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3月29日印度北方邦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北部地区普遍有感,11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2500多座房屋倒塌。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发震背景,地震构造和历史地震记录资料,简述了印度的地震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1月 2 6日 ,印度西部发生一次大地震 ,当时正值印度全国庆祝共和日。这次地震对独立的印度来说 ,无疑是一次破坏极其惨重的地震。自地震发生后 ,救援人员一直在努力清理废墟 ,并从倒塌的瓦砾中救出可能的幸存者。政府也已承认这次地震给印度造成的损失惨重。科学家们认为 ,过去没有对这一地区进行过全面的研究 ,最近几年才开始对该地区的古地震活动性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一项研究是在卡奇沼泽地进行卡奇地区的地震历史研究。这里有一份关于卡奇地震带形变特征的详细报告的摘要。 1 81 9年发生在印度西北部的卡奇地震 ,是最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地震学报》1991,13(3):287-294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4.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5.
上周发生的破坏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较大地震并不使地震学家们感到惊异 ,同样使地震学家们并不吃惊的是其造成的破坏 :震中的村庄被夷为平地 ,附近的普杰市几乎完全被震毁 ,在 3 0 0 km处的艾哈迈巴德的学校遭到破坏。在数分钟之内 ,1万多人丧生。但是 ,更糟的事正在来临 :刚刚袭击了印度遥远的西部沙漠地区 (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地区 )的同类地震 ,在未来几十年内 ,在次大陆的某个地方 ,可能会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形下突然发生。地震学家们可以肯定 ,多达 1 2次的更大的地震将会袭击次大陆的北部边缘。科罗拉多大学的博尔德分校的构造物理…  相似文献   

6.
1991年10月20日印度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发震时间:1991年10月20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53分(GMT,10月19日21时23分)。震级:印度地震部门测定为里氏6.1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为7.1级。震中:位于北方邦西部的阿尔莫拉山区。震灾最严重的地区是乌塔尔卡希——与中国西藏自治区相接的印度边界地区。这是该地区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地震持续了55秒,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据印度勒克瑙10月26日报道,该震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丘  相似文献   

7.
据路透社新德里1980年10月22日电,印度计划在整个喜马拉雅地区设置地震仪器,以便更好地获得地震的监视情况。印度鲁尔基大学地震工程系主任钱德拉塞克(A.R.Chan-drasekarn)教授说,印度一侧的喜马拉雅山和整个印度一甘戈特里平原到1985年将普遍执行这项计划。迄今为止,鲁尔基大学地震工程系  相似文献   

8.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  相似文献   

9.
一位从事印度和尼泊尔地震研究长达15年之久的美国地质学家说,喜马拉雅地区可能会遭受比上周(1月26日--译注)发生在印度西部的7.9级地震还要严重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
缅甸弧作为印度板块的东边界,印度板块在此俯冲到缅甸板块之下.缅甸弧代表了主喜马拉雅碰撞带与安达曼弧的转换地带,是特提斯构造体系正向碰撞和侧向走滑的转换部位.同时缅甸弧地震带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源地震集巾的地区之一.中国川滇及西藏东部的地震活动可能与缅甸北部的地震带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显然受到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对地震活动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地震震源三维图象显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东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东南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具有由浅向深、由南向北反复迁移的特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南北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较大,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相似文献   

13.
1988年8月20日在印度-尼泊尔边界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这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5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给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现根据有关资料对这次地震的概况汇编如下: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 1988年8月20日 GMT时间23时09分,当地时间21日4时39分,北京夏令时8时08分。(2)震中位置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为26.775N、86.609E;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在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地区,26.4N、86.5E;印度地震部门测定在加德满都东南170公里处的乌代普尔。(3)震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为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10年中,有5个主震袭击了印度,最后一个是2001年1月26日发生的毁灭性的布季地震。由于建筑物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抵御可能发生的大地震,使该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倍受瞩目。也使得公众对远离印度地区的喜马拉雅弧地区(图1)可能遭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 ( GSHAP)在 0°~ 40°N和 65°~1 0 0°E范围内的印度及其毗邻地区的实施情况。通过对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 ( NOAA)汇编的地震目录在内的地方目录进行筛选 ,删除重复的 ,余震和没有震级的地震 ,将主要地震汇编成地震目录。根据主要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趋势 ,勾画出 86个潜在震源区。运用GSHAP所采用的 Mc Guire概率性地震评估法 ,计算出今后 50年内由 0 .5°× 0 .5°的网格确定的位置上、超越概率为 1 0 %的峰值地面加速度 ( PGA)。由于目前还没有适用于印度地区对衰减值估算的可靠的方法 ,所以我们还是采用乔伊纳和布尔( Joyner and Boore,1 981 )的衰减关系式。将格点上的 PGA值制成等值图来得到地震危险性图。危险性图反映出印度板块边界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危险性水平是0 .2 5g量级 ,在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如印度东北部、兴都库什地区和缅甸地区 ,此危险性水平是 0 .3 5~ 0 .4g量级。在印度地盾 ,在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地震危险性量级大约是 0 .0 5~ 0 .1 g,而有些地区 ,如科伊纳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是0 .2 g量级。该图还可改绘成分别标有因子 0 .1 g、 0 .2 g、 0 .3 g和 0 .4g四个地带的常规地震区划图  相似文献   

16.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5,21(1):130-137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表1),最大地震为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8.7级(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地震。2004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和日本地区的强震活动显著(图1)。200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莹甄  沈军 《内陆地震》2001,15(2):141-147
通过对哈密地区几大活动断裂带、历史地震以及近30年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为哈密地区同时受到南部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与北部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其构造运动兼具西部天山地区和北部蒙古-阿尔泰地区的构造运动的特点,即块体比较完整,只发育大断裂,大断裂之间的中、小断裂不很发育。这种特殊的地震地质和地球动力学环境,决定了哈密地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的特点为:大震复发周期长,低b值,中、小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等。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7.8级地震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7.8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这是该地区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大地震,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综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内容包括:震源参数,发震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情况,地震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以及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1.引言自1988年11月唐古拉山7级地震及澜沧—耿马7.6与7.2级地震以后,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发生了7级地震,至今中国大陆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未发生7级地震了。而同一时期,中国西部周缘地区7级强震却很活跃。1988年8月在印缅交界发生了7.2级地震,印度、尼泊尔交界发生了7.1级地震,1990年6月在独联体境内发生了斋桑湖7.1级地震,1991年在缅甸、印度、蒙古分别发生7.6、7.0与7.0级地震,1992年8月吉尔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亚洲11个重要地震国家或地区(阿富汗,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日本, 伊朗, 印度, 印尼, 中国大陆, 中国华北地区, 中国南北带)近代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预测2025年前亚洲重要地震国家发生地震生命损失千人、 万人和十万人以上巨灾事件的概率。 其中, 中国大陆华北地区、 日本和印尼发生万人以上死亡的巨灾概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