)该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丰富度低、优势度大,表明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5.
黄勃  刘瑞玉 《海洋科学集刊》2006,47(47):190-193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有机物含量和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刘瑞玉等,1992;余日清,1995;李荣冠等,1995)。大型底栖动物有些种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如虾蟹类;有些种类是经济类动物的主要饵料,如多毛类的沙蚕;有些种类是环境的指示生物,如小头虫等。因此,研究底栖生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对海洋水产增养殖和海洋环境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2012年5月和2013年11月对日照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调查海域共捕获虾蟹类25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计算优势种为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中大型虾蟹类5种,分别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戴氏赤虾(Meraenaeopsis dalei)、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虫寻](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计算了日照近岸海域春、秋季虾蟹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该海域虾蟹类群落多样性整体处在较低的水平,在生物量和丰度上经济较高的中大型虾蟹类物种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因此,对其数量动态研究为渔业资源补充和可持续利用及对海洋生态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80-1990年对胶州湾进行了连续长达10年的底栖生物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发表了许多论文(刘瑞玉等,1992;孙滨等,1992;孙道元等,1990;吴耀泉等,1992;崔玉珩等,1994)。孙道元等于1991年5月-1994年2月对胶州湾10个生物监测站的底栖生物作了进一步采泥取祥调查(孙道元等,1995,1996)。为了比较多年来胶州湾底栖生物的数量动态变化,作者又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于1998年2月-1999年11月对原设的10个生物监测站(图1)做了8个季度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取样调查,对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等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有机物含量和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刘瑞玉等,1992;余日清,1995;李荣冠等,1995)。大型底栖动物有些种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如虾蟹类;有些种类是经济类动物的主要饵料,如多毛类的沙蚕;有些种类是环境的指示生物,如小头虫等。因此,研究底栖生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对海洋水产增养殖和海洋环境学具有重要意义。一、基本原理与理论推导摆动差分模型是建立在邓聚龙(1985)静态GM(0,N)模型基础上的,GM(0,N)模型表达式为:X1(1)=b1X2(…  相似文献   

9.
东山湾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0,9(3):206-211
本文根据1988年5,8,11月和1989年2月在福建东山湾潮下带调查中获得的底栖生物多毛类定量样品,分析了该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特点,探讨了多毛类分布与底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2003年4~5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调查中获得的126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两者占生物总种数的51.6%;浙江近岸海域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74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89.1个/m2。按生态特征划分,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7个群落。分析调查海域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可以看出,浙江近岸海域70%测站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指数低及种类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在湄洲湾海域设置50个浅海测站,16条软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根据调查采获的多毛类动物样品进行整理,研究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湄洲湾海域共鉴定有多毛类环节动物177种,隶属4l科112属.湄洲湾多毛类的动物区系特点与台湾海峡具有相似的热带、亚热带特征.讨论多毛类环节动物在调查区域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组成中的地位,分析调查区域多毛类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为湄洲湾的生态环境监控、环境保护提供多毛类生态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Ecology of macrobenthos in the south of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4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1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和多维尺度排序,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群落划分;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群落的稳定性;并研究了对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次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0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构成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为23.38g/m^2,平均丰度为335.5ind/m^2,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69.数量组成: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13.29g/m^2),鱼类次之(3.68g/m^2);丰度以多毛类居首(268.0ind/m^2),软体动物次之(51.7ind/m^2).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3个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污染含量、深度、溶解氧含量、盐度和悬浮物含量是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除了瓯江口和乐清湾海域受到一定扰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环境质量较好,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3.
1 海洋经济进展厦门海域位于福建南部金门湾内与九龙江入海口处,海域范围包括厦门港、九龙江口及同安湾等,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之前,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海洋经济发展缓慢。在特区成立以来,厦门现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港口旅游城市,形成为东南沿海和福建对外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4.
福建湄洲湾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金美  杨清良 《台湾海峡》1991,10(2):122-126
本文根据1984年福建海岸带调查及1988年港湾志调查所获的样品资料,分析报道了湄洲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文中共鉴定浮游植物127种,细胞总量分布为5月出现主高峰,8月为次高峰,2月为最低谷,其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水温、盐度、海流和季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02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厦门海域2个采样点取样,对厦门东西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个站位共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53种,西海域37种,东海域31种,其中优势种是茅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萨巴线虫Sabaticria sp.、霍帕线虫Hoppcria sp.、海洋拟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 和星火线虫Marylymnia sp.;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2个站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基本一致,但优势种的优势度有一定差异.西海域站位出现的种类多,但种类分布不均匀;东海域出现的种类少,但种类分布较均匀.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即1B型)和底上硅藻食性者(即2A型)是该海域两个站位的优势摄食类群.从优势种和摄食类群方面来看,厦门海域与台湾海峡南部、黄河口站位海洋线虫群落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岸主要港湾水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先全  晏路明 《台湾海峡》2002,21(2):147-153
本文应用灰色聚类和模糊聚类等方法对福建沿岸9个港湾的海水水质进行了定量分类评价,其结果表明各港湾的海水水质在总体上均属于第Ⅰ类,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厦门西港和厦门东侧水道海域铜,铅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沙埕港和闽江口普遍存在着DIP、DIN污染,湄洲湾,泉州湾,东册湾,兴化湾和三都澳也有个别污染物超标。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西部近海底栖生物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1-1964年于台湾海峡西部近海进行了七航次调查,其范围为23°20'-25°54'N,117°11'-119°58'E,水深一般不超过50米,布设了定量采泥189站和定性拖网33站. 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栖动物已鉴定到种的共392种.种类组成特点:以近岸浅水种占主导地位,而且热带亚热带种占绝对优势,显示了台湾海峡具有热带海区的特征.本海区底栖生物生物量总平均为38.0克/米2,平均密度为116个/米2,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优势,其次是软体动物. 群落的分布特点:(1)阳遂足-海地瓜群落属于近岸低盐性质,主要分布在平潭岛以北受闽江径流影响较大的水域,底质为软泥.(2)歪刺锚参-薄倍棘蛇尾-浅缝合骨螺群落则广泛分布于调查海区,群落种类繁多,结构较复杂.底质为软泥.(3)麦氏偏顶蛤-刘五店沙鸡子-阿曼吉娅虫群落以细砂底为主,局限于北部海区.(4)厦门文昌鱼-瑰斑竹蛏-中华岩鳃-多鳃欧努菲虫群落则以粗、中砂为主,仅分布于南部海区.(5)日本俏羽枝-布纹蚶群落分布在港湾的出口处或岛屿之间,流速较大,底质为砾石或石块.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软质海底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泉 《台湾海峡》1993,12(4):324-334
本文根据1984-1985年4航次底栖生物调查资料,首次全面地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多毛类404种,习见种191种,区系属亚热带性质;平均生物量4.33g/m^2,平均栖息密度68个/m^2;有沿岸性和外洋性两种明显不同的生态类型,前者位于沿岸水系常年控制海域,种类多,数量较大,后者位于南部粗粒沉积物分布区,种类较少;多毛类高数量区与  相似文献   

19.
厦门港湾蟹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蔡尔西 《台湾海峡》1990,9(2):166-171
本文根据我所1980年8月至1981年10月厦门港湾海洋环境综合调查,选取其季度月(11,2,5,8月)资料,研究该港湾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期间所采集的头足类资料,分析了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头足类群落变化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南部海域共捕获头足类22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优势种主要有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短蛸(Octopus ocellutus)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等;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1.3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6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02—1.00,t检验表明,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四季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典范对应分析认为,底层水温为影响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