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从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进行选择。研究方法:改进城市引力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吸引力及城市内各区县之间的社会经济引力。研究结果:山东各城市对潍坊之间的吸引力最强的是东南方向的青岛,其次是西部的淄博和济南。在潍坊市域内,中心城区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具有较强的经济引力。研究结论:利用城市引力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一个城市近期的用地发展方向;潍坊市主要的空间发展方向为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DMSP/OLS和NPP-VIIRS两种数据不一致、不可比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一致性校正应用下的小面积城镇剔除方法,对1992—2019年成渝城市群进行城市区域提取,并对城市面积、扩张强度、景观格局指标及扩张方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在1992—2019年,新兴城镇数量较少,相邻区域逐渐连接成片,城市区域的形状复杂度不断上升。城市扩张主要经历了由低速到中、快速再到低速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成渝城市群的城市时间发展规律及空间发展特征,可为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年、2017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相关专业资料,选取典型分析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成渝城市群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人口布局、交通状况、城际空间联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综合分析,并基于客观数据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整体发展趋势较好,不...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和河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并结合引力模型对河南省内春运人口迁徙格局进行分析,探究省内人口流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内春运人口迁徙在春节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郑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回乡潮”和“返工潮”;人口主要流动方向与省内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走向基本一致,但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不强;从引力模型结果看,城市间引力值与人口迁移强度具有高相关性,较清晰地显示出郑州“一核”,洛阳“一副”,其他城市“多点”分布的全省城市群空间格局;除经济、距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城市体系对人口迁徙方向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0—2018年六期城市建设用地监测数据,本文利用城市用地年面积增长率指数、公共边测度、核密度估计、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刻画成渝城市群扩张演化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并对城市群规模体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先快后慢的趋势,空间上呈“中部高速,南北低速”的特点,建设用地扩张密度高值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二市且城市群内部连片发展不明显。城市群新增城市用地呈现无序蔓延态势,并未趋于紧凑。2000—2010年,成渝城市群规模分布极化,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2010年后规模分布由非均衡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6.
围绕城市群经济区空间开发建设和协同发展需求,以城市群空间开发规划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规划协同管理为导向,研究城市群规划编制、规划实施、批后管理等全链条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框架,构建有序的城市群空间规划数据体系;设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架构,研究面向多源异构规划数据的综合与集成技术、自治组织与管理技术;提出空间开发规划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共享运行机制、数据安全机制等,支撑相关决策部门开展城市群空间经济区空间开发规划管理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7.
村镇空间是一个城乡社会、经济关系交融的复合系统,具有空间关联性与层次性。本文以大冶市为例,应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基于改进重力模型构建大冶市空间网络,识别村镇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关系强弱划分强势村、一般村与弱势村。结果表明:大冶市村镇相互作用力呈现出由四周向中心集聚的态势,且强势村多分布于城镇周边与交通沿线,弱势村多分布于地形复杂和交通可达性较低区。基于改进重力模型构建的村镇空间网络,能够较好地反映村镇发展的关联特征与强弱联系,从而为村镇区域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交通通达性的研究缺乏数据模型分析交通一体化水平的计算方法的问题,该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度量模型、交通综合距离模型、道路加权密度模型综合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交通通达性及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出了交通一体化水平度量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交通通达性呈"点-面"状分布,以长沙市核心区域最优,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县次之,偏远的炎陵县、茶陵县通达性最低;②交通网络联系程度与经济联系程度的相关性达到0.871,表明交通一体化水平与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水平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一方面为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现状做出注释;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规划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群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的统计数据具有行政单元统计约束的缺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存在分辨率低、像元辐射值饱和的问题,该文使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城区边界、列车时刻表、百度地图API等数据,通过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位序-规模分布、空间联系测度研究中国九大城市群2012与2017年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灯光总量和平均灯光均位于前列;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哈长、关中平原城市群灯光变分散,京津冀、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城市群灯光变集中,成渝城市群夜间灯光重心移动最大,向重庆方向移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接近捷夫分布,中原城市群为序列分布,其他城市群为首位分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总体联系强度最高,各城市群边缘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空间联系较弱。  相似文献   

10.
<正>成渝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三极"(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中的重要一极,其持续监测分析对推进区域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21日,四川省第一测绘工程院承担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任务顺利通过局级验收。该监测分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主导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因此,城市群已成为当前城市与地理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不同学科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展开相应研究,且大多为针对发展较早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研究,但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要素的发展特征及其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京津冀城市群是除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之外的国内第三大经济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城镇密集区,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因此,本研究从人口、经济、产业三大空间要素入手,重点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发展特征及其发展态势,以期丰富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形态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赣州市18个区县的道路网密度、人口数和工业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全市各区县的人口分布与工业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并通过引力模型,对赣州各区县之间进行了可达性分析,以最短交通时间为成本限制,测算了赣州市18个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可以看出,赣州交通网络结构呈三横两纵式分布,而且章贡区、南康区和赣县区在城市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赣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三区为中心,沿交通廊道成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从而提出以一主核心城市群,两副核心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沿交通轴线向外辐射,带动外围城市发展,可以实现赣州市整体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已有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最新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结合收集到的国土、规划、经济、人口、交通等专题资料数据,开展对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掌握哈长城市群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城市群健康等信息,为城市群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已有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最新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结合收集到的国土、规划、经济、人口、交通等专题资料数据,开展对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掌握哈长城市群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城市群健康等信息,为城市群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以扬子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建成区扩张和城镇空间联系两个角度进行指标分析,综合测度了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城市群城镇发展水平,并利用探索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监测周期内,城市群各市的扩张均处于全省前列,"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扬子江城市群建成区扩张迅速、效应明显,3期城市群建成区空间重心都集中在扬子江以南的常州市境内,表明扬子江以南的城镇发展规模优于江北;②从城镇空间联系来看,宁镇杨、苏锡常、苏通等城市组群的联系相对明显,构成了整个扬子江城市群的基本联络骨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构成了联系网络。  相似文献   

16.
李佳 《测绘学报》2020,49(3):401-401
精确界定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能有效规划和引导城市群的发展。夜间灯光遥感数据能够有效地反映人类活动程度,进而为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1995—2015年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大陆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作了系统探究,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1)以遥感影像分割方法作为出发点,结合数学形态学,发展了一种结合形态学滤波重构的标记分水岭变换城市建成区提取算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化发展模式已成为城镇空间格局的新范式。从网络的角度研究镇域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和网络特征,对于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通过改进重力模型,构建了镇域社会经济联系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网络在结构、驱动力、中心性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镇域网络化视角的规划对策,以期为镇域规划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土地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以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总体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主要由旱地转换而来;中原城市群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最大;除关中平原城市群外,其他6个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的形状变得更为规则。(2)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为“东南部聚集,西部、北部较分散”,呈现出更为密集的发展趋势,中原城市群变化最为明显。(3)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高程1 km以下、距河流2~5 km处,其规模与距道路的距离成反比;道路是影响兰西、宁夏沿黄、关中平原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而高程是影响呼包鄂榆、晋中和中原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南沙新区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文化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南沙新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并结合断裂点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方法,从空间角度进一步分析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20.
探究道路网络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关系对城市科学规划有促进作用。采用多中心评价模型测度武汉市路网情况,并结合核密度估计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探究武汉市路网多中心和经济活动多中心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市路网和经济活动分布整体呈现出多中心分布形态;武汉市路网多中心与经济活动多中心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且其相关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建议考虑要素空间差异进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