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拆离构造     
70年代中期在构造地质领域中掀起了拆离构造热。拆离构造的同义语有称滑脱构造或推覆构造,亦有称铲式断层、鞋底断层或勺状断层。目前在岩石圈内部发现许多大型拆离构造,它沿拆离面发生层层剥离和滑脱。这些近水平的拆离断层把岩石圈劈裂成近水平的薄岩蓆,其特点是上部陡,向深处变得平缓,几近水平状。有人认为它实际上就是大型的逆冲断层或推覆体,朱志澄(1984)统称为逆冲推覆构造,并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盆缘逆冲推  相似文献   

2.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经济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应《铀矿地质》编辑部之约,以“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命题分八个方面在“铀矿地质”期刊断续刊登,其内容涉及:(1)拆离构造在我国研究的新进展;(2)拆离构造概念的演化与地球圈层;(3)拆离构造基本含义与相关构造术语;(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鉴别;(6)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7)拆离构造控矿理论与找矿;(8)拆离构造研究展望。本文仅就拆离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和地洼理论在拆离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论叙,并以此草文敬献陈国达院士九十华诞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3.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01,17(2):101-111
(上接第 1 5卷第 3期 )6 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6 1 概述70年代以来 ,拆离构造研究的成果令人瞩目。拆离构造理论对进一步认识地壳深部结构 ,建立大陆地壳的构造模式 ,深化认识大陆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勘查地下矿产资源和成矿预测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地学者的密切关注。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许多逆断层或逆冲断层、正断层 ,甚至走滑断层向深部逐渐变缓至最终归并于低角度的基底拆离断层。随着拆离构造理论的不断深化 ,对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亦正在不断的加强和充实。早在 80年代 ,王桂梁教授就对滑脱(拆离 )构造…  相似文献   

4.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01,17(4):216-225
(上接第 1 7卷第 2期 )6 3 拉伸型 (或伸展型 )拆离构造的常规地质研究方法拉伸型拆离构造与挤压型拆离构造由于其拆离滑脱面均属低角度断层而具共性 ,故二者易于混淆 ,但由于其变形构造、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完全不同而又具有差异。在本节讨论拉伸型拆离构造方法学之前 ,有必要根据新的资料对大型低角度断层区分“滑脱”与“拆离”术语的含义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以往有关文献将滑脱 (decollement)与拆离 (detach ment)作同义语使用 (童航寿 ,1 994) [1 ] 。 80年代后期 ,Ramsay和Huber(1 987)将…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丁香地区滑脱拆离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初步厘定该地区的滑脱拆离属于江南古陆北侧、长江以南整体滑覆-剥离断层体系的后缘位伸带及中间过流带之部分。文章把丁香地区滑脱拆离构造划分出下伏系统。四个滑脱拆离层系及四个主滑脱拆离面和八个次滑脱拆离面。结合区域地质发展史,还对滑脱拆离构造的成因及其演化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西藏洛扎地区拆离断层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西藏洛扎地区发育的拆离断层叠加在先期逆冲推覆构造之上,并被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高角度北倾正断层改造,各阶段变形结构面交切关系清楚。拆离活动表现为韧性-韧脆性层间剪切,拆离体依次向北西(北北西)近水平左行滑断。与韧性拆离断层具有成生关系的淡色花岗岩产状特征及年代学研究表明,拆离断层变形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本文着重阐述拆离断层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并根据地球物理场资料所反映的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讨论其成因。  相似文献   

7.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4,10(3):161-167
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地学前沿──拆离构造理论,其研究热潮已波及了铀矿地质领域。为了研究应用拆离构造理论,指导找矿实践,应《铀矿地质》编辑部之约撰写本文分几次刊出,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拆离构造研究在我国的新进展;(2)拆离构造概念的演生与地球圈层;(3)拆离构造基本含义与相关构造术语;(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鉴别;(6)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7)拆离构造控矿理论与找矿;(8)拆离构造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长厚  陈爱根 《现代地质》1997,11(3):305-312
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确定了兴隆煤田南部逆冲推覆构造主逆冲带的平面展布特征,认为主逆冲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浅部缓深部陡的几何特征。运用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估算出了由逆冲推覆所造成的水平缩短量约为1375km。根据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认为在推覆体下寻找到隐伏煤田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7,13(6):336-343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三)──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上接第12卷第3期)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拆离构造表现形式多样,总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挤压型拆离构造与拉伸型(伸展型)拆离构造(童航寿1993,19...  相似文献   

10.
闽西南苏桥-小溪洋井田推(滑)覆构造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资料,深入研究了闽西推覆构造带前峰处的苏桥-小溪洋井田地质特征。结果显示:井田剖面几何形态为一典型的"仑"型背骑式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和层间拆离滑覆构造是井田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层间拆离滑覆构造形成于早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和喜山期;井田在区域拉张环境下遭受剥蚀改造,发育飞来峰构造,并使F5、F6断层产生反转。从而,在构造推覆体下找煤应特别注意地层缺失情况,区域隐伏煤田的预测应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推覆构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关玉祥  杨添水 《福建地质》1994,13(4):248-277
本文主要是根据“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与隐伏煤田预测研究”的主要成果来写的。在概述两次研究课题取得主要成果的同时,对福建省重大基础地质有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文中重点是总结了福建省推覆构造发育的特征,将推覆构造划分为两大类(逆冲推覆构造,拆离构造)和五种类型(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和拆离(滑脱)构造、褶皱拆离构造),对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组合特征和推覆构造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系统的总结,明确指出了燕山早期中深层次边冲推覆构造是福建省规模最大、对今后寻找隐伏矿产关系最密切和最重要的推覆构造,对研究我省的推覆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福建省的实际,从基础地质和找矿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拆离构造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拆离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文中除对拆离构造的研究现状、含义、特征、形成机制和理论意义简要综述外,还就拆离构造对油气、煤及金、银、铜、铝、锌、铁等内生金属矿产的控制作用,作了重点论述,最后应用拆离构造控矿理论对我国华南地区铀矿田控矿构造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笔者的粗浅看法,以达启发思路、抛砖引玉,为扩大老矿区开辟新基地,为找大矿、找富矿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6,12(3):160-164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二)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00029)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4.1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假说大陆深部具有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尺度的拆离滑脱构造已愈来愈多的被众多地学工作者所认识,对拆离构造动力学的研究正在逐步向纵深发...  相似文献   

