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砾石统计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东南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以发育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通过对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19个砾岩露头测点的砾组分析,对河口组砾岩的砾性、粒度、砾态和砾向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度中等,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结合红盆周边基岩地层特点,对红盆不同区域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口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和辫状河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基岩地层岩性特点和扁平状砾石倾向玫瑰花图,认为河口组沉积时期,红盆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的北东、北、北西和南东部。  相似文献   

2.
赣杭构造带中、新生代红色粗碎屑岩发育,对红层中砾石组构分析有助于理解红盆形成、演化过程.运用砾组分析方法,对江西抚崇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莲荷组砾岩层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红盆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综合判断.研究结果表明,莲荷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半干旱—干旱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风选程度较差,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周边出露基岩地层和扁平状砾石产状统计玫瑰花图判断,莲荷组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内部的基岩地层以及盆地西南部、西部和东北部.  相似文献   

3.
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中新统马会组砾岩层的分布特征、剖面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结合盆地内部和四周山区的岩性特征分析,阐述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成因、来源和搬运方式等,探讨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等。研究表明,马会组砾岩层为榆社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的底砾岩,其中所含的3层砾岩在成因、来源、搬运和沉积环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马会组砾岩层为多期次、多来源、非稳定的冲湖积成因,为湖泊水进期的沉积物,指示干冷向温湿转变的气候环境;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北缘和西缘的山区;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生物作用;含量较少的花岗岩砾石经受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其他岩性砾石经受了近—中距离的搬运。榆社盆地为喜马拉雅运动二幕晋东地区山地相对抬升形成的山间盆地,砾石沉积时已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雏形。  相似文献   

4.
云南弥渡地区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弥渡地区哀牢山断裂带两侧的两个小型盆地内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性、砾度、砾态和砾向等的详细研究与分析,结合盆地基岩地层特点和周边构造带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了两盆地的砾岩层组合特征,得出两者皆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其中南涧盆地为一套冲积扇—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其砾石成分组合在盆地不同位置有较多的差异,反映了其物源供应条件较复杂;而金宝山盆地虽也呈现冲积扇—辫状河—洪积相粗碎屑沉积的特性,但其砾岩组合特征表明水动力条件相对南涧盆地弱,且砾石层沉积前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就盆地基岩及周边地层岩性特点,结合砾石扁平面倾向统计,南涧盆地砾石主要来自盆地基底及周边高山,而金宝山盆地的砾石则主要来自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西缘的哀牢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环绕聂荣微陆块分布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情况,阐述了砾岩层的性质、成因、来源、搬运方式及其所反映的构造背景等。研究表明,本套砾岩层为近—中距离搬运的冲洪积作用的产物,砾岩层砾石成分复杂,含量各异,分选性好,其古水流呈现单一水流特征,水动力条件相对较稳定,砾性和砾向分析指示砾石主要来源于聂荣微陆块、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及其周边高山地区,反映冲积为主、洪积为辅的山前或山麓水系分布的沉积特征。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晚白垩世时期,聂荣微陆块北部地区发生隆升,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进入古近纪时期,在继承先前的古地理构造格局基础上,测区整体隆升。由此推断,晚白垩世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遍布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地区,古近纪时期青藏高原整体发生隆升。  相似文献   

