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厦门港湾海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1980年8月至1981年10月进行厦门港湾调查时测得的海流实测资料及1985年在嵩鼓以南海域12个测流点的海流实测值共8800组,对厦门港湾的潮、余流分布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分析,以期为该海区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厦门港湾海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0年8月—1981年10月厦门港湾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所得的水温、盐度资料对本海区不同区域的海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湾多毛类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所1980年8月—1981年10月在厦门港湾综合调查中获得的底栖生物多毛类定量和定性样品,研究了该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琅玡湾附着生物和钻孔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79年9月-1980年8月,在南海海南岛琅玡湾(18°15'N,109°40'E)进行附着生物和钻孔生物研究,用杉木板及塑料板在固定码头侧面逐月、逐季和年进行挂板。着重研究该湾附着生物和钻孔生物的群落结构、附着季节和数量的变动规律。将该湾附着生物和钻孔生物的生态特点与中国沿岸30多个港湾及部分外国港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厦门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为适应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和编制市总体规划的需要,以及全面了解厦门港湾海洋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和自然资源状况,我所成立了“厦门港湾调查大队”,于1980年8月至1981年10月对整个厦门港湾进行了多学科综合现场调查,并于1983年7月全部完成了资料整编和各专业调查报告的编写。其中部分资料已陆续提供给厦门市制定总体规划、厦门港水体利用功能区划、滨海、水下工程、港口建设以及环境质量评价使用。为完整系统地反映本项调查成果,我们在专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又组织了“综合报告编写组”,整编成本“厦门港湾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报告”,并组织国内15个单位25位专家进行审查验收,得到同行专家很大的鼓励和许多宝贵的指教。由于有关单位纷纷要  相似文献   

6.
福建北部主要港湾的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兴群 《台湾海峡》2006,25(2):234-242
福建北部主要港湾(三沙、罗源、兴化和湄洲湾)2000年5、8、11月的初级生产力调查表明:三沙湾叶绿素a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低、变化幅度小,罗源湾和兴化湾8月均出现高的叶绿素a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较之早期的可比资料表明,除三沙湾外,其他各港湾的初级生产力有明显的增加并出现局部的“藻华”.  相似文献   

7.
为了找出较确切的防污材料港湾挂板试验方法,我们在总结了廿余年防污材料港湾挂板试验的基础上,于1984年3月至1985年2月又进行了国内外各种防污漆大量的港湾挂板试验,于此同时进行了厦门港内不同海区空白样板(无毒板)港湾挂板试验。以观测污损生物的附着情况,得出确切的结论,指导防污材料港湾挂板试验。  相似文献   

8.
厦门港湾海底地貌及其冲淤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所于1980年8月至1981年9月开展了厦门港环境综合调查,本文以此调查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各个时期的海图分析,对厦门港湾海底地貌及其冲淤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9.
姚国权 《海洋信息》1997,(10):17-18
1 日本港湾技术开发的长期政策 日本运输省港湾局于1992年6月制订的日本港湾技术开发长期政策是“人与地球亲密和谐的港湾技术”。今后港湾技术开发的理论观点是,政府、学术与民间各自独立与相互联系,合作推动技术开发。技术开发课题有41个,其中重点技术开发课题14个。产业界、政府、学术  相似文献   

