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黄秉维教授代表地理研究所及兰州沙漠研究所邀请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沙漠代表团访问我国,该团一行8人于1979年7月27日抵达北京,7月28日到31日在北京地区活动,8月1日至7日赴宁夏及甘肃访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5日到8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白盾带领地勘局、地调院领导及自治区地质勘查项目办公室的专家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12人,行程3000余公里,深入到大草原深处的  相似文献   

3.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史军  崔林丽  贺千山  孙林 《地理学报》2010,65(5):533-542
基于华东449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雾、霾、气温和露点温度数据、1980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7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华东雾、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2007年期间,华东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都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则呈现出逐渐增多的年际变化特征。在1961-1980年和1981-2007年期间,华东多数地区的雾日数分别呈现出增多和减少的变化趋势,霾日数则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增多趋势。华东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气象条件的变化、区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温升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空气湿度和风速降低、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等是华东雾和霾出现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塔里木河下游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测量,并就水热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梨园、弃耕地、棉田、人工林、草地和天然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大气温度和土地利用方式是造成土壤日呼吸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改变地表温度、土壤水分、电导率、pH、盐分含量及机械组成等影响土壤日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影像、中国湖泊数据集及气象数据,综合分析了2000—2019年赛里木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赛里木湖湖冰开始冻结和开始消融日期平均出现在11月2日和4月26日,湖冰完全封冻和完全消融日期平均出现在1月18日和5月17日,湖冰完全封冻期和湖冰冰期平均为99 d和196 d.(2)近20...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0—2017年天山山区3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离出3种主要降水形态后,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滑动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及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和降雨日数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降雪日数“北多南少”明显;降水日数呈现“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增长趋势,西段增长幅度明显,降雨日数普遍增多,大部分地区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也有减少趋势。(2)近38 a来,天山山区降水日数表现为缓慢增长趋势,降雨日数显著增加,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变化并不明显。(3)天山山区降水日数突变年在1986年前后。(4)降水日数、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及雨夹雪日数均存在明显的10 a左右的振荡周期,此外,降水日数、降雨日数和雨夹雪日数18~22 a周期波动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3  
房巧敏  龚道溢  毛睿 《地理科学》2007,27(5):711-717
中国总体冬半年降水总量、日降水强度以及强降水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西北地区的变化相对显著,其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跃变。华北和中部地区降水总量趋于减少。南方3区多为增加趋势,其中东南和华南与冬季风及欧亚遥相关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西南地区日降水参数则与温度和北极涛动指数显著相关。东北地区降水指标没有明显的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8.
藏北高原D110点土壤温度的极值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藏北高原D110点一年中不同深度的日最高值、日最低值及日温差的分析,表明从0cm ̄40cm,土壤温度的日最高值的变化剧烈,而日最低值的变化则相对平稳,冬半年土壤温度的日最低值、日最高值比较接近,日温差较小,而且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比较平稳;但夏半年(5 ̄9月)波动较冬半年的大,且最高温的波动要比最低温的波动大得多;随深度的增加日温差减小,在80cm深处已基本上看不到日温差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第44届联合国大会规定每年10月的第2个星期二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今年国际减灾日为10月9日,主题是“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并亲自布置于10月9日——11月6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减灾宣传月活动。继此系列活动之后,根据赵廷光副省长的指示精神,由省科协、省灾害防御协会牵头,于12月3日至5日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1992年度自然灾害预测及对策研讨会》。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及代表近100人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1951年以来中国无霜期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宁晓菊  张丽君  杨群涛  秦耀辰 《地理学报》2015,70(11):1811-1822
准确界定无霜期及初、终霜日的时空变化是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效提升农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根据1951年以来国内824个气象站点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在全国的分布特征,采用累积距平和线性倾向估计模拟三者的变化趋势,并对无霜期进行突变检验。结果显示:① 中国无霜期随纬度增加或海拔升高而减少,无霜期的年际波动幅度随纬度增加或随海拔降低而减少。② 中国80%以上区域呈现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的趋势,且三者的变化幅度均是北方大于南方、东部大于西部。③ 中国多数农区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推后和终霜日提前共同影响,而西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部分地区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的推后幅度大于终霜日的推后幅度或终霜日的提前幅度大于初霜日的提前幅度。④ 中国过半区域无霜期在1980s和1990s发生突变。突变集中分布在东北区中西部、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青藏区和甘新区;突变时间上,东部农区和西部农区无霜期分别在1980s和1990s突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孢粉学会主办的“中国第四纪孢粉及数据处理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香山植物园举行。 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企业部门的代表共91人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孢粉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86年南极长城站的哨声观测资料,对磁暴期间的哨声活动、哨声发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磁静日和磁扰日色散值的变化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磁暴开始后20~27小时哨声发生率开始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持续5~15小时后下降到正常值。哨声发生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有两个活动高峰)和季节变化(活动高峰期为地方冬季6~8月份)。色散值的日变化与地磁活动性有密切关系,在磁静日,色散值日变幅很小,在磁扰日色散值较大,其分布较分散。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7,(2):45-46
继2006年12月5日、7日太阳发生两次X级耀斑爆发及多次M级爆发之后,12月13日北京时间10时40分前后,太阳又发生一次X3级猛烈爆发。  相似文献   

14.