6.
博乐盆地地处西天山造山带北部,是盆山耦合研究的理想场所。笔者以温泉北阿茨—科茹尔太一带中新统塔西河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地层组成、砾石成分、砾石砾径分析,探讨砾岩成因,浅析其构造背景、物源组成及其对沉积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意义。研究区塔西河组可分为上部的泥岩层、下部的砾岩层。下部砾岩层主要由灰白色花岗岩质角砾岩组成,局部为灰色凝灰岩质角砾岩、浅红色凝灰岩花岗岩质砾岩。砾石结构、成分、对砾径等分析结果显示,下部砾岩层为冲积扇成因,并以泥石流成因为主,局部为冲积河道成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区中新统塔西河组下部砾岩层为西天山始于晚新生代(24~25Ma以来)构造隆升-剥露事件的沉积响应,物源区为盆地北侧的阿拉套山,其所代表的快速抬升事件掀斜较早形成的地层,使花岗岩大面积出露,为前期已形成砂体中铀的二次富集及后期形成的泥岩中铀的富集提供铀源,对泥岩型铀矿、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库车坳陷新近系一第四系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砾岩层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对野外砾岩层和钻井岩屑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及砾石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在区域上对各层系的砾岩层进行划分和对比.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一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发育四大物源体系,各物源体系的砾石成分分区明显,砾石粒径随相带分异.库车坳陷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砾岩层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对野外砾岩层和钻井岩屑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及砾石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在区域上对各层系的砾岩层进行划分和对比。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发育四大物源体系,各物源体系的砾石成分分区明显,砾石粒径随相带分异。库车坳陷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砾岩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地层中有 1 4层沉积砾岩。其中,晚石炭世地层中赋存 8层,二叠世 6层。通过对这些砾岩层的野外测量、室内岩矿鉴定等综合分析研究,查明晚石炭世的砾岩几乎全是稳定的单成分砾岩,石英砂岩和燧石质砾石的含量高达 93 %以上,砾石最大扁平面均向南倾,倾角在 5° - 1 0°之间,与砾岩伴生的粗粒石英砂岩发育大型低角度双向交错层理,萨胡环境判别参数等特征表明晚石炭世砾岩为滨海环境下的产物。二叠世的砾岩则主要是复杂成分的砾岩,尤其是早二叠世晚期及晚二叠世初期形成的 2层砾岩中砾石种类达 1 5种,以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砾石为主,并含较多量的变质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砾石,砾岩层各种特征表明二叠世砾岩为河流相产物。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沉积砾岩的形成与北部造山带的隆升密切相关,它们是前陆盆地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哀牢山构造带西侧云南省南涧地区下白垩统南新组砾岩层的砾性、砾度、砾态和砾向等的详细研究与分 析,结合盆地基岩地层特点和周边构造带的岩性组合特征,发现南新组砾岩总体上具有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 度中等-较好(次圆状-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等特征;探讨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物质来源,以及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 件、气候环境、古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认为南新组砾岩层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辫状河相粗碎屑沉 积,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砾岩层沉积前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根据盆地基岩及周边地层岩性特点和砾石扁平面 倾向统计,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的哀牢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地层在河北省南部广泛分布,通过对刘家沟组地层的分段研究,对三叠系地层覆盖下含煤有利地段的寻找及深部煤田的预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陕西岐山产Eumorphotis的“石千峰组”地层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石千峰群”的问题,是涉及华北及其相邻广大地区陆相二—三叠系划分、对比及界线的重大地层课题,自下而上分为石千峰组(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并确认石千峰组含有晚二叠世的Luecki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 孢粉组合;Abiella sp., Microdontella sp.等瓣鳃类;Sinolimnadiopsis yaoxianensis, Huanghestheria longellipsa等叶肢介;Shihtienfenia permica, Shansisaurus xuecunensis, Tapinocephalidae等脊椎动物化石。刘家沟组含早三叠  相似文献   

13.
邢智峰  周虎  林佳  王敏  郑伟 《古地理学报》2018,20(2):191-206
河南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色砂岩中发育数十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如皱饰构造、脱水裂痕、微生物席碎片等。按照其形态特征的演化可分为4个不同的组合,由下往上依次为皱饰构造组合、隆脊构造组合、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和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其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 (1)皱饰构造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潮湿环境;(2)隆脊构造组合反映了富氧的温暖、潮湿环境;(3)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半干旱环境;(4)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富氧的炎热、半干旱—干旱环境。依据研究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认为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环境由湿润、温暖、弱氧化向炎热、半干旱、富氧转变。两者比较表明,宜阳地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育与演化是对早三叠世陆相古环境细微变化的联动响应。  相似文献   

14.
在豫西济源地区发现的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MISSs),主要发育在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可分为2大类即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8小类即生长脊构造、瘤状突起、曲形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似正弦状构造、树枝状脱水裂痕、多边形脱水裂痕和直脊状脱水裂痕。镜下分析显示具有大"U"形脊、定向排列的石英颗粒、近平行的暗色黏土矿物条带及悬浮排列的云母颗粒等微生物成因特征。通过与鲁山、黎城中元古界以及宜阳、柳林早三叠系微生物成因构造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具有较为特殊的埋藏学特征,受二叠纪末灾变事件、适宜的沉积条件和气候因素控制,代表着研究区以微生物群落为主、后生动物稀少、植被贫乏、气候炎热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特征的一种陆相灾后生态系。  相似文献   

