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卓伦  彭明生  徐庆鸿 《矿产与地质》2003,17(5):630-631,635
通过对缅甸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发现不同颜色硬玉的紫外荧光谱中的617nm处的谱峰,可能是Cr引起的;对不同颜色硬玉进行的差热分析表明,其熔融温度略有不同,说明其生长环境有一定差异,而硬玉也可能是较好的耐热材料,具一定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2.
The skarns and skarn deposi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karn deposits include many kinds of ores and higher ore grade. Some of them are broad in scale. Scientists of ore deposi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paid and are paying grea…  相似文献   
3.
Fe-C(H)系高温高压金刚石多晶在合成片上呈成堆聚集状、不均匀分布.多晶中的金刚石晶粒多为八面体晶形、随机定向、大小无规律,表面发育"锯齿状"生长台阶,普遍发育塑性形变等缺陷.多晶中的金刚石晶粒间接触界线清晰、呈突变状.无论是利用品体成核、还是晶体长大理论都只能解释多晶中存在的部分现象.利用碳原子配位四面体生长基元模型分析多晶的形成机制值得探索.深入分析Fe-C(H)系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多晶的形成机制不但有利于改善金刚石合成的工艺、提高合成金刚石多晶的品级.而且有利于为人们探讨天然金刚石多晶的形成机制及其深部意义提供科学线索.  相似文献   
4.
对华南诸多花岗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调查表明, 非均一包体是包体中最普遍的类型,常具有暗色基性边.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包体边缘的岩性为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中心则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从包体中心到边缘,具有Si、Ca含量和Na/K比值降低,K、Al、Ti、P和Fe+Mg含量升高的变化趋势,揭示包体应...  相似文献   
5.
复合矿又名硅硼镁铝矿(grandidierite),属硼铝硅酸盐矿物。产于细晶岩和伟晶岩中,少数产于变质沉积角页岩中的辉长岩体的捕体中[1,2],常与黑云母、磁铁矿、红柱石、尖晶石等共生。国内少见,研究亦少。1 矿物学特征本文研究的复合矿样品长3.0mm、宽2.5mm、厚0.03mm,淡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7,测得比重2-97,平均折射率1-606(1-590~1-623)。在长短波紫外荧光灯下无荧光反应。镜下观察样品中97%为复合矿,晶体呈板柱状,高正突起,交互生长,具明显多色性(Ng<N…  相似文献   
6.
蓝线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线石的矿物学特征彭卓伦(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通常所见的蓝线石呈蓝色、浅红色、粉红色、黑棕色或蓝黑色。属岛状硅酸盐矿物,空间群D162hPcmn,a0=1177nm,b0=2021nm,c0=471nm,z=4。分子式为A1...  相似文献   
7.
花岗岩型铀矿通常形成于地台活化或地洼阶段的晚期,标志陆壳经历了多次的熔融(重熔)。对下庄矿田的热液蚀变类型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的研究表明:含铀流体是从经历多次熔融产生的晚期岩浆系统中排出的贫硫富氧(氟、氯、二氧化碳)的热液流体;含铀热液在向上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伴生矿物析出顺序总体为氧化物–氟化物–碳酸盐–水化物,而沥青铀矿的沉淀析出主要发生在第一阶段(氧化物)后期和第二阶段(氟化物),到第三阶段(碳酸盐)基本完成;相应的铀矿化自下而上有高温无矿带–大脉带–线脉带–网脉带–低温无矿带的分带特征。据此并结合下庄矿田XXX矿床的资料,提出该矿目前探明的以晶质铀矿为主的线脉矿体下方,极有可能存在沥青铀矿大脉带的定位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找矿勘探,已使得目前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东部地区发现地表或近地表矿床的可能性几乎趋向于零.可以说,未来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部隐伏矿床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钦-杭结合带南段广泛发育加里东期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研究这些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形成的P-T条件,不但有助于了解加里东造山阶段本区地壳内部的温度特征,对于花岗岩浆形成以及大陆流变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的福湖岭剖面位于钦-杭结合带南端,为一海边岩壁,其上出露分带清晰的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自上而下依次为斑点状混合岩、条纹状混合岩、窄条带状混合岩、宽条带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作者在野外对剖面上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了影像采样,在计算机上对采集影像样品进行处理,在统一阀值下转换成代表浅色体(熔体)和暗色体(未熔岩石或熔渣)的黑白影像,并统计浅色体的含量百分比(熔体比)。将由此得到的各类岩石熔融比数据投到用Winkler and von Platen(1961)的硬砂岩熔融实验数据构成的温度-熔体比曲线图上,获知该剖面混合岩的形成温度在630~705℃之间,原岩的熔断温度("脏"花岗岩浆生成温度)为705℃,岩石熔融时(439~445Ma)剖面的埋深大体处于当时地表以下7km左右。本文结合福湖岭剖面地质研究和岩石熔融实验数据建立的"熔融温度计",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形成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不仅适用于福湖岭,也可用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浆形成定位机制的思考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国能  王勇  陈震  彭卓伦 《岩石学报》2017,33(5):1489-1497
花岗岩(广义)是陆壳的标志,也是地球岩石圈区别于其它行星岩石圈的标志。文章介绍了行星探测和大洋调查等方面的成果对花岗岩形成的地质约束:行星从岩浆表壳向岩石表壳转换过程以及现代地幔过程,均没有产生有规模意义的花岗岩;花岗岩及其所标志的陆壳,应是星球出现水圈和沉积岩之后的产物;花岗岩在地球岩石圈二维空间上的平均生长速率,大约为485×10~3km~2/Myr;岩浆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深熔)。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深熔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部分熔融岩石的流变行为与其内熔体比的关系,并比较了岩浆侵入模型与岩浆对流模型在解释花岗岩形成定位机制方面的异同。侵入模型的困难之一来自岩体与源区分离。由于源区位于岩体下方且远离岩体,因而是不可观察的,除非岩体及其与源区之间的岩石因风化或构造被剥蚀殆尽。文章最后介绍了"深熔-对流"模型的研究进展。该模型认为"源区"与"定位区间"是统一的,当"源区"岩石的熔体比例超过流变学的临界熔体比,岩石转变为"脏"岩浆;"脏"岩浆层内的重力分异诱发热对流,后者引起"顶蚀作用",导致重熔界面(MI)或固-液转换界面(SLT)不断向上移动和岩浆层的逐渐增厚。基本认识是:熔区内的热对流是深熔作用能够形成大规模花岗岩浆的必要条件;没有对流,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只能产生混合岩,不能产生岩基规模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