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总结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构造成矿动力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认为构造成矿动力学应用于隐伏矿预测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矿田构造地球化学、矿田构造、成矿构造应力场、构造流体动力学和金属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验模拟,借助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综合信息提取(成矿环境→成矿作用过程→构造条件→构造地球化学条件→构造动力条件→流体动力学条件)→模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构造控矿模式→构造地球化学场→构造应力场、能量场→流体运移势场→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模型检验和优化→矿床(体)定位预测的研究,从而构成了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实践表明它对隐伏矿定位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吉林延边地区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金铜矿床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吉林延边地区为我国滨太平洋带的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区。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在时空上、成因上构成一个成矿系列。本文选择四个代表性矿床(小西南岔、闹枝、五凤和刺猬沟),较详细地介绍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机制等。通过这些矿床的描述,勾画出一幅从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的隆起带的斑岩型矿床(小西南岔)→中生代火山盆地内部的断隆块的斑岩-浅成热液过渡型矿床(闹枝)→中生代火山盆地内部断裂带的浅成热液型矿床(五凤和刺猬沟)的全景。  相似文献   

3.
李长江  徐步台  蒋叙良  胡永和 《矿床地质》1992,11(2):106-112,105
根据一些热液矿床和赋矿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结合矿床地质研究表明,其成岩成矿时差序列为钨铍铌钽→铜铅锌→金银→萤石依次增大。该序列与成矿元素的S_(298)~0/di值递增序列一致,也与矿床的成矿温度从高到低、深度由深至浅、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热液到大气降水为主的成矿特征一致。并且随着成岩成矿时差增大,含矿构造由较密集分布的节理或裂隙转变为非常稀疏分布的断裂或断层。  相似文献   

4.
广西姑婆山锡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姑婆山锡矿田锡矿床类型丰富,其中以矽卡岩型、矽卡岩-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矿床为主,矿床主要产于燕山早期姑婆山花岗岩西南接触带2km范围内,且具一定的分带性,从接触带往外,依次为矽卡岩型→矽卡岩与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石硫化物型→石英脉型。矿床受成矿花岗岩、有利赋矿层位及构造复合等因素的控制,与成矿花岗岩关系尤为密切,成岩、成矿时间接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矿床为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5.
永新金矿是近年在小兴安岭西北部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带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由于研究程度较低,该矿床的成因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准确限定永新矿床的成因类型,文章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永新金矿床矿石矿物主要包括自然金、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黄铜矿等,其中,自然金主要以裂隙金和包裹金形式赋存在黄铁矿中.围岩蚀变类型主要包括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局部冰长石化,其中硅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对永新金矿床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稳定同位素(S、Pb、H和O)测试,结果表明,永新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从成矿早期到晚期各阶段平均成矿温度由305℃→237℃→202℃→162℃,逐渐降低;盐度w(NaCleq)由7.5%→3.4%→2.9%→1.7%,逐渐减低;流体密度由0.78→0.84→0.89→0.92 g/cm3,微弱增高,但整体均较低.成矿流体为典型中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流体,成矿深度小于1.1 km,形成于浅成环境.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流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见少量CO2,基本不含有CH4和H2.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并与围岩发生了明显的水-岩反应;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与赋矿火山-次火山岩关系密切,具有成因联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典型矿床对比分析,确定了永新金矿床为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同一地区的众多早白垩世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可能共同形成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四川彭县铜锌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找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彭县黄铁矿型铜锌矿床成矿控制因素 ,初步查明成矿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和矿层 (体 )的分布规律 ,从而建立了地层→建造界面→韧性剪切带→蚀变的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龙玛拉铅锌矿床是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之念青唐古拉铅锌成矿亚带东段的一个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前人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成岩-成矿时代、矿床形成动力学背景等方面进行过一定的研究, 但对矽卡岩矿物学及分带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 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系统的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 开展矽卡岩矿物组合、矿物成分及其分带特征研究。