14.
罗惠芳 《江西地质》1994,8(1):36-45
本文指出武功山及其周围地区存在一个完整的伸展拆离滑覆构造。该构造由武功山深层次伸展拆离剪切带和枫田─高洲─分宜线层次伸展滑覆带两部分组成。武功山伸展拆离滑覆构造主要形成时期在晚三叠世之前,但晚三叠世之后仍有活动。  相似文献   

15.
夏中智  王先广 《江苏地质》2016,40(4):552-559
江西朱溪钨(铜)矿床是近年发现的超大型白钨(铜)矿床,地处扬子、华夏古板块间钦杭结合带北东部近东西向塔前—赋春推(滑)覆构造前锋带中西部,位于北北东向走滑伸展滑脱型叠瓦式断裂带复合部位。在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控矿特征的同时,着重研究"铲式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断裂构造系缓倾斜弧形大转弯地段"控制巨厚大(似)层状矽卡岩型矿体过程,并对其"拆离与推覆"造山动热成岩成矿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初论福建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福建省推覆构造是广泛发育的,根据推覆构造介入的地层特点和发育所在的层位,将推覆构造划分三种基本类型:即基底逆冲推覆构造、盖层间拆离推覆构造和盖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并按类型较详细地总结了推覆构造发育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了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和盖层间拆离推覆构造是福建最基本的构造类型,对福建省基本的构造特点具有重大的影响。推覆构造的形成是受同一的、继承性的由北西向南东挤压应力作用,具有间歇性、多期次的特点形成的时代,主要是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又继续发生推覆,并定位予白垩纪。文中对推覆构造的发生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闽西南地区位于武夷山成矿带西南部, 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 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 并对区内"马坑式"铁多金属矿床具有控制作用.通过对推覆构造特征、主要赋矿岩层和推覆界面的研究发现, 闽西南地区主要的赋矿岩层为C2+3-P1q, 主要沿AnD/C1l及C1l/C2+3+P1q这2个界面发生推覆, 以上2个区域性的推覆构造面可以作为成矿热液的地球化学屏蔽层位.通过地表地质对深部赋矿岩层及推覆界面的分布和构造格局进行解析, 结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进行的深部探测剖面解译, 建立了闽西南推覆构造控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该地区深部矿产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士军 《贵州地质》1996,13(3):225-236
研究区逆冲推覆构造属扬子陆块的盖层构造。在其发育和扩展过程中伴随着策略滑移构造的产生,并于构造调整期或应力释放阶段产生逆冲反转作用,铸成一定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逆冲-推覆构造组合。文中除对逆冲推覆构造作较详的几何学描述外,采用移-距离图解和剖面平衡技术对其运动状态和过程进行讨论,认为马颈坳-王家塘逆冲断层和磷肥厂-翁下逆冲推覆断层具有不同的扩展速率和滑移速率,反映出同一体制下的应变差异,从而形成区  相似文献   

19.
苏州西南部的推覆和伸展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的地质、钻孔资料,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和岩组分析研究,发现苏州西南部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期重要的构造变动:先期的推覆、后期的伸展。推覆时代确定在早、中三叠世之后,晚侏罗世之前。其后该区便转入伸展构造发育期。推覆构造具有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合的几何学特征。推覆动向大体从北西(340°±)向南东,并有左旋逆冲性质。根据平衡剖面恢复,确定最小推覆缩短量为18—20公里,缩短率为45.6—47.6%。伸展拉张为表层的重力滑动,浅层形成NNE走向为主的“堑—垒”式对称正断层体系。区域盆地构造走向,野外地质和岩组的研究表明拉张主方向大体为NW305°—SE115°,并具右旋运动性质。挤压和拉张、推覆和伸展的叠加改造,使得苏州西南部的地层,包括大部分岩体在内,均成为无根构造岩片的叠置。这对研究该区高岭土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指导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冀中坳陷中区中生代中晚期大型拆离滑覆构造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太行地区受区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 ,燕山期的岩浆活动达到高潮 ,并由此引发了阜平、赞皇变质核杂岩的强烈拱升及浅层的侧向伸展拆离作用 ,在阜平变质核杂岩东侧的冀中坳陷中区形成了西部伸展而东部挤压的有机相连、有序发展的拆离滑覆构造体系 ,波及宽度达 1 5 0km。其后缘伸展区表现为变质核杂岩内的韧性剪切带、盖层内的拆离伸展断层及伴随的断陷盆地 ;而前缘挤压区形成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体系 ;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部过渡带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