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考虑到Mn~(2+)在钇铝榴石Y_3Al_5Si_3O_(12)(YA1G)中占据三种不同的晶位,本文推导出D_(2d)、D_(3d)和D_2低对称晶场下3d~5离子零场分裂常数D值和E值的四阶微扰公式。我们把该公式应用于YA1G:Mn~(2+)的D值和E值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褐铁矿中针铁矿经热脱水相变获得以纳米晶赤铁矿为主要物相的纳米-微米多级孔结构材料,并用于模拟净化富Mn~(2+)地下水。同时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初始pH值、初始Mn~(2+)浓度、吸附反应时间等对材料去除溶液中Mn~(2+)的影响。XRD、TEM、BET表征结果表明,300℃热处理产物中赤铁矿孔径最小为2.7 nm,比表面积最大达到107.4 m~2/g。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5~10的范围内,p H值对煅烧褐铁矿颗粒对Mn~(2+)去除效果影响较小;材料在贫氧条件下对水中低浓度Mn~(2+)的最大吸附量为6.45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褐铁矿热处理形成的纳米晶赤铁矿对Mn~(2+)具有吸附和催化氧化作用,其中的杂质锰氧化物对Mn~(2+)的吸附和催化氧化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EPR法研究了白云鄂博矿床白云石中Mn~(2+)在Ca、Mg两个位置上的分配。通过比较白云石与菱镁矿中Mn~(2+)的精细结构线间的强度比,确定了几乎所有Mn~(2+)都处于Mg位置。其自旋哈密顿参数为:g=2.0022,A_∥=93.0×10~(-4)T,A_⊥=91.4×10~(-4)T,D=153.3×10~(-4)T。实验结果表明,白云石中Mn~(2+)的位置分配不取决于Mn~(2+)的浓度。离子半径和配位氧八面体畸变程度是控制位置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红帘石、绿帘石、斜黝帘石属等构造矿物,空间群P2_1/m,Z-2,在绿帘石或斜黝帘石构造中,Mn~(3+)取代Fc~(3+)或Al的部分占位者,则为红帘石,但Mn~(3+)离子就其电子构型3d~4来看,是不稳定的,它易氧化成Mn~(4+)(3d~3)离子,也易还原成Mn~(2+)(3d~5)离子。从海南红帘石成因研究一文,可知本区红帘石有三种不同成因的稳定场。该文指出了红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表明,对方解石中Mn~(2+)离子的四级EPR晶场参量α_0,虽然其轴向场部分的贡献远小于立方场部分,但二者随温度的变化却差别不大,原因是轴向晶场参量F对键角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在研究热膨胀系数明显各向异性的晶体中的α_0随温度变化时,不能忽略轴向场部分的贡献,即不能假设α_0≈-α。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不同阳离子掺杂改性的针铁矿,并采用XRD、红外、热重差热分析以及T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掺入Mn~(2+)、Cr~(3+)、Al~(3+)后并未明显改变α-FeOOH的晶体结构类型,说明部分阳离子掺杂进入α-FeOOH晶格,从而分别形成因Fe~(3+)被Mn~(2+)、Cr~(3+)、Al~(3+)部分取代的固溶体;红外分析也得到类似结果;热重和差热分析以及TEM观察结果均表明几种金属阳离子没有形成氧化物相,可以确定这些离子已经进入针铁矿的晶格;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发现Mn~(2+)、Cr~(3+)掺杂者的能带隙较之纯相针铁矿的稍小,依次为2.18 e V和2.24 e V;而Al~(3+)掺杂者的能带隙与纯相针铁矿相比有所提高,增加至2.34 e V。此外还考查了不同阳离子掺杂及纯相针铁矿与Fe(Ⅱ)构成的复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2-NP)的还原效果,研究表明,在溶液pH=6和25℃等的条件下,上述还原转化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Fe(Ⅱ)/Al~(3+)掺杂针铁矿复合系统对2-NP的降解效果最好,在120 min时就达到了100%去除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2-NP浓度的升高,2-NP的还原速率降低。而且,Fe(Ⅱ)/Al~(3+)-针铁矿复合系统速率常数(k)随着溶液的pH值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福建魁岐晶洞花岗岩中锰黑云母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荣  吴功保 《地质论评》1987,33(3):222-228
本文应用穆斯堡尔谱、X光衍射、红外、光性及化学分析研究了南岭魁岐钠闪石晶洞花岗岩中的锰黑云母。锰黑云母的特征化学成分为Al_2O_35.45%,MnO 8.2%。它有很强的多色性,特别是平行X方向有较强的吸收。锰黑云母的~(57)Fe穆谱由五套组分谱组成,其中四套组分谱与标准黑云母相似,证明第五套谱与Fe_(Ⅳ)~(3+)相对应。由穆谱方法校正了锰黑云母的晶体化学式,并计算了Mn~(3+)的含量。确定锰黑云母中四面体位的择优占位次序为Fe~(3+)?Ti~(4+)锰黑云母的结构特征反映了母岩的成分特点。用  相似文献   

8.
