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三氮"在黄土非饱和带迁移转化原位试验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黄土氮肥淋滤原位试验,对"三氮"(NH4 、NO2-、NO3-)在黄土包气带迁移转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硝态氮(NO2-和NO3-)在黄土中迁移性较强,可到达地下水面.由于NO2-的毒性,它在土壤和地下水的累积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性.因此在研究和模拟"三氮"转化过程中,不能把NO2-仅仅看作是"三氮"转化过程的一个中间过程而忽略它在地下环境中的累积效应.模型识别验证结果表明,"三氮"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较好,可以对"三氮"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和积累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王大宁  王旭日  季强 《地球学报》2016,37(4):449-459
本文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孢粉植物群的地层分布,划分了9个孢粉植物群组合带(自下而上):"桫椤孢-苏铁粉-克拉梭粉"组合带、"克拉梭粉"组合带、"无突肋纹孢-滦平孢-纵肋单沟粉"组合带、"云杉粉-层环孢-无突肋纹孢-膜环弱缝孢"组合带、"云杉粉-无突肋纹孢-凹边瘤面孢"组合带、"辽西孢-刺毛孢-克拉梭粉"组合带、"刺毛孢-有突肋纹孢-无突肋纹孢-三孔孢"组合带、"三角孢-无突肋纹孢-有突肋纹孢"组合带和"无突肋纹孢-克拉梭粉-希指蕨孢-麻黄粉"组合带;重建了该区当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认为中侏罗世时期该区处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低山丘陵环境,晚侏罗世时期处于干旱气候下的荒原环境,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温凉湿润气候下的低山环境,早白垩世中期处于温凉湿润气候下的高山环境,早白垩世晚期处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低地沼泽环境,早白垩世最晚期处于干热气候下的低地环境。此外,本文还根据该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生物群演化和更替的特征,提出了"避难所"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3.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含水层-井孔水流问题是水文地质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水文地质模型中对井孔的刻画基本上都是引用"热传导"中的"线汇"理论,需要人工预先给定线汇的流量或水头分配,其普适性至今没有得到证明。针对地下水混合井流模拟提出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的概念、方法,不仅解决了混合抽水试验求取分层水文地质参数、预测分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已被用于模拟水平井、自流井、观测孔等,并发展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空隙介质地下水流模型。"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方法不仅得到现场试验的应用性验证,也通过物理模拟得到了检验。  相似文献   

4.
华南加里东运动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南加里东运动包含了郁南运动、北流运动(崇余运动)和广西运动,具多幕陆内造山特点。其影响范围包括扬子板块东缘"江南隆起"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华南加里东构造带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南部桂西右江盆地-粤南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下伏的寒武系之上,中部桂东-粤中-闽西-赣南-湘南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靠近"江南隆起"的湘中-浙西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但钦防盆地志留系与泥盆系整合接触。寒武系-志留系为同造山盆地的复理石沉积。从寒武纪-志留纪同造山盆地由南向北迁移,盆地展布、物源供给等显示"南山北盆"的盆山格局和造山带"由南向北"挤压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种可能的新碳酸岩类型:壳源成因碳酸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对大冶铁矿床接触带"大理岩"及其中分布的"条带状辉石-石榴石大理岩"进行专门研究的阶段性结果.在野外观察到"大理岩"呈岩墙、岩枝和细脉侵入石英闪长岩.根据石准立等的趋势面分析资料,在深部,本矿区"大理岩"与石英闪长岩的接触带总是以突入石英闪长岩内为特征.在"大理岩"与灰岩接触带附近观察到大理岩粒度由于温度冷却快而变细和在"大理岩"中有灰岩残留体."大理岩"本身的方解石粒度中部粗两侧细.本矿区的"大理岩"矿物结晶颗粒比长江中下游许多接触热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粗."大理岩"内部浅色大理岩为白色,常具有定向的细条纹构造(可能为流动构造或构造事件引起的线性构造),局部产状变化急剧.在尖山矿段产在"大理岩"中的"条带状辉石-石榴石大理岩",主要含辉石和石榴石条带,其条带走向与"大理岩"岩体延伸方向斜交,且与区内一组断裂构造有关.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制备的约65块包裹体切片中均观察到熔融包裹体或流体-熔融包裹体及流体包裹体.包裹体加热实验结果显示,"大理岩"中方解石及"条带状辉石-石榴石大理岩"中的石榴子石和方解石中熔融包裹体接近均一的温度为880~1 055℃,流体-熔融包裹体均一温度为645~740℃."大理岩"及"条带状辉石-石榴石大理岩"的C和O同位素组成与长江中下游的灰岩大致一致,在δ13C-δ18O相关图中的投影点落在沉积碳酸盐范围.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在"条带状辉石-石榴石大理岩"的方解石中的一个熔融包裹体为含Si、Ca、Mg、Al和K的混合物(即玻璃)."大理岩"中的圆形固体包裹体成分经电子探针检查为方解石.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白云质大理岩"的白云石中圆形固体包裹体成分与白云石类似,但与寄主矿物略有区别.在上述初步研究基础上认为,本文所报道的"大理岩"和"条带状辉石-石榴石大理岩"不是由于接触变质引起方解石重结晶的产物,而可能是一种新的碳酸岩类型--壳源成因碳酸岩.  相似文献   

