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泊生物标志物与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沉积中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有机物来源、沉积过程的古环境条件等。湖泊沉积主要反映区域气候变迁史,可以揭示短至十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是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的理想材料。与其他湖泊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相比,生物标志物在湖泊古生态系统恢复与古生产率评估、古大气CO2分压与古温度确定等方面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成为研究湖泊环境的有力工具。评述了湖泊沉积生物标志物在湖泊环境变化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华南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重点应该放在地球系统的重要界面-海岸带。结合国外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对我国华南海岸带历史与现代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评述,并就华南海岸带开展陆海相互作用应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红土古环境重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冯志刚  王世杰 《山地学报》2003,21(6):641-646
随着黄土-古土壤系列在中国北方第四纪古环境演变的成功恢复,对中国南方红土所记录的古环境和全球变化信息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然而,纵观最近10多年来对中国南方红土古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结论尚难以令人满意,从成因机理上未能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在风化壳形成机理的认识、风化壳剖面记载环境变化的历史、红土-沉积旋回所反映的古气候变迁、红土和黄土的古环境记录的对比等方面的研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剖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态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55年黄河改夺大清河河道后于山东利津县东北入海。至今黄河尾癌河道历经10次大的改道变迁,塑造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了7个主要的亚三洲堆积体。该文利用黄河尾癌河道改道资料,近、现代河口流路变迁图,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图以及1985-1986年的水文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在研究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钻孔数据进行沉积层序分析,将今论古,反推近、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貌,研究结果近似展示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二维平面的发育演变和其时其地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作为高分辨率古环境变化的“记录仪”,湖泊沉积物在重建晚第四纪全球环境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湖泊沉积物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反映了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生物学、沉积学等方面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古环境变化研究中,湖泊沉积物已经从定性化研究逐渐过渡到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风沙环境证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风沙环境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重大气候环境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第四纪风沙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对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进行分析,提取其中有关风沙环境变化的证据,从而对古环境进行推测与重建。本文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第四纪风沙环境研究时使用的证据(形态学证据、沉积学证据和生物学证据),分析了利用这些证据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作了分析,指出各种证据的综合使用以及提高定年的准确度仍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考察, 在旬阳县东段构元-棕溪乡河段发现的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 进行了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序列样品, 进行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分析测试, 从沉积角度揭示了这些沉积层是古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悬移质泥沙的沉积物。通过地层对比分析确定由其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全新世早期9000~8500 a B.P.和全新世晚期3200~2800 aB.P.。利用古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洪峰水位, 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45630~50220 m3/s 之间。结合现代洪水洪痕洪峰计算、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分析多种方法, 对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从而建立了更加可靠的万年尺度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 对汉江上游水资源开发、防洪减灾、水土保持和深入理解汉江上游水文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春长博士的著作《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第二次印刷)建立了环境变迁科学的理论体系,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展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它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地理学的时空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书中第一部分系统地总结论述了环境变迁学的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和反馈问题,陆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变化幅度,渐变、突变和灾变问题,环境变迁研究途径及其理论依据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于环境变迁科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考。第二部分引用世界环境变迁学领域大量的新材料,重点论述了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从时间上涉及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晚冰期、全新世和历史时期。内容涵盖了全球气候变化、古冰川与冰期、河湖水文变化、黄土与季风演化、海平面与海岸带演变、植被变化和动物群演变等重要理论问题,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三部分重点论述环境变迁的人类因素。系统分析论述了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发展演变。深入探索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地关系演变问题,内容包括人类活动对于地质地貌环境、土壤土地资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及其不良反馈等。其中涉及全球气候和碳循环变化,河湖水文水资源和海平面变化,植被退化和荒漠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城市地面沉陷等问题。这些对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环境演变的规律,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保障今后的人类食物安全、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深刻的启发性。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材料丰富且翔实可靠,文字流畅,系统性强,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书中既可见世界流行的极地冰芯、深海沉积、黄土与东亚季风、热带珊瑚层和ENSO等最新研究成果,也可见有关过去的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例如末次冰期内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晚冰期和Younger Dryas气候突变,全新世短尺度变化,小冰期气候和环境,热带非洲封闭湖盆水文突变,西北欧的Elm Decline, 北大西洋水温盐环流及其气候反馈等。同时,书中还融汇了作者在欧美和国内的研究成果。   当然,作为地学领域的发展前沿,环境变迁科学正在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迅速,新的学说层出不穷。本书再版时,可以考虑更进一步地充实有关方面的内容,例如,可以考虑增加有关东部平原河湖演变、黄河的决口和断流问题,人地关系调控理论等。  相似文献   

