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岘山垭公路路堑滑坡膨胀土特性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襄樊岘山垭地区膨胀土滑坡是影响公路交通的重大地质病害。曾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整治均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在探明岘山垭膨胀土滑坡的一些重要性质基础上,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综合常规物理力学实验,对滑坡膨胀土物理性质、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该区膨胀土一些特性在滑坡形成演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总结了膨胀土滑坡的一些重要规律,对于深入研究膨胀土滑坡及滑坡整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外动力地质灾害相对多发的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在全面掌握该区崩塌与滑坡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获得了该区的崩塌和滑坡危险性评价图。可将该区崩塌和滑坡的危险性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3个等级的区域,稳定区主要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基本稳定和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以外动力地质灾害相对多发的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在全面掌握该区崩塌与滑坡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获得了该区的崩塌和滑坡危险性评价图。可将该区崩塌和滑坡的危险性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3个等级的区域,稳定区主要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基本稳定和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利用直接推断法在Agropoli和Sapri(意大利)之间的Cilento地区的海岸斜坡和陡崖进行滑坡灾害填图。这段海岸沿线(大约118公里长)主要由中生代碳酸盐岩和中新世厚砂页岩夹层构成;也有第四纪海相砂岩连同海滩砂露头。由于海浪的破坏,导致几个滑坡(主要是岩崩和滑坡)都影响海岸带。分析了大约154个斜坡和陡崖的地貌、地质及结构特征,并且监测和测量了影响岩块的若干参数。这些参数涉及研究区地形、地质、地质力学、环境和波动特征。为了实施直接推断法,采用了Hudson提出的岩石工程系统(RES)以及几种修正的方法。本研究的主要步骤是:(1)选择与滑坡灾害相关的参数;(2)分析参数之间二元耦合;(3)加权耦合的权重;(4)评价赋给不同等级的参数值:(5)最后,计算不稳定指数(I.I.)。提供了测定参数数据库。利用耦合矩阵,将输出结果链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本研究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地质和地貌要素、有关滑坡的历史数据及研究斜坡和陡崖的I.I.的图像和数值。如果新的塌方发生或被近岸工程建筑建成,则I.I.值将被自动升级。I.I.值分为低、中、和高三个等级滑坡灾害。碳酸盐岩和厚砂页岩夹层两者都可以用相关I.I值区分,说明滑坡脆弱性的差异。事实上,除了大型崩塌外,高速且小的岩崩比中等速度的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大的滑坡灾害影响大约41%的碳酸盐陡崖和53%的砂质-泥炭厚砂页岩夹层边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滑坡(崩塌)空间分布规律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提出了采用趋势面分析法来研究某一地区的滑坡(崩塌)发育分布规律。文中介绍了此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并以云南龙陵地区为例进行尝试性计算和分析,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滑坡易发性评价是滑坡灾害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制定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针对传统的信息量模型在评价过程中确定权重值存在准确性不高的缺点,文章提出RBF神经网络和信息量耦合模型。以甘肃省岷县为研究区,筛选坡度等9个指标因子构建了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RBF神经网络-信息量耦合模型(RBFNN-I)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利用合理性检验和ROC曲线对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RBFNN-I模型的AUC值为0.853,相比单一的RBFNN和I模型分别提高了6.3%和9.7%,说明RBFNN-I模型具有更好的评价精度;(2)岷县滑坡灾害的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临潭—宕昌断裂带、洮河及其支流、闾井河和蒲麻河两侧河谷地带,距断层距离、降雨量、距道路距离和NDVI是影响岷县滑坡灾害分布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滑坡分布的重要因素。文章以重庆武隆区为例,基于1991—2015年330处历史滑坡数据,运用重力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揭示了武隆区滑坡灾害的时空演变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1—2005、2006—2010和2011—2015三个时段滑坡分布的驱动因子,解释了滑坡驱动因子演变的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武隆滑坡累计曲线呈现出“缓-陡-缓”的特征,2008年之前,滑坡发生速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长,而后在降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滑坡发生速率明显减缓;(2)在空间分布上,武隆滑坡集聚于西、中、东3个高发区,呈现出由西北—东南方向转向东北—西南方向的变化过程,并表现出方向性减弱和离散化的趋势;(3)在驱动因子上,降雨、地质因子和地形地貌等因子的解释力呈下降趋势,而人类活动因子的解释力不断增强,已逐渐成为影响滑坡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热液源研究的重要进展和“三源”交代热液成矿学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热液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液矿床的成因。