6.
变质岩系中的层状铜矿,除了直接产于变质火山岩中的火山岩型铜矿外,大量分布的是产于变质砂岩、碳酸盐岩、板岩、片岩和片麻岩中的铜矿,本文称为变质岩型铜矿.以往,这类矿床被看作岩浆热液型铜矿.七十年代以来,不同的成矿认识相继提出,如"沉积"、"变质"和"火山",以及这些地质因素相结合的复合作用,如"沉积-热液"、"沉积-变质"、"变质-热液"、"火山-沉积"、"火山-沉积-变质"等等.在近几年的地质文献中,对于同一个或同一类矿床,不同的作者在认识上差别很大.这表明变质岩型铜矿有可能是多成因的,必须对多种因素作全面分析,从成矿现象上探寻成矿机理,找出各种地质因素在  相似文献   

7.
探矿与开采相结合,是按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在矿区开发过程中正确处理探矿与开采衔接关系的有效方法.通过"探矿-开拓"、"探矿-采准"和"探矿-回采"的密切结合,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平行交叉作业,可以克服传统做法中由于割断探采之间内在联系而造成的危害,多快好省地完成矿山建设和生产任务.某铜矿早期开拓的两个中段,虽然有C_1级和B级储量为设计依据,但由于没有实行  相似文献   

8.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东部海域以侏罗系为唯一源岩的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近海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近海主要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残留侏罗系暗色泥岩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多属"中等"级别,局部发育"中等-好"、"中等-差"级别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大多存在早(J3-K1)、晚(E2末-N1)2期生、排烃高峰,生烃总量达1.4×1011 t,资源前景乐观,预测可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式"和侏罗系-白垩系(或新生界)"下生上储式"2类源储组合。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是多次构造与沉积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通过分析不同走向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中-新生代控盆断层经历了印支构造运动晚期北西(西)向逆冲断层、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北西(西)向断层构造反转、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北西(西)向断层的消亡及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3次重要的发育及转型阶段.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划分出"中凹新凹"、"中凹新凸"、"中凸新凹"、"中凸新凸"4种类型的叠合单元,探讨了叠合盆地中断层叠合、界面叠合以及构造叠合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建立了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中凸新凹"型叠合单元与"中凹新凸"型叠合单元是中生界最为有利的成藏场所.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碎屑组分对物源分析及印支运动的指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晚三叠世存在5大物源,它们分布于龙门山北段-中段、大巴山、龙门山南段、盆地东南和盆地南部.碎屑物源总体以"再旋回造山带"和"大陆板块"类型为主,其中,龙门山北段-中段和龙门山南段以"再旋回造山带"类型为主,而盆地东南部和南部以"大陆板块"类型为主."再旋回造山带"类型可细分为"混合造山带"及"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两种类型,龙门山北段和龙门山南段均以"混合造山带"及"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类型为特征.盆地物源分布存在阶段性特征:早期,龙门山北段-中段、大巴山物源规模较大,盆地东南和南部规模较小;晚期,盆地东南和南部规模增大,各方向呈均衡分布格局,这与周缘板块构造活动的阶段性有关.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挤压,构造活动强度总体具有弱-强-弱的演变趋势.须二期,龙门山北段逆冲-推覆开始形成,并暴露水面遭受剥蚀,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四期为盆地最活跃期,龙门山北段进一步挤压抬升剥蚀,盆内沉积中心也由西北向东南迁移;须四期后,龙门山北段剥蚀区继续向东南推进,但构造活动强度渐趋和缓.  相似文献   