对2019年3月—2020年2月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地表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环境因子对土壤热通量及其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地表土壤热通量年均日变化及季节日变化呈"S"型.受潮汐水淹环境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热通量年均日变化曲线较旱地平缓,并且夜间比白天更为缓和,年均日变化最大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绿洲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分布区48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Morlet小波功率谱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起止日及生长期长短对气候变暖的时空响应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近56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具有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生长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34 d/10a、1.33 d/10a、2.66 d/10a(α ≥ 0.001);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起始日越迟,终止日越早,生长期越短的变化规律。胡杨生长季起止日及生长期分别在2001年、1989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且分别存在3.56~7.14 a不等的短周期,与厄尔尼诺2~7 a的周期一致,起始日3.56 a和4.28 a的周期与大气环流2~4 a的周期吻合。原因分析表明亚洲极涡面积指数、青藏高原指数、西风指数和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影响胡杨生长季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纬度对胡杨生长季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海拔高度,且起始日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终止日更加显著;胡杨生长季起止日和生长期分别与对应月份的平均气温呈显著的高相关性,且3月均温每升高1 ℃,起始日提前2.21 d,10月均温每升高1 ℃,终止日推迟2.76 d,3-10月均温每升高1 ℃,生长期延长7.78 d,表明胡杨生长季的变化对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6.
2021年3月15—19日河西走廊出现了近10 a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罕见强沙尘天气过程。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物理量场资料,从天气气候成因、环流形势演变、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强沙尘天气的传输及过程持续特征。结果表明:(1) 2021年3月14日受强烈发展的蒙古低压槽影响,蒙古国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爆发了强沙尘暴,前期蒙古国及中国北方异常增暖是导致沙尘暴爆发的诱因之一。(2) 受高空贝加尔湖深厚低压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高空急流动量下传、配合地面冷锋过境共同影响,蒙古国中西部高低空的沙尘粒子被输送到河西走廊,造成河西走廊15日凌晨到上午出现局地强沙尘暴和扬沙天气。(3) 强沙尘暴出现后,700 hPa、850 hPa及近地面内蒙古、华北、宁夏及陕西一带盛行偏东气流将蒙古国及内蒙古的沙尘输送到了河西走廊,造成河西走廊15日下午至19日出现浮尘天气。(4) 沙尘天气维持期间,地面冷高压移速缓慢,河西走廊位于地面冷高压后部,地面风速和湿度较小,不利于沙尘的沉降和水平扩散;河西走廊上空盛行下气沉流、逆温层深厚、大气干燥及层结稳定,不利于低层沙尘的垂直扩散和沉降,对沙尘的持续维持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干旱环境下植物的水势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内外因素的相关性,测定了民勤绿洲耐旱植物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幼枝的水势、含水量及K+、Ca2+、Na+、Mg2+含量。结果表明:膜果麻黄和白刺的水势日变化趋势大体呈U型,日最低水势分别为-4.91 MPa和-4.35 MPa。膜果麻黄体内的K+和Na+含量日变化不显著,而Ca2+和Mg2+含量变化趋势呈U型;白刺体内K+、Na+、Mg2+含量日变化明显,基本呈U型,Ca2+含量日变化不明显。膜果麻黄水势与光照强度及其体内的Ca2+、Mg2+含量密切相关;白刺水势与气温、体内Mg2+含量及含水量密切相关。影响这2种植物水势的因子并不完全一样,但Mg2+离子对二者的水势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有林  陈灏 《中国沙漠》1986,6(1):57-58
应中国科协和中国生态学会的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州Butler大学奥利·陆克斯(OrieL.Louks)博士于3月15日来中国讲学访问,先后在北京、沈阳、兰州及广州等地进行了学术交流。4月8日至11日,陆克斯博士在兰期间,为中科院沙漠研究所及兰州地区有关科研部门的科技人员做了题为"预报生态学发展"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张北辰 《极地研究》2018,30(4):447-449
正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始于2017年11月8日,至2018年4月21日结束,历时165天。本次考察由257名队员组成,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泰国的12名队员,其中科考人员114名。本次考察的航行及调查航行日程如下:2017年11月8日—2018年11月26日,从上海至基督城; 2017年11月26日—2017年11月28日,靠港在基督城;2017年11月28日—2017年12月9日,从基督城至罗斯海;2017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2,(5):63-64
国新办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和建设的有关情况。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从27日开始,将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