15.
北票盆地侏罗纪砾岩沉积特征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相盆地充填沉积物中砾岩沉积特征分析是示踪物源及反演源区构造演化背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辽西北票盆地侏罗系的砾岩层沉积特征及砾岩的分散型式分析发现,北票盆地砾岩的沉积特征明显受到火山作用的影响,物源主要以盆地前期或同期火山岩及西缘前中生代沉积地层和变质岩系为主,砾石成分组成自下向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与盆地两次大的火山-沉积作用旋回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从沉积早期以火山岩砾石为主向晚期以沉积岩及变质岩砾石为主的演化过程。早侏罗世晚期及晚侏罗世晚期砾岩主要为复成分砾岩,松散堆积,填隙物主要为泥砂质.分散型式为混合型,应为盆地在侏罗纪经历的两次大的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中侏罗海房沟组巨厚的粗砾岩沉积对应于盆地西缘的一次快速隆升事件。  相似文献   

16.
山东基岩区三叠系一直缺少化石依据(隐伏区已发现三叠纪化石),前人在该套地层底部发现了铱等元素异常,认为可作为划分三叠纪地层的时代依据。在1/25万《淄博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该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孢粉化石,结合铱元素等异常特征,经区域对比确定其时代为早—中三叠世,认为区内原“孙家沟组”相当于华北地区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原“刘家沟组”则相当于二马营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陆相湖泊环境记录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演化的信息,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铜川石川河剖面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3s)和三叠系的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为研究对象,对界面上下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TOC测试对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气候环境代用化学指标的波动指示了从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氧化程度相对低,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紫红色砂泥岩代表水体较浅的河流-三角洲相,强氧化环境,气候干旱炎热;而到中三叠统纸坊组沉积期,湖平面上升,元素的迁移作用加强,氧化程度变弱,气温降低,气候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陆相P/T界线上δ^13CPDB存在显著负偏,与全球范围内的海相P/T界线具有一致性,说明在华北地台陆相P/T界线上同样存在气候突变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相地层可对比。  相似文献   

18.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of climate and tectonics, and these give clues about the causes of the mass extinction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errestrial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trata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North China, include the Late Permian Sunjiagou, Early Triassic Liujiagou and late Early Triassic Heshanggou formations in ascending order. The Sunjiagou Formation comprises cross-bedded sandstones overlaid by mudstones, indicating meandering rivers with channel, point bar and floodplain deposits. The Liujiagou Formation was formed in braided rivers of arid sand bars interacting with some aeolian dune deposits, distinguished by abundant sandstones where diverse trough and planar cross-bedding and aeolian structures (for example, inverse climbing-ripple, translatent-ripple lamination, grainfall and grainflow laminations) interchange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The Heshanggou Formation is a rhythmic succession of mudstones interbedded with thin medium-grained sandstones mainly deposited in a shallow lacustrine environment. Overall, the sharp meandering to braided to shallow lake sedimentary transition documents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from semi-arid to arid and then to semi-humid condition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he die-off of tetrapods and plants, decreased bioturbation levels in the uppermost Sunjiagou Formation, and the bloom of microbially-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 the Liujiagou Formation marks the mass extinction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he disappearance of microbially-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creasingly intense bioturbation from bottom to top and the reoccurrence of reptile footprints in the Heshanggou Formation reveal gradual recovery of the ecosystem after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xtinctio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eolian activity following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 North China. Moreover, while northern North China continued to be uplifted tectonically from the Late Palaeozoic to Late Mesozoic, the switch of sedimentary pattern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Shanxi is larg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arid and subsequently semi-humid climate condition, which probably directly affected the collapse and delayed recovery in palaeo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9.
在西藏措勤打加错地区新发现上三叠统江让组,其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不等厚层状石英质砾岩、深灰色薄层状—块状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砂粉砂质微晶灰岩、含石英砾质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夹钙质细砂岩,产珊瑚Distichophyllia sp.,Volzeia sp.,Montlivaltia sp.,M.cf.xainzaensis、海绵:Hartmanina sp.和双壳类Xenocardita?sp.,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与下二叠统昂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江让组在该地区的发现,完善了冈底斯西部三叠纪的地层系统,为研究印支运动对冈底斯西部的影响和古特提斯洋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渤海沿岸盆地东濮凹陷内发育的“高阻红”地层的地质时代归属和划分对比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区域地层对比、黏土矿物同位素年龄测试、古生物分析和“高阻红”地层赋存状况等的分析,确认该区“高阻红”地质年代属早三叠世,它与华北地区中—西部广泛分布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以及和尚沟组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