过去由于缺乏研究热液来源的有效手段使矿床成因长期争论不休。近30年来,热液水和成矿物质来源都有较好的测定方法,如热液的δ ̄(18)O、δD的测定,根据围岩的δ ̄(18)O变化、热液矿床的地理位置与热液水的δ ̄(18)O和δD的关系、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矿床分布与围岩含水性的关系等确定热液水的类型和来源,根据围岩中成矿金属含量的变化而确定矿质来源等。这样在热液来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驱动对流循环成矿模式,进而发展为“三源”交代热液成矿学说。并根据新学说总结出新的成矿规律,建立了新的在实践中有明显效果的预测方法。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许多重要的成矿问题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区城镇滑坡分布及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年3月的1/5万航片为主要遥感信息源,1/1万地形图为地理控制信息源;采用“数字滑坡”技术方法在三峡水库区中前段8个城镇调查区获取了投影面积大于1000m2的826个滑坡的分布及其发育环境的基本信息。分析表明各调查区滑坡分布的平均地面密度有较大差异。其中大坝-秭归调查区最低,约1.6‰,巴东、奉节区滑坡分布地面密度最大,分别达到8.0%、7.6%;各区滑坡均有明显的集中密集分布特点。巫山县北岸为调查区滑坡分布线密度最大的岸坡;滑坡堆积的后前缘在海拔970~65m范围,区域滑坡分布最高高程与该区的地势相应,前缘最低高程与该处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当。本区80%以上的滑坡分布在海拔400~100m——人类活动最强烈的高程范围。滑坡分布特征揭示地层是控制三峡水库区中前段滑坡发育的最重要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易滑指数—ES”和“区域易滑指数—RES”概念,以此说明区内各地层易于发育滑坡的程度及其分布比例。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和侏罗系沙溪庙组J2s为调查区分布最广、发育滑坡最多、滑坡平均规模最大的易滑地层。构造对滑坡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当褶皱构造走向与江河走向一致时,滑坡大部发育在顺层坡,特别是近轴部位置;当褶皱与江河斜交时,其对滑坡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滑坡前缘分布持征表明江河侵蚀是诱发本区滑坡的重要因素。三峡水库蓄水后侵蚀条件改变,滑坡活动将增加,其大部分由人类不合理活动诱发。  相似文献   

10.
马煜 《地质与勘探》2023,59(5):1065-1073
2019年6月10日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社区流域在一次降雨量171 mm、最大小时降雨量40.5 mm作用下发生了116处浅层滑坡。通过影像识别、野外调查、GIS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浅层滑坡的发育特征、地形特征及此次滑坡发生的降雨阈值。结果表明:(1)滑坡的特征参数表明降雨事件诱发的滑坡均为小型、浅层、形态以“宽薄型”为主的滑坡。(2)通过滑坡数量百分比(LSNP)和滑坡面积百分比(LSAP)等指标显示滑坡发育的地形条件中滑坡坡度、相对高程、地表曲率对滑坡具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坡向和临空面对滑坡分布影响性不强,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发育的影响不容忽视。(3)利用现有预报模型,计算出该区域浅层滑坡发生的阈值P<0.21、0.21≤P<0.40、P≥0.40分别对应发生可能性小、中等和大,以及发生浅层滑坡需要的一次最小降雨量为70 mm。该成果可为类似地质背景地区的浅层滑坡风险管理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赵成 《甘肃地质》2009,(2):53-57,97,99
本文根据“5.12”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资料,认为甘肃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析了其分布规律和成因,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了解剖,阐述了近期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为灾后重建及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步台  黄建国 《地球学报》1997,18(3):275-281
本文列述了8个膨润土矿床的23个不同属性蒙脱石的氢、氧和硅同位素分析结果。其中,钠基蒙脱石δD值为-71‰~-80‰和δ18O值为10.9‰~14.6‰;钙基或铝(氢)基蒙脱石δD值为-50‰~-70‰和δ18O值为15.1‰~18.1‰;它们的δ30Si值-0.3‰~+0.3‰。通过这些同位素示踪判别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提出了该区中生代陆相膨润土属低温热液蚀变成因及其在现代(近代)环境水的再作用下天然改型过程的新的同位素证据。  相似文献   

13.
胶东金成矿区岩石氧氢同位素地球化学背景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胶东区域与金矿有关的各主要地质体氧氢同位素组成背景进行研究,给出了燕山早期“玲珑”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滦家河型花岗岩)氧氢同位素背景值为δ18O=7.8%,δD=-110‰;燕山晚期郭家岭(型)斑状花岗闪长岩背景值为δ18)=10.0‰;昆嵛山复式岩基背景值为δ18O=8.5‰,δD=-90‰。胶东群变质岩各岩性段δ18O=5.1-11.3‰,δD=-81--96‰,表明其源岩既有幔源中基性组  相似文献   

14.
