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细菌活动对泥炭、煤和泥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细菌活动的作用、特征及条件等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及在煤成油研究中细菌作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煤成油评价中,只有包括细菌活动产生的微生物量在内的生油显微组分评价,才是比较接近实际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社荣  方家虎 《地质论评》1997,43(2):155-161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的厚度及总量和煤及泥岩最高沥青和总烃转化率的对比; 其族组成和煤成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侏罗系煤成油盆地中泥岩比煤层对煤成油田形成有大的贡献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成油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煤和含煤岩系内石油的发现是在50 ̄60年代,而提出应在我国进行煤和含煤岩成油问题的研究是80年代初,自提出煤成油问题以来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不仅在有机岩石学,煤成油地球化学,热模拟实验和煤成油综合研究等煤和含煤岩系成油理论上取得了进展,而且在油勘探的实践上,在吐鲁番和彩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煤的液化潜力与煤岩成分和煤化作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更进一步研究煤岩成分中不同显微组分对液化的影响,探讨显微组分的结构,将对优质液化煤的讦价起重大作用。煤中不同的显微组分具有不同的光性特征,镜质体反射率是划分煤阶的主要参数,但是煤的全显微组分反射率的研究把煤岩成分与煤阶结合起来,对液化煤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介绍了国外这方面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1.镜质组和壳质组具有非常类似的转化率,但是抽提产物中族组分却存在显著的差异,镜质组主要出现前沥青烯和沥青烯,而壳质组主要出现油和气。2.低反射率惰性组显微组分虽然转化率较低,但是主要产出油和气。3.相对未凝胶化的显微组分具有较高的油产率,而较高凝胶化程度的显微组分油产率却较低。4.煤的全显微组分反射率分布可以预测煤的液化潜力。  相似文献   

5.
腐植煤生油显微组分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和评述了微观层次的煤生油显微组分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进展。总的来说,煤成油还是成气,与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类型有很大关系。壳质组是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之一。多年来的研究对其显微组分组的生油潜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对单一煤显微组分的生油潜量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趋于一致,其大致次序是:树脂体(尤其是琥珀树脂体)—花粉—角质体—木栓质体—沥青质体—孢子体—基质镜质体。生油区间大致为R003%~13%。其间有两个生油高峰,一个在R007%以下,另一个在R007%~11%之间。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煤生油显微组分是有很大差别的。从煤岩学角度,煤显微组分的荧光特性研究是一种研究微观煤生油显微组分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际煤岩学会(ICCP)对显微组分的新分类系统,通过绘制显微组分三元图和煤相图,对重庆中梁山矿区主要煤层显微组分和煤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区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且构造煤较发育;显微组分中以镜质组为主,其中以基质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最为常见。煤相研究表明,本区主要煤层形成于下三角洲平原或下三角洲平原到陆相沉积的过渡环境,属于近陆相的低位沼泽环境,成煤环境受海水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刘惠永  翁成敏 《现代地质》1998,12(3):406-412
从显微煤岩学角度探讨了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煤系煤的生烃状况。研究表明,树皮体和基质镜质体是研究区煤岩显微组成中主要的两种富氢组分,“富质镜体-较富树皮体”是主采煤层典型的煤岩组合特征,在成烃演化过程中,富氢镜质体和树皮体对生烃作出了主要贡献。渗出沥青体充填于镜质体微裂隙或细小孔洞以及丝质体胞腔中,这些微裂隙和胞腔和煤成油的保存,富集和运移起到关键作用。显微组分间的这种配置关系为煤成油藏的形居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国内油气自主保障能力,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大量煤田地质勘探和煤质分析资料为基础,对宁东煤田甜水河勘查区富油煤的煤岩煤质进行系统研究,结合煤层显微组分、硫分、煤灰成分对研究区富油煤成煤环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甜水河勘查区各煤层焦油产率8.63%~9.87%,整体富油性较好,以富油煤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为中水分、低灰-中灰、中高挥发分、低硫-中低硫、中等煤化程度烟煤。研究区各煤层形成于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成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覆水较深,泥炭沼泽还原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煤和分散有机质(煤系泥岩或页岩)对煤成油田的贡献大小一直没有获得统一认识,这导致煤是否具有生排油能力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选择了两个典型侏罗系煤和一个煤系泥岩样品,分别进行了限定体系热解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热解特征较差的泥岩(H/C 0.77,IH 146mg/g)却比中等富氢煤(H/C 0.82,IH 260mg/g)的生油量高出2.7倍,是一般煤(H/C 0.75,IH 199mg/g)生油潜力的6倍。这暗示着在煤成油评价中,不能简单把煤和煤系分散有机质对等进行评价,不然会低估煤系相对分散有机质的贡献而过高估计了煤的作用。热解模拟结果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对比结果表明,该凹陷煤成油更可能来自于煤系泥岩而不是煤本身。此外,通过分析发现煤中液态烃稳定性较差,一般在低熟阶段就开始裂解生气,因此,被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纳的,IH(或S1)随成熟度变化的趋势不能作为判断煤排油门限的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含煤地层中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成煤物质在成煤过程中、特别是在沥青化过程中形成的“煤成油”已经成为能源勘探中的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成因,属高含蜡质油,含油岩系与煤系共生或有密切关系。“煤成烃”理论,尤其是“煤成油”理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煤成油”理论所涉及的问题综其根本不外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煤及煤的各组成部分的成油能力和鉴定特征;二是形成物的运移,特别指的是初次运移;三是烃源对比和源源对比。而实用意义则在于对煤成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对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煤显微组分分离富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单组分成烃热模拟实验已成为煤成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煤显微组分分离是上述研究的重要前提。实验结果证明:单纯应用某一种方法效果往往不佳,而采用人工碎样→筛选法→浮选法(沉淀法)→高速离心法这一综合的显微组分分离方法,则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12.