矿床矽卡岩矿物主要包括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绿泥石和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矽卡岩主要发育在角岩与大理岩接触带, 或沿裂隙充填在围岩中, 横向上显示了从褪色角岩→石榴子石矽卡岩→深色角岩→透辉石矽卡岩(矿体)→大理岩→角岩的分带特征。垂向上由顶板至底板表现出从角岩→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角岩的岩性分带特征。矿床石榴子石为钙铁-钙铝榴石类质同象系列(And7.92~88.63Gro5.92~86.46Pyr+Spe1.04~5.11), 端员组分变化范围较大, 表明矽卡岩的形成环境并不是完全封闭的体系。通过对铅锌主矿体的赋矿矽卡岩中石榴子石进行研究, 表明成矿流体是从矿区南西方向向北东方向运移就位形成主矿体, 为矿区寻找成矿岩体及深部找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会昌岩背斑岩型锡矿床蚀变特征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床具明显的以接触带为中心的似环状矿化蚀变分带。从中心往外依次为黄玉石英化→绢云母绿泥石黄玉石英化→绢云母绿泥石化→高岭土碳酸盐化。其蚀变组合类型及其演化特点和完善程度,是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中南部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可能是一种新的铅锌矿床类型,该类铅锌矿床明显特征是规模大、品位富、伴生有用元素多,暗示其成矿环境较为特殊。从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峨眉山玄武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矿床成矿时代与西南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时代相近,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成矿流体存在均一化过程,区域大规模流体运移在该区铅锌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可能为“均一化成矿流体贯入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索尔库都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北缘,矿区发育早、晚两期矽卡岩并分别伴有成矿作用。两期矽卡岩在产出特征、矿物组合及成矿过程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其中与早期矽卡岩有关的成矿金属元素为Fe-Cu-Mo组合,与晚期矽卡岩有关的成矿金属元素为Cu-Mo-Zn组合。本文对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床的矽卡岩单矿物、安山质围岩、矿石及与成矿有关的脉岩进行了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矽卡岩成矿过程与安山质围岩关系密切,成矿环境经历了由进化变质阶段的弱还原-弱氧化条件→氧化物阶段的弱还原环境→退化变质早阶段氧化环境→退化变质中晚阶段弱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过程,铁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围岩;晚期矽卡岩成矿过程中成矿环境经历了由进化变质阶段的氧化环境→退化变质阶段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石英-硫化物阶段的弱还原-还原环境→石英-方解石阶段还原环境的变化过程。虽然在具体的成矿过程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但在早、晚两期矽卡岩各自的主成矿阶段均经历了由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为大量金属硫化物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导致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法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很银及分散元素的分布规律,总结出进行成矿预测的主要找矿标志及“重点解剖→点面结合→综合评价→工程验证”的找矿模式,提出了矿区重点找矿靶区,部分已被验证工程证实。  相似文献   

12.
郭小刚 《地质与勘探》2023,59(4):774-790
甘蒙北山四道梁南地处东天山-北山中亚增生造山带南缘,早二叠世-三叠纪早期完成了俯冲增生体制到伸展构造体制动力转换过程,伸展背景下多期次的酸性岩浆活动为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本文通过对区内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异常组合、分布特征,结合成矿地质背景评价了找矿潜力。研究发现区内Bi、Mo、As等元素高强度数据占比大、分异程度高,是主要的成矿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印支期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与早二叠世双堡塘组英安岩的接触带附近;成矿元素组合与矿化蚀变分带具有从高温W、Mo、Bi→中高温Pb、Zn、Ag→中低温Hg、Sb、Cu→低温As、Au演化的规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其具有与斑岩型成矿系统相似的成矿元素组合和矿物分带特征,属于斑岩型钼矿床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同时确定W-Mo-Bi元素组合异常是区内寻找Mo(W)矿床的有利指示元素或找矿标志,可有效地确定成矿部位并指导勘查工程布置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台西缘的绝大多数大型铜矿床集中在西缘内带,成矿构造环境属川滇叠加裂谷系,它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产生了“四层楼式”裂谷型铜矿床序列;成矿物质铜以深源为主(上地幔或下地壳),次为浅源(上地壳)和陆源;从元古宙到显生宙,铜矿床由地幔型向幔壳型→壳幔型→壳源型演化;成矿流体包含火山次火山热液、喷流热液、循环热(卤)水和变质-构造热液等多种热水。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天山木祖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木祖克铅锌矿床成因,探讨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成矿各阶段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液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丰富,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含NaCl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后者主要发育于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由Ⅰ→Ⅱ→Ⅲ→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330~568℃→299~416℃→181~320℃→137~196℃)和盐度(38.8%~49.8%NaCleq→34.8%~38.4%NaCleq→1.4%~11.46%NaCleq→1.1%~5.6%NaCleq)有明显降低趋势。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发育气液水包裹体和含NaCl子晶的多相包裹体,Ⅲ阶段石英中的气液水包裹体与同期次的纯液相水包裹体、纯气相水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相近;各阶段成矿流体均发生过不混溶作用,其中Ⅲ阶段成矿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导致方铅矿、闪锌矿等的析出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5.