11.
川西花岗- 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科学问题和科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潘-甘孜造山带是一条锂-铍-钽稀有元素超常富集的地带。针对锂矿资源上游勘探开发的瓶颈,实施川西锂矿3000m科学钻探,穿过变质岩、伟晶岩和花岗岩,建立多学科地壳锂柱。围绕"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构造成因"、"与锂矿有关的花岗岩属性和成因类型"、"花岗岩与伟晶岩的关系及分异作用"、"稀有金属的"源-运-储-剥"过程"、"变形-变质-岩浆-成矿的造山过程:从热量耗损到锂的富集",以及"含稀有元素极端条件下微生物的特异性、多样性及与深度关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实现为锂矿的找矿突破提供构造背景、制约要素、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为找矿远景预测靶区提供科学标志,并力图建立创新性锂矿成因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珠宝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商业名称为"红碧石"的玉石,因其外观,特别是红色的体色与南红相近,常被作为南红的仿制品进行出售。本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红碧石"样品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碧石"整体呈现弱-中等玻璃光泽,折射率范围为1.53~1.54,摩氏硬度为6~7,与石英质玉石基本一致。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的测试结果表明:"红碧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次要矿物为赤铁矿和钙铁榴石。近红外光谱中5166~5200 cm~(-1)和4322 cm~(-1)附近的吸收指示了其中分子水及-OH的存在。对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进行一阶求导分析,"红碧石"样品均显示576 nm处赤铁矿的主峰,表明"红碧石"为赤铁矿致色。  相似文献   