9.
湖泊碳酸盐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湖泊沉积碳酸盐矿物及其微量元素、同位素分布特征记录了全球或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可以从中提取大量定量化的古气候参数。因此,可以根据湖泊碳酸盐矿物的含量和碳、氧同位素变化等信息推知其形成时期的气候环境,重建古环境,揭示气候环境演变的规律。湖泊碳酸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演化重要的代用指标,在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14,他引:9  
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过程中,既有滞后也有超前的表现,很难单纯以成土作用来解释。由于黄土粒度主要反映粉尘源区环境和古风场强度的变化,而磁化率主要记录的是沉积区的成壤作用,反映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因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的不协调说明古风场和粉尘源区变化与粉尘沉积区气候变化之间不统一。这可能意味着控制夏季风强度变化和控制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安凤桐 《地理研究》1985,4(2):26-35
本文根据第四纪沉积物化学分析资料,研究各种元素在不同沉积时期分布、迁移和累积的规律,探讨冀东平原地球化学环境的形成特征以及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和田河和克里雅河流域不同类型沙物质的矿物和化学成分研究,揭示了河流沙、沙丘沙和地层沙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存在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是有关元素及化合物(或矿物)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地球化学行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独库公路三岔河道班沟等处泥石流扇形地上不同形态的泥石流堆积、冰川堆积和岩屑坡的沉积砾石组构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沉积相中,砾石ab面的组构特点互不相同,都随其不同的沉积动力和地形等沉积条件的差别而有别,所以利用砾石组构这一研究方法,不但可划分不同的沉积相,而且在第四纪地质与沉积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貌过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貌学是现代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以来在地貌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包括河流地貌、黄土高原与坡地地貌、青藏高原及南极地貌与第四纪、喀斯特与旅游地貌、地貌实验与模拟、地貌制图共六个方面,对地理资源所地貌研究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并就提高地理资源所地貌研究在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环境中的氟与地方性氟中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第四纪沉积物,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诸方面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环境中氟的含量与地方性氟中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杨超群 《热带地理》2001,21(1):86-93
一些地质学家在粤东揭西和丰顺所发现的U形谷、冰碛物和石海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证据不足,该区成群出现的“冰臼”,实际上是河床基岩为河流侵蚀所形成的壶穴。控制壶穴形成的构造、岩性、地貌和河流作用等条件,文中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粤西北封开一怀集地区已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因此广东的第四纪冰川问题,今后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第四纪构造活动、沉积作用以及现今地势高低和地貌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对江汉-洞庭盆地东部中段及其东缘(1:25万岳阳市幅)进行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与编图。研究区共厘定出9种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各地貌类型的地表高程、第四纪地壳升降特征、风化剥蚀和沉积作用等各具特征。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其地貌图的编制,既反映出地表地理环境暨地貌特征,又提供直观表达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和深化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鸽  张威  贺明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4):104-110,F0004
哈巴雪山(5 396 m)位于横断山脉中北段,与玉龙雪山(5 596 m)以金沙江相隔,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在哈巴雪山3 100 m以上保存第四纪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主要沿哈巴雪山西北脊两侧分布。应用相对地貌法,对比邻近山地尤其是玉龙雪山,将哈巴雪山冰期系列初步划分为: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和末次冰盛期(LGM)。以哈巴雪山哈巴河谷的冰碛物为研究对象,其末端海拔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约为3 100 m、3 500 m、3 900 m。应用TSAM法、MEIM法、CF法计算得出哈巴雪山古雪线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为3 675 m、4 000 m、4 200 m。  相似文献   

19.
高善明 《地理研究》1985,4(1):54-62
本文根据河谷阶地对比,沉积相特征,孢粉组合,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组合和14C、古地磁年龄数据,探讨滦河(东部)冲积扇的形成时代、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为研究唐山山前平原地下水储存条件提供一些论据。  相似文献   

20.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分形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秉根 《地理科学》1999,19(1):92-94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维值介于2.708 ̄2.753之间,非常接近古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典型分维值2.75。结合沉积特征,表明该类沉积物属第四纪间冰缘环境下的稀性泥石流沉积,其形成过程与季风型冰缘环境有关,是两种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