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概述 美国的地震学家们对地震预报持不同的态度。持乐观态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手段和好的测量网络及充分的测量数据,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持悲观态度者认为,地震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因而要对公众发出预报是极其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某些地震前的电信号莫纳斯特斯基一些地球科学家正在对大地震发生前断层释放电磁信号这一有争议的想法进行研究,以向他们持怀疑态度的同事们挑战。上周(1993年12月中旬——译注)研究者们报告了在最近几次地震前这种电的突然出现,这提高了该现象最终会引起认真关...  相似文献   

3.
希腊地电场监测项目的负责人说,从事该监测项目的雅典大学的科学家们对克法利尼亚岛1988年5月22日发生的地震做出了预报。80年代初研究出该地震预报方法的物理学家瓦罗特索斯(Panayotis Varotsos)教授说,这是用该方法在一周内做出的第二次确实准确的预报”。瓦罗特索斯在会见美联社记者时说:“昨天晚上,我们向部长联合地震委员会(Co-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Earthquakes)发出了电报,在电报中我们预报了今天的地震的时空强”。  相似文献   

4.
第27届国际地质会议于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正像近年来许多其他地球科学会议一样把地震预报也列为一项专题。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中有5篇是苏联科学家基于水文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了苏联在这一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内某些当前见解。某些科学家认为水文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而另一些学者则持怀疑态度。约在20年前,苏联、日本、中国和美国就开始实际的努力尝试,以适当的精度来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苏联的研究是由1949  相似文献   

5.
美苏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利用推导出的一种数学公式已接近预报强地震,该公式推导出20次大地震中的16次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图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诺波夫说:“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向预报大地震迈进了一步。”诺波夫也是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此项研究的作者之一。这个新方法还未被用来预报地震,而科学家们也不能用此方法预报地震发生的精确时间和地点。但是诺波夫说,此方法能使科学家们作出更多的一般地震预报,如预报说,一广大地区的某地3年内很可能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这对目前科学家们的能力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进展。现在科学家们基本上局限于作出长期预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1988年7月预报,在30年内,加州南部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一次里氏  相似文献   

6.
塔斯社称苏曾成功预报了南千岛群岛一系列地震塔斯社莫斯科1978年11月24日电,苏联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地震并把地震情况预先通知居民。井内水位的变化、温泉氡浓度的上升、未来震中的上空发光、岩石电阻下降,这些都意味着很快要发生地下风暴。这些现象和其它一些现象都叫做地震前兆。在1966年塔什干地震之后,苏联科学家就开始积极地研究这些前兆。在远东,地震学家们记录到了国后岛、择捉岛、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地震危险”学术讨论会上,美国科学家们说地震研究已从设法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转移到地震发生的地点及其危害多大方面上来了。旧金山地震学家斯特普(Carl Stepp)说,这个转移会使许多认为研究人员仍然在努力预报下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的人感到吃惊。  相似文献   

8.
我们指出,在希腊作用人只要运用PDE地震目录公报即可比VAN更有效地“预报”地震,我们的分析是回顾性的,但该方案可毫不含糊地验证将来的地震活动,从1987年1月1日到1992年6月30日这段时间内,本文运用这个规则“预报”了希腊12次较大地震中的9次,与此相比,VAN的预报只成功4次。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几乎每年都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地震:使数千人或几万人丧生,财产损失几十亿。地震似乎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其实不然,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探索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使人们及时从震区撤离,把损失限制到最低程度。柏林弗里大学的地球物理系参与了对土耳其一个特殊易震区的地震早期预报计划。这项计划是由伊斯坦布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实施,它得到了以沃格尔(Andreas Vogel)教授为首的西柏林的资助。  相似文献   

10.
在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甘肃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本文作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四川江油发生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这一预测实践使本文作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没有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科学杂志《自然》援引美国和日本科学家的话说,地球中心的深沉的隆隆声可预报地震。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和日本的千叶大学及东北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了1983年日本海发生的里氏7.7级地震的记录资料。他们发现,在该震发生前,地壳内断层周围的岩石中的应变量发生了缓慢的、周期性的变化。在震前和紧接震后的5个月期间,距震中90公里的一口井下的应变仪记录到约100次科学家们称之为“无震应变事件”。积累很长时间的应变的释放引起了突发性浅源地震。科学  相似文献   