埃滕德卡(纳米比亚)和巴拉那(南美洲)白垩溢流玄武岩区硅质火山岩中辉石斑晶的氧同位素比值,被认为可反映原始岩浆岩浆的δ^18O值。据我们识别,这两个地区的南部石为高δ^18O型(δ^18O辉石~-+10‰),北部岩石为低δ^18O辉石~+6.5‰)。这两个流纹岩类型的其它差别,包括低δ^18O型岩石中不相容元素的含量高、初始87Sr/^86Sr比值低。我们认为,流纹岩类型的区域分布反映了源区组分的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预测县域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探索不同统计学耦合模型滑坡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精度,以四川省普格县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工程地质岩组、断层和斜坡结构等6项孕灾因子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量模型(I)、确定性系数模型(CF)、证据权模型(WF)、频率比模型(FR)分别与逻辑回归模型(LR)耦合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各耦合模型评价结果和易发程度区划均是合理的,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则木河、黑水河河谷两侧斜坡带,面积介于129.04~183.43 km2(占比6.77%~9.62%),各模型评价精度依次为WF-LR模型(AUC=0.869)>I-LR模型(AUC=0.868)>CF-LR模型(AUC=0.866)>NFR-LR模型(AUC=0.858)。研究成果可为川西南山区县域滑坡易发性定量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白龙江流域大型滑坡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调查大型滑坡259处,对流域内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有了总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大型滑坡的分布与距断裂距离、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认为:(1)流域内大型滑坡分布在区域上表现出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和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的特点;(2)流域内90%以上的大型滑坡分布在距断层距离小于5.0 km的范围内,距断层越远,大型滑坡发育数量越少;同时,集中分布在断裂交叉、错列及交汇部位;(3)流域内大型滑坡表现出与高程和微地貌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大型滑坡分布在1200~2600 m(上游2200~2600 m、中游1600~2200 m、下游1200~16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宽谷向峡谷转折部位;(4)流域内软硬相间层状岩岩组最有利于大型滑坡发育,93%以上的大型滑坡与千枚岩、板岩等浅变质岩相关;(5)流域内大型滑坡主滑方向以NE向、W向为主,但是武都区两水镇至舟曲县腊子口乡一带表现出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特征,即SE向和NW向为主;(6)流域内大型滑坡的滑移距离与滑坡体积有关,随着滑坡体积的增大,大型滑坡的运动性摩擦系数呈指数降低,部分大型滑坡表现出强碎屑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韦访  黄文芳  罗家元 《江苏地质》2023,47(4):358-368
对龙州地区合山组和都安组铝土岩(矿)层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并与堆积铝土矿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含铝岩系岩性与矿物特征发现,合山组、都安组铝土岩(矿)矿石矿物无显著差异,主要为一水硬铝石、高岭石、(鲕)绿泥石,其次为赤铁矿(针铁矿)集合体和碎屑物(岩屑、玻屑、砾屑),普遍存在大量(铁)凝胶。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相关图解显示,合山组、都安组铝土岩(矿)均可能为该区堆积铝土矿的矿源层。Ni-Cr图解显示合山组铝土岩(矿)可能来自与火山物质有关的玄武岩,都安组铝土岩(矿)来源于卡斯特岩溶,堆积铝土矿除部分落入玄武岩、碳酸盐岩区以外,大多位于页岩、板岩内,表明该区堆积铝土矿存在多源性。微量元素Be、Ga、Sr、Ba含量与Sr/Ba、V/Zr、Zr/Cu含量比值等沉积环境元素特征表明该区原生铝土岩(矿)沉积环境为陆相;δCe分析显示铝土岩(矿)沉积环境有所差异,合山组表现为氧化环境,都安组则表现为还原环境。Th、U含量及Th/U含量比值显示该区铝土岩(矿)成矿以混合作用为主,并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δEu分析表明合山组、都安组铝土岩(矿)分别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合山组、都安组含铝岩系均发育不同程度的铝土岩(矿)层,都安组铝土岩(矿)部分样品已达工业边界指标,可作为沉积铝土矿勘查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8.
藏东南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隆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决定了该区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孕育了多种地质灾害。文章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以及野外现场调查,详细分析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西侧通麦至鲁朗段已有滑坡的发育特征,总结了地质构造对滑坡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构造演化形成的高陡斜坡为滑坡形成提供地形条件,滑坡后缘的断裂破碎带,为雨水入渗提供通道,形成滑坡边界;(2)斜坡岩体中发育的贯通性构造节理为滑坡提供滑动条件和物质基础;(3)地震震动对岩体结构造成直接破坏,并诱发同震滑坡。多种构造作用的耦合造成了川藏铁路通麦至鲁朗段滑坡的高易发性,相关结果可为铁路修建过程的边坡灾害管控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9.
《探矿工程》1977,(4):11-13
为了迅速改变地质技术装备陈旧不足状况,实现坑道掘进机械化,我们以“鞍钢宪法”为指针,实行两个“三结合“,克服了重重困难,设计试制了地质勘探I型(DK-I型)电瓶机车(全貌图见图1),并取得了初步生产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碳氧同位素演化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中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则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势,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地层内δ13C值规律性分布和演化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