13.
"西北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与"秦岭地质矿产综合研究"项目共同协作研究,对勉县-略阳县-阳平关地区中—新元古代主要地质建造有关成矿系列初步提出如下新认识:1勉-略-阳地区中—新元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有关Fe-Cu-Pb-Zn-Co-Au-Ag-硫铁矿成矿系列族a、中—新元古代海相基性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同生Fe-Cu-Zn-Co-Au-Ag成矿系列(矿床实例:甘肃省筏子坝铜矿、白皂铜矿、阳坝铜矿、杜坝铜矿,陕西省大茅坪铜矿)。b、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同生Pb-Zn-Cu-Au-Ag-硫铁矿-重晶石成矿系列(矿床实例:陕西省东沟坝铅锌多金属矿,红土石含铜硫铁矿,二里坝含铜硫铁矿)。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中矿床,记录了地球的物质组成、流体性质与成分、热演化历史、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构造环境乃至地球深部驱动力的各种信息。富含稀土金属元素的锂(铍铌钽铯铷)资源已从普通的矿产资源变成未来的新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中国"硬岩型"伟晶岩脉型锂矿的重大找矿突破使其成为未来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心"!此脉型锂矿尽管在伟晶岩的成分分带、新矿物的发现、地球化学的演化与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熔体—流体的来源与结晶分异、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对于伟晶岩及其相关成矿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中国大陆大型"硬岩型"锂矿带的成矿构造背景的视角出发,探讨锂矿资源在碰撞型和增生型造山带中的构造成因及其找矿前景。研究表明:中国大陆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横贯2800km的松潘-甘孜-甜水海地体中,为古特提斯大洋闭合、地体汇聚碰撞形成的巨型印支碰撞造山带;以马尔康、甲基卡和大红柳滩伟晶岩型的锂矿床为代表的锂矿带的形成,与具有时空上相关联的印支造山期花岗岩浆作用、局部熔融的花岗伟晶脉侵位以及三叠纪复理石地层的高温巴罗式变质作用的"片麻岩穹窿"构造有关。中亚造山系的阿尔泰增生造山带为古亚洲洋形成过程中大陆边缘增生的结果,具有在古生代造山过程中"岩浆-深熔-变质-成矿"四位一体的"片麻岩穹窿"构造背景,以及与古生代花岗岩成因无关的三叠纪含稀土伟晶岩脉的发育。作者认为松潘-甘孜-甜水海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具有战略意义、最有远景的巨型硬岩型锂矿带,查明三叠纪"片麻岩穹隆"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四位一体的"岩浆-熔融-变质-变形"在造山过程中的时空关系和自组织行为,以及对成矿的制约;查明含矿伟晶岩脉与花岗岩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关系以及锂元素迁移、富集熔浆的就位过程;追寻锂、铍、铌、钽等稀土元素的物源,实施重点锂矿集区的科学钻探工程,建立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岩性-成矿"科学剖面,开展大型锂矿带构造背景与大陆动力学的多学科地学基础研究,是找矿突破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叶永钦  陈友良  赵聪 《矿物学报》2015,35(2):239-244
510-1铀矿床是若尔盖地区极具代表性意义的典型铀矿床之一。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光、薄片矿物成分鉴定总结,将510-1碳硅泥岩型铀矿床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酸帽"带、"酸碱共生"带和"碱性基底"。"酸帽"带(1中段及以上矿段),主要发育石英脉;"酸碱共生"带(2-4中段),石英脉与方解石脉均较发育,尚发育原生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碱性基底"(5-7中段及以下),大量发育方解石脉,很少见石英脉,且原生硫化物发育。矿床第5中段为"酸碱分离"的过渡地带(距地表矿化露头约320m),也是下部矿带与中部矿带的分界部位。上述矿床的分带特征,对若尔盖铀矿田其它矿床的勘查工作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和深入理解渤海海域大油田的形成特征,以QHD32-6大油田为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了研究区生烃史、断裂活动史、馆陶组砂体特征,最后系统全面论述了"网毯式油气成藏"、"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QHD32-6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渤中深洼沙三段烃源岩和沙三与沙一二段混源岩,西次洼的沙三和沙一二段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源岩的成藏过程不同。2馆陶组砂体不仅是油气的侧向运移通道,也是油气临时存储的场所。"网毯式油气成藏"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促使QHD32-6大油田的形成。3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大油田形成的最终位置。QHD32-6构造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生成油气的主要聚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晚三叠世存在5大物源,它们分布于龙门山北段-中段、大巴山、龙门山南段、盆地东南和盆地南部。碎屑物源总体以"再旋回造山带"和"大陆板块"类型为主,其中,龙门山北段-中段和龙门山南段以"再旋回造山带"类型为主,而盆地东南部和南部以"大陆板块"类型为主。"再旋回造山带"类型可细分为"混合造山带"及"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两种类型,龙门山北段和龙门山南段均以"混合造山带"及"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类型为特征。盆地物源分布存在阶段性特征:早期,龙门山北段-中段、大巴山物源规模较大,盆地东南和南部规模较小;晚期,盆地东南和南部规模增大,各方向呈均衡分布格局,这与周缘板块构造活动的阶段性有关。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挤压,构造活动强度总体具有弱-强-弱的演变趋势。须二期,龙门山北段逆冲-推覆开始形成,并暴露水面遭受剥蚀,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四期为盆地最活跃期,龙门山北段进一步挤压抬升剥蚀,盆内沉积中心也由西北向东南迁移;须四期后,龙门山北段剥蚀区继续向东南推进,但构造活动强度渐趋和缓。  相似文献   

18.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门克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型",矿井达产时,设计布置3-1煤1个工作面和2-2中煤1个工作面,2层煤之间平均距离为34 m,2煤层回采过程中主要的充水含水层均为直罗组底部七里镇砂岩含水层。该含水层水压力大,达到4 MPa,疏放水钻孔单孔涌水量最大达到180 m3/h,富水性相对较强,且距离2-2中煤距离多小于5 m,导致2-2中煤巷道掘进过程中出现顶板淋水严重,锚索锚固困难等现象,无法保障2-2中煤的安全生产。笔者提出先开采下层3-1煤,待七里镇砂岩含水层水量、水压被疏降至可以保障2-2中煤顺利掘进和生产时,再开采上层2-2中煤的"反层序"采煤方法。生产实践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克鲁-冲木达矿集区位于西藏南部扎囊-桑日之间,累计估算铜金属资源量达200多万t.文章从"景"、"场"、"相"、"床"金属成矿省等级体制出发,阐述了该矿集区在印-亚陆陆碰撞"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高原隆升过程中的成矿地质背景,指出区内存在着与碰撞挤压流体迁移汇聚有关的层控铜矿床、碰撞后伸展环境中夕卡岩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3种矿床类型.利用"成矿构造聚敛场"观点分析成矿资源潜力,并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