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粮食产量气象分量的周期波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馥棠  王石立 《气象》1989,15(1):9-12
本文应用功率谱、周期图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全国及部分代表省(区)粮食单产中气象分量的中短周期波动。发现各地气象分量的谱分布基本相似,普遍存在4—6年及其倍数的周期波动。同时,各地表现又略有不同,由南往北周期逐渐变长。通过与农业气象热量因子以及粮食产量增减产年历史演变的周期波动的比较,似可初步推理为,热量因子的周期波动影响了气象产量的周期波动,从而导致作物产量的周期演变。这一初步推理为我国粮食产量的气象预测预报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关中地区粮食产量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产量、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由此模拟出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粮食产量变化的情况: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来说,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远大于降水变化的影响,且东西部影响效应囵子正好相反,气候变暖对东部地区小麦、玉米均产生极为不利影响,但对西部却有明显增产效应;降水对东西部的影响一致,但对东部非灌区的增产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滚动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方法制作了粮食产量预报。首先将粮食产量进行分类分析,第1部分是受农业技术水平影响的趋势产量,第2部分则是受气象条件影响的气象产量。根据两部分产量性质不同,分别采用一元三次模式模拟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预报。气象产量预报所选因子是对气象条件影响较大、自身变化较慢、稳定少动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及北太平洋海温场,然后将两部分预报的和作为粮食产量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4.
影响米脂县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为伏旱、冬春季干旱和7月份降水量.上述因子与气象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4、0.65和0.81。粮食产量的丰歉关键取决于年内降水是否与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同步,而与年总降水量无关。  相似文献   

5.
福建粮食生产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星 《气象科技》2007,35(2):232-235
根据农业生产和灾害面积数据分析发现,福建省农业成灾面积与产量成明显的反相关关系,而且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范围逐年扩大、强度明显增大的趋势。气象灾害损失强度的变动必然使粮食产量产生波动,因此用剔除播种面积变化影响后的粮食产量变动率与成灾面积变化率的比值来表征粮食生产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通过敏感度的计算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80-90年代气象灾害频繁但粮食产量仍持续增长的事实,以及21世纪初粮食产量减幅与灾害强度增幅不同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产量综合预测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立伟  王馥棠  王石立 《气象》1998,24(5):19-22
介绍了我国粮食产量综合预测方法及其预测系统的结构与特性。系统的模型体系包括气象预测模型、社会经济因素预测模型、社会经济和气象因子综合预测模型,通过实例分析了这3个不同预测模型的历史拟合情况和预报效果。结果表明,综合模型的预测效果比单一模型好,但其业务化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象与生态要素预测冬小麦产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海英  万信  杨兴国 《气象科技》2008,36(4):440-443
选用对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冬小麦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的发育期间光热要素、水分复合因子以及表征冬小麦生长状况的定量因子生长势等气象要素和生态要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产量预报方程,试预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该方法改变了利用气象单类要素预报粮食产量的传统观念,为利用生态要素、水分复合因子等综合要素预报粮食产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使数字农业、生态农业气象要素在陇东黄土高原得到有效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冬小麦为主的旱地粮食产量预报,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大问题。现代产量预报方法可归结为动力气象和生理气象预报两大类。但是,由于每个类型涉及的待测因子高达六、七十个,从而使系统预报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方法。经过长期研究,我们筛选出  相似文献   