郑文琛 《矿物学报》1991,11(2):105-108
根据一种统一而简单的计算立方晶体中自旋-晶格耦合系数G_(11)和G_(44)的方法,笔者由d~3离子在四角和三角场中的零场劈裂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二价钒离子在石灰中的自旋-晶格耦合系数G_(11)并预言了G_(44)。G_(11)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较好地符合,G_(44)的预测值则有待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红外光谱法测定了东秦岭商南—丹凤地区蛇绿岩中12个钙质角闪石的阳离子占位度。根据羟基(OH)A、B、C、D 四个谱带的强度,分别计算出角闪石结构中 M_1、M_3、[M_2+M_4]晶位上 Fe~(2+)和 Mg~(2+)以及 M_4晶位上 Ca~(2+)和 Na~+的占位系数。结果表明,这些阳离子在角闪石不同结构位置上的占位度是角闪石结晶温度和压力的函数,为确定该区角闪石及其寄主岩石形成的变质温、压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单斜辉石系列钠铬辉石-硬玉样品中Cr~(3+)偏振吸收谱的谱带强度、形状及位置的分析,提出:这类矿物晶体中Cr~(3+)应处于四角畸变D_4对称晶场的晶位。由此计算出的谱带位置和观测结果一致。说明了D_4晶位假设更优于Khomenko等提出的三角畸变C_(3v)对称假说。  相似文献   

11.
高岭土吸附剂去除含锰废水中锰离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高岭土吸附剂处理含锰废水中锰离子的实验表明:高岭土的最佳粒度为0.177 mm,pH值控制在7.5~ 8.5间,常温搅拌30 min,吸附剂与水量比为12 g∶1 L,对锰离子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使锰离子质量浓度由100 mg/L降至0.1 mg/L,锰离子的去除率超过90%,达到GB8978-1996工业废水排放的一级标准.高岭土对锰离子吸附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机理主要是吸附作用和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勇  王以明  王英艳 《矿物岩石》2005,25(2):114-117
草酸盐法是测定锰矿石有效氧的常用方法之一,易产生系统误差。在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测定酸度、Mn^2 浓度、加热时间、光照时间、Fe^3 阻滞剂和隔绝空气等因素对草酸盐容量法测定有效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n^2 是其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实验,改进后的草酸盐法优于经典草酸盐法,与亚铁法测定结果一致,能有效地减少因Mn^2 的催化作用而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倾向。该实验方法的重现性好,测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3.