10.
福建湄洲湾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金美  杨清良 《台湾海峡》1991,10(2):122-126
本文根据1984年福建海岸带调查及1988年港湾志调查所获的样品资料,分析报道了湄洲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文中共鉴定浮游植物127种,细胞总量分布为5月出现主高峰,8月为次高峰,2月为最低谷,其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水温、盐度、海流和季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厦门三个重要养殖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冬莲 《台湾海峡》2004,23(4):458-468
本文主要研究2000年厦门3个重要养殖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这3个重要养殖水域共记录到浮游动物102种及16种浮游幼虫,以近岸、河口低盐种类为主.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与水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浮游动物生物量、个体数量与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海水盐度影响,浮游动物的分布具明显的差异,数量一般呈马銮湾>厦门西港>同安湾(含东咀港和浔江港).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分布呈现春季高,冬、夏季居中,秋季最低的特点,除受水温等因子影响外,也与养殖贝类的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两个优势种的发现及其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获得的4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以及历史资料,发现软体动物双壳纲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是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局部、季节性优势种;环节动物多毛纲的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是局部优势、周年常见种。春季和夏季,光滑河蓝蛤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1098.8个/m2和1720.0个/m2,夏季,在曾厝安附近海域的密度为3773.3个/m2,均占所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50%以上,而冬季和秋季,很少采集到光滑河蓝蛤。夏季和秋季,昆士兰稚齿虫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871.3个/m2和232.5个/m2;从季度平均值看,昆士兰稚齿虫密度和生物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最低;昆士兰稚齿虫的优势度没有光滑河蓝蛤高,但在整个厦门海域均有一定的密度和生物量。本研究分析了光滑河蓝蛤、昆士兰稚齿虫数量与有机质、硫化物含量、水动力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的调查研究资料,着重讨论颗粒态磷(P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总磷(TP)等各种形态磷的含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叶绿素(Chl.a)、总悬浮物量(TSM)等其他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厦门地区软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琳 《台湾海峡》1996,15(3):286-292
根据厦门地区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调查软相潮间带所获资料,研究了该区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多毛类种类丰富,共鉴定出118种,隶属于37科83属。其中,高潮区40种,中潮区90种,低潮区83种。多毛类平均栖息密度87个/m^3,平均生物量3.33g/m^2。  相似文献   

16.
烟台市龙口港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03月22日至2008年03月2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龙口港附近海域,进行了为期1年的挂板试验,本次调查共记录该海域污损生物32种,优势种为内枝多管藻(Polysiphonia morrowii)、软丝藻(Ulothrix flacca.)、肠浒苔(Entermorpha intestinalis)、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等.该海域全年均有污损生物附着,月板平均生物量为525.18 g/m2,5-11月的生物附着量较高,最高值出现在7月;季板平均生物量为1569.39 g/m2,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明显,其中秋季板生物量最高,龙口海域污损生物的附着种类受季节性水温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藻类开始附着的温度低于动物.4个季度污损生物的种群多样性指数(H忆)春季最高,均匀度指数(J)和种群丰富度指数(M)则夏季最高.统计分析表明,龙口港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可大致划分为 4个组群,秋季附着的污损生物代表了试验海域的主要特征,同时揭示出污损生物附着季节、演替时间长短等是影响群落种类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厦门湾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光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厦门湾九龙江河口区、西海域、同安湾及东侧水道海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吸收特性,分析了CDOM的河口行为,并讨论了CDOM光吸收特性与其荧光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湾表层海水CDOM光吸收系数a(355)的水平分布表现为河口区最高、东侧水道最低、西海域和同安湾介于两者之间,底层水a(355)的分布与表层基本相似,表明陆源河流输入是厦门湾CDOM的主要来源;a(355)的垂直分布为表层高于底层,主要受水文和生物因素控制。厦门湾表层水CDOM光谱斜率S的平均值介于0.014—0.018nm-1,但河口低盐度区S值较小,反映陆源腐殖质的影响。a(355)在河口混合中呈保守行为,表明CDOM具有良好的保守性质。CDOM的吸收系数a(355)与其荧光强度之间表现为较好的相关关系,指示可以用灵敏度更高的荧光方法来研究CDOM的分布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岱衢洋拖网甲壳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甲壳动物21种,其中虾类13种、蟹类7种、虾蛄类1种,隶属于2目14科18属;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均以秋季为最高,春季则正好相反,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间差异均显著(P<0.05);广温广盐种在种类数量、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表明该季甲壳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都较低,另外,D值、H′值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与较外海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是其对底层水温季节变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20.
厦门浔江湾牡蛎养殖区弧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华  叶德赞 《台湾海峡》1996,15(4):412-415
利用MPN法及API20E系统对厦门浔江湾牡蛎养殖区的特牡蛎体、水体及底质三类榈进行弧菌分析。结果表明,三类榈的弧菌密度随季节呈春,夏〉秋,冬趋而变化。牡蛎体弧菌密度与水样、底质样弧菌密度之间的相关数值分别为0.8143和0.5955,二者都高于0.325,因此呈显著相关,而且前两者相关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