9.
从减灾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1949~1992年的粮食产量、气象资料,分析了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水平因素、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尤其是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在此基础上,从减轻气象军家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粮食产量预报对国民经济计划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农委和国家气象局把这项工作列入农业气象科研的重点之一。课题在相关系数普查、曲线模拟和解回归方程等方面有巨大的工作量,但是过去落后的计算手段很难奏效。为了加快“广西水稻产量气象预测预报”课题研究的进度,一九八三年区气象局给主要协作点配备了以日本SHARP PC-1500为主的袖珍电子计算机。一年的实践证明,袖珍机可提高工作效率数十至数百倍。用自编程序对影响水稻产量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1.
宁南山区由于常年受干旱影响,农作物产量历年来一直表现为低而不稳,给农业气象产量预报造成一定困难。为了改进宁南山区粮食产量预报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本文在分析全区春小麦产量结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以固原为代表站,建立了宁南山区春小麦产量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黔南州各气象观测站1985—2015年的降水量资料及统计局公开的粮食产量资料,计算分析粮食作物生长期间降水量与粮食单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降水量与夏粮单产量有较好的正相关,降水量与年粮食单产量及秋粮单产量的相关性较差,但排除因秋风导致减产的3 a后,降水量与年单产量及秋粮单产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7—8月合计降水量与秋粮单产量呈正相关。了解降水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评价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及准确地预测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3.
白城市干旱发生频率与粮食产量分析高风岐(白城气象局)白城市地处内陆,属典型半干旱气候脆弱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尤以于旱发生次数最多.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最重。1995年发生的夏伏秋特大干旱造成了粮食的大幅度减产。本文通过对历史气象资料与粮食产量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粮食产量预报的研究主要始于七十年代中后期,所用方法基本上都属于统计模式预报的范畴。198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粮食产量气象预测预报研究课题协作组》,这个课题组起到了大会战的作用,集中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为研究区,分析2002—2008年MODIS植被指数(NDVI)及气象因子(温度、降水和日照)的时间序列特征、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响应范围分析,还有时间滞后分析等。结果表明:新疆植被指数和各气象因子7 a来呈增长趋势,新疆MODIS植被指数与温度和降水量相关关系显著,并有时间滞后差,而与日照时数相关关系不大。气象因子与以气象站点为中心半径60 km范围的植被指数相关关系最大。新疆气象因子与植被指数响应强度为降水最强,温度次之,日照最弱。  相似文献   

16.
对九三地区1970-1995年大豆单产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求出了气象产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大豆单产与各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找到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结构与影响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黑龙江省1949~2006年粮食产量结构分析及近30年的粮食单产与5~9月气象要素相关分析,得出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的波动主要取决于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波动及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1949年以来,在粮食作物中,玉米和大豆所占比例变化不大,水稻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春小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而90年代以后则急速下降;水稻的单产最高,其次是玉米,再次是春小麦,大豆单产最低;从单产的增减趋势来看,各种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气象因子为6月平均温度、9月降水量、5月和6月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 目前,我们气象系统的粮食产量预报模式都是采用趋势产量与气候产量两项式模型建立的,它把实际产量在趋势产量上的波动认为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而实际粮食产量的波动除气候变化影响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两者的影响是同量级的。为此,我们在趋势  相似文献   

19.
积雪深度的变化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基于天山积雪雪崩站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索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融雪期大气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等6个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净辐射与积雪深度相关程度最高。气象因子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4,相对湿度与降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对积雪深度的直接影响程度,间接通径系数反映独立气象因子在其他气象因子的影响下对积雪深度的间接影响程度。根据积雪深度决定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对积雪深度变化贡献力由大到小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净辐射、地表温度、大气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积雪深度的剩余系数为0.353,说明除了本研究的6个气象因子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积雪深度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吴敬  洪伟 《气象科技》1984,(1):74-75
前言杉木是我国湿润亚热带的乡土树种,也是福建主要的用材树种。福建杉木栽培区分属于东部中亚热带(杉木中带)和南亚热带(杉木南带)两个地带范围(其分界线基本上与戴云山脉走向一致)。在一个地带内又根据大地貌不同,而形成气候、土壤差别和杉木生长的不同适宜程度及经营的传统进行地区划分。通常分为中心产杉地区、一般产杉地区和边缘产杉地区。气候是影响杉木直径生长的环境因子之一。探讨杉木生长与气温、降雨等不同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是属于杉木气候学的研究。在年周期生长的杉木气候学研究中,年轮宽度可用来测定全面的年度生长。虽然各个气候因子对杉木生长都起作用,但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些是主导因子,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