深井水温观测在中国已经开展了20多年,但目前对于水温响应机理的研究还不充分.而且利用温泉水对水温响应机理研究甚少.本文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即2008年5月1日至7月4日,对重庆北温泉水(距震中约400 km)进行采样监测,发现泉水水温水量发生较大变化:震后水温下降了1℃:海拔相对较高的BWQ-2、BWQ-3、BWQ-4相继断流,监测点BWQ-1的水量增加了15 L/s;与此同时.各泉点Fe~(3+)、Mn~(2+)浓度于地震当日成倍增长,随后逐渐减小,7月4日时浓度与5月1日相当.重庆北温泉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带,受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导致冷水下渗作用,海拔相对较高而温度较低的温泉水改道,并有其他来自裂隙或者地表的低温水汇入温泉含水层,Fe~(3+)、Mn~(2+)浓度的变化从水化学上印证了冷水下渗学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森林覆盖区金矿体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探讨金矿体土壤离子电导率成份是由哪些种类离子组成,弄清不同种类离子的含量变化关系对电导率的贡献大小,为解释金矿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在大兴安岭森林覆盖区虎拉林金矿的研究:(1)在已知的金矿体上测出了清晰的电导率异常,异常呈典型双峰形态"兔耳"状或"锯齿"状, 异常垂直指示金矿体的赋存位置.(2)弄清了金矿体组成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的离子成份特征,其成份主要是HCO-3、SO-24、Ca2 、Cl-、K 、Na 、F-、Mg2 、Mn2 等一套水可溶性离子,经过相关分析得出金矿电导率异常与各水可溶性离子的相关系数是HCO-3>Ca2 >SO2-4>Cl->K >F->Na >Mg2 >Mn2 .(3)在未知区的找矿预测中找到3个具有成矿远景的离子电导率异常.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日至7月4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对距震中约400 km的重庆北温泉7个泉点进行采样监测,发现其水温、水量及水化学特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化:(1)所有泉点震后水温都下降了1℃左右;(2)海拔相对较高的BWQ-2、BWQ-3、BWQ-4泉点相继断流,而下游海拔较低的BWQ-1泉点水量则增加了15 L/s,BWQ-6泉点水量也有所增加;(3)海拔较低泉点泉水中K+、Na+、Ca2+浓度减少,Mg2+浓度增大,且K+、Na+、Ca2+浓度呈正相关;Fe3+、Mn2+浓度于地震当日成倍增长,随后逐渐减小,7月4日时浓度与5月1日相当;SO42-、F-浓度增大后逐渐减少。引起北温泉水物理化学变化的主因是:由于汶川强烈地震,导致北温泉区上覆盖层裂隙与下伏温泉含水层裂隙贯通,地表或上覆盖层低温水汇入含水层所致。  相似文献   

16.
郑文琛 《矿物学报》1989,9(2):165-168
用晶体场理论研究了方镁石中Cr~(3+)离子的零场劈裂D随单轴压力的变化,发现杂质离子附近的局部压缩率的确不同于基质晶体的压缩率,即由于Cr~(3+)离子附近有阳离子空位出现,空位附近的氧离子将更易于向空位压缩,造成局部压缩率不同于基质晶体压缩率。  相似文献   

17.
邱朝霞 《矿物学报》1991,11(1):21-26
本文对银南氧化带金矿中各种方解石的矿物学研究表明:红色方解石的热释光强度大于灰色方解石和白色方解石的热释光强度,从红色解石→灰色方解石→白色方解石,CaO CO2的总量偏离理论值的程度增大,CaO/CO2比值偏离理论值的程度也增大,亦即其晶格的缺陷增多,红外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大;包裹体研究表明,本矿床的方解石可能均系地下热卤水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李哲  金明芝 《矿物学报》1990,10(2):186-191
本文使用穆斯堡尔效应对三个铬铁矿进行了研究,测量了铬铁矿L-1在150K和298K温度下的穆斯堡尔谱和铬铁矿L-2和L-3在298K温度下的谱。使用次近邻效应解释了铬铁矿中的多重Fe~(2+)双峰,并使用二项式分布计算了Cr~(3+)、Fe~(3+)和Al占据次近邻位置的几率。在穆斯堡尔面积和二项式分布计算的基础上做出了Fe~(2+)双峰的指派。铬铁矿L-1谱在150K下进一步分裂,表明用来解释铬铁矿谱的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