煤及有机岩研究的新进展:第44届国际煤及有机岩会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4届国际煤及有机岩会议及会后访问所讨论和研究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介绍了煤的分类、新的煤显微组分、煤岩学与有机岩石学、镜质组反射率抑制、成熟度、盆地分析与评价、以及工艺转化中的活性惰性组组分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湘中涟源煤盆煤深成变质作用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中涟源煤盆由于受周缘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影响,测水组、龙潭组煤的岩浆热变质作用强列,表现得既典型又充分,将其以前的煤深成变质作用基本掩盖,形成了区域性煤变质的格局,并延续至今。本文透过现象,根据煤深成变质作用的蛛丝马迹,阐述了其在煤盆不同部位的表现:随着离印支-燕山期岩体由近到远,测水组、龙潭组煤的深成变质作用特征保存的范围从小到大,其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为研究涟源煤盆煤的变质作用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及其与煤成油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研究了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并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侏罗纪植物进行了对比,认为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中银杏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所形成的煤具有较高的煤成油生成潜力。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煤的显微组分结焦性热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西栋  潘银苗 《地球科学》1997,22(2):181-184
为探讨煤的显微组分的结焦性,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镜质组、壳质组和惰性组分别进行了显微镜热台加热试验.在加热过程中,活性组分经历了3个明显不同的变化阶段,即变形阶段、胶质体形成阶段以及固化阶段.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镜质组的初变温度和胶质体形成时的温度逐渐增大,而固结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壳质组在低变质阶段因受热而挥发掉,但随煤级增高其变形程度减弱;半镜质组在受热过程中也有变形和少量胶质体形成,而惰性组只发生微弱变化.在低变质阶段,活性显微组分形成的焦炭显微结构以各向同性为主;随变质程度的增高,焦炭显微结构中各向异性成分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镜质组类型基础上,把富氢镜质组(荧光镜质体)作为有折扣的富氢显微组分(类脂组)对待,提出了利用荧光显微组分丰度-FMT参数作为评价不同还原类型煤生烃,排烃的定量指标。煤岩学标志,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和热模拟实验产烃率数据为FMT值定量评价煤生烃排烃潜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7.
1 概述 煤的反应性是煤的重要工艺性质之一,它与煤的气化和燃烧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评价气化、动力以及冶金用煤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研究煤的反应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往,研究煤的反应性主要侧重于煤的有机组成部分,诸如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组成结构;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煤及焦炭的表面微孔结构,以及煤经焦化后其光学各向异性组织的发达程度等等。而对煤中矿物质对煤的反应性的影响,则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特别是在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的报导。但是,国外不少学者对煤中矿物质,特别是某些金属化合物对煤反应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研  相似文献   

18.
煤成油油源对比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卿林  卢双舫 《地球化学》1996,25(4):324-330
通过吐哈盆地煤的低温排烃模拟实验及源岩与原油之间组分分析,发现煤与泥岩的排烃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煤成油在排驱过程中,由于地质色层作用使组分分布特征产生了明显变化而难以与母源对比。煤成油的油源对比不适宜引用以往"油一源必然相似"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煤岩学方法、热解分析和热模拟实验等,对南华北太原组和山西组腐殖煤进行了显微组分与生烃研究。腐殖煤的生烃量与显微组分组成关系密切,煤中富氢组分愈多,其生烃量愈大。富氢镜质体荧光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南华北太原组和山西组腐殖煤的主要生烃组分应是富氢镜质体和壳质组。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从显微煤岩学角度探讨了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煤系煤的生烃状况。研究表 明‚树皮体和基质镜质体是研究区煤岩显微组成中主要的两种富氢组分‚“富镜质体 较富树 皮体” 是主采煤层典型的煤岩组合特征‚在成烃演化过程中‚富氢镜质体和树皮体对生烃作 出了主要贡献。渗出沥青体充填于镜质体微裂隙或细小孔洞以及丝质体胞腔中。这些微裂隙 和胞腔对煤成油的保存、富集和运移起到关键作用。显微组分间的这种配置关系为煤成油藏 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六盘水地区具有形成煤成油藏的母质条件‚同时在煤层中具 有较好的保存富集以及运移条件‚如果存在有利的地质背景与之相配合‚研究区煤成油藏的 勘探开发工作将具有十分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