12.
地震电话     
由于新的技术和老的横跨大洋的海底电缆,不久会有更多的地震监测器覆盖地球的洋底。由水下地震台组成的一全球台网会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探测海底火山喷发和其它地震活动,研制更好的预报破坏性海啸的警报系统。在一项计划中,科学家们打算把地震仪与一些横跨世界大洋的电信电缆连接在一起。一些电话公司在安装大容量纤维光学电缆时,撤  相似文献   

13.
许多年来,地球物理研究和动物学研究的动机之一就是要预报大地震。到1934年,加州大学的地震学家就在贝克利山上架设了倾斜仪来探测地形变的早期信号。同年,还很有趣地推测动物(包括日本鲶鱼)能以某种方式感知即将发生的大震动。不过仅从六十年代开始,地球科学家们才认真努力去确定从社会意义来看预报是否真行  相似文献   

14.
按理说,这些日子加州的地震科学家们理应感到非常后悔.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研究人员于1985年首次正式地对位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帕克菲尔德小镇作了一次地震预报的初步尝试.根据那次预报,在1993年之前的某一时间,帕克菲尔德将会发生一次6.0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
地震动记录持时与工程持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现有地震动持时定义区分为记录持时和反应持时两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文中提出了地震动工程持时的概念和定义,并推导出工程持时的预报方程。工程持时具有概念清晰直观和计算简便的特点,预报方程既与主要地震参数、又与主要结构参数相关联,既能客观地描述地震动的持时特征,又能满意地给出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破坏的影响,同时它的预报方程可以方便地实现与其它持时的预报方程之间的转换,广泛地利用已有的持时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土库曼的科学家们正在为地震科学、为预报地震的强度、地点和时间作出贡献。这个位于中亚地区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已开始在其西部有计划地建立地球物理和地震台网。1983年,土库曼加盟共和国西部地区曾多次发生地震。综合性的地球物理,水文化学和地震研究及观测正在该共和国的所有地震活动区进行,台站也正在监测地震前兆异常。土库曼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所长库尔班诺夫对塔斯社记者说,一个研究地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概况的续篇,扼要介绍了各国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地震预报的社会响应问题的看法,谈到地震的社会对策、包括学术上的对策、技术上的对策以及应急服务、救灾和震后恢复,还涉及地震预报的社会对策,包括对预报能力的评价,在科学家与政府间建立转换机构,其中尤其强调了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要求建立一套评价预报可信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评定机构,以使科学家们能放手大胆地探索预报地震的奥妙。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地震学家的老前辈在1983年2月举行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地球运动专家会议上讲,到现在为止,科学家在预报地震方面不象他们所想的那样好。国家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主席、加州理工学院艾伦(Clarence R.Allen)博士对大约350名专家们讲,科学家们虽然掌握一些有益的预报技术,但在即将发生地震灾害的前几天向人民发出警报的能力则仍有待于未来。艾伦说:“在我们地震学界中,那些使公众认为日常例行的地震预报现在已成为现实或是即将实现的人可能自觉有愧。我充分相信,  相似文献   

19.
1988年9月11—12日夜间,希腊西部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是一次弱震,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当中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原因就在于这次地震已由雅典大学的三位地球物理学家准确地做了预报。当然,反应是不一致的:有的羡慕,有的怀疑,也有的公开表示不相信……,而著名的比利时火山学家加龙·塔兹涅夫马上飞抵雅典,于是他搞清楚了这个问题的要害。主人向他当场介绍了仪器、图表和观测方  相似文献   

20.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979年8月31日电:据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公报报道,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赞助,来自14个国家的地球物理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地震试验。这项试验首次使科学家们能探测北欧地幔400公里深处的构造细节。于8月12日至15日期间沿从挪威海(N72°)到苏联波西米亚森林地带的南北向剖面,以及从格丹斯克海湾到基浦附近乌克兰的北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