郑文宝 《地质与勘探》2017,53(1):97-108
扎西康矿床位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内,是目前该带发现的唯一一例大型规模的Sb-PbZn-Ag矿床,该矿床也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矿床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矿床成因,尚未得到解决,目前存在的矿床成因观点达四种之多。本文基于成矿流体来源在解决矿床成因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扎西康矿床15号地质剖面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立典研究,并结合矿体中主成矿元素的分带特征,发现SiO_2、Al2O_3、CaO、TiO_2、Ba、Sr、Co、Ni、∑REE等主要分布在炭质板岩(围岩)中,而Fe-2O_3、FeO、MnO、Cu、Sn、δEu主要分布在Sb-Pb-Zn-Ag矿体中;提出扎西康SbPb-Zn-Ag矿体由深部至浅部,成矿元素的分带为Sn→Cu→Zn→Pb+Ag→Sb,具有较明显的由高温向低温的演化规律,重塑了扎西康矿床成矿流体沿着断层破碎带向上运移的演化路径。通过对扎西康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规律研究,文章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在演化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参与,并受到了炭质板岩的改造。根据本文对扎西康矿床成因的认识,得出扎西康矿床与广西大厂锡矿以及湖南香花岭锡多金属矿较为相似的认识,建议矿区下一步找矿重点为深部的锡矿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及部分矿石样品矿物组成、粒度、嵌布特征等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矿物的生长顺序和矿床成矿期次。研究表明该区矿床成矿期次为:伟晶岩成岩阶段、钠长石化阶段、韧性变形阶段、汽液成矿阶段和地表风化阶段。矿物生成顺序为:微斜长石、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钠长石、锂云母、锂辉石→绢云母、锂云母→电气石、锂云母、锡石、方解石→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右江盆地与美国“大盆地”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的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示踪、成矿时代和成矿模式的对比研究,表明美国"大盆地"与我国右江盆地(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包括:(1)矿集区均位于某一盆地范围内,大地构造演化史类似,均经历了大陆裂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挤压造山→伸展变形等过程.成矿发生在造山后的伸展阶段;(2)矿床成带分布和聚集,容矿岩石以含钙质沉积岩为特征,与岩浆岩没有成因联系,同生正断层和构造高点是重要的控矿构造;(3)成矿作用相似,热液蚀变具特征的去碳酸盐化,含砷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金以显微-次显微状赋存于黄铁矿的富砷环带中;(4)成矿流体具中低温,偏还原,弱酸性的特点,同位素示踪表明流体和物质来源比较复杂,没有单一的来源;(5)矿集区内矿床形成于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内,表明矿床的形成受控于统一的动力学背景;(6)均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成矿模式.同时,两地的卡林型矿床也存在若干差异:①成矿前的构造背景复杂程度不一样;②赋矿地层层位不一样;③成矿时代不同;④成矿模式中关注的重点不同.根据两国卡林型金矿对比的结果,认为我国滇黔桂"金三角"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模式仍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吉林延边地区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金铜矿床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吉林延边地区为我国滨太平洋带的一个重要的金属成矿区,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侵入活动胶在的斑岩型-浅成热液矿床在时空上,成因上构成一个成矿系列,本文选择四个代表性矿床(小西南岔,闹枝,五凤和刺猬沟),较详细地介绍它们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机制等。通过这些矿床的描述,勾画出一幅从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的隆起带的斑岩矿床(小西南岔)→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的隆起带的斑岩型矿岩  相似文献   

19.
桂西北矿集区锡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婷  王登红  蔡明海  黑欢  黄惠明  郑阳 《地质学报》2014,88(12):2443-2463
桂西北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研究程度高.本文概要介绍了矿集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产分布.以南丹-昆仑关成矿带为重点,总结了矿床类型、矿化和围岩蚀变分带特征,提出矿田、矿床的产出一方面受NW向构造与NE向构造的交汇隆起部位、背斜核部、NW向断裂和褶皱的拐弯部位、背斜轴部的局部隆起地段等有利构造部位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受岩体侵入构造的控制.围绕隐伏花岗岩体,围岩蚀变由内向外表现为云英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钾长石化、电气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岩化→绢云母、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矿化组合表现为高温W-Mo矿化、Zn-Cu-Sn矿化→高中温Sn多金属矿化→中低温Pb-Zn矿化→低温Sb-Hg-As矿化的正向分带特征,中低温的W-Sb矿化叠加于近岩体矽卡岩型Zn-Cu矿化之上,使得晚期成矿表现出逆向分带特征.利用硫、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变化,探讨了成矿物质运移方向是由近岩体向远离岩体运移,证实了矿集区内矿床的成因为岩浆热液成因.依据赋矿围岩的性质、矿体产出的部位、矿体的类型和形态等特征建立的区域成矿模式,直观地反映了成矿带的成矿特征,对指导该地区的找矿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地洼成矿理论和构造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区内 F_1成矿断裂等的构造特征和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铀等成矿元素的不断累增富集的成矿作用过程.区内钠矿床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铀的预富成岩(形成铀源地质体)→断裂动力改造热液(热水)成矿→表生淋积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具有层控特征的多因复成铀矿床,从而为本区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