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傅亚维 《地理教学》2007,(12):26-28
一、调整“人口增长”专题教学策略的由来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之强,中国人口的增长、发展和变化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变化影响很大。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人口增长”专题,是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金字塔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理解两类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差异。因此,“人口增长”专题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教育的好教材和好机会。  相似文献   

2.
现在各国认识到资源、人口、环境和发展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在山区更为突出。山地灾害和环境退化既影响山区,又影响下游的平原地区。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为交流减轻和防治侵蚀、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及防治环境退化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和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  相似文献   

3.
王洪生 《地理教学》2008,(11):25-2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印度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其培养模式为技能性知识与地理理论知识并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通过对印度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定位震中""探究印度的位置、人口与领土""走进气象观测站"3个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研究发现,印度高中地理对于实践力培养有以下特点:系统培养地理技能性知识、重视计算机技术与地理学科的融合、重视绘图技能与沟通能力。其特点为我国高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谈到城市增长时,传统观点仅指人口的增长,但我们更强调收入或人均收入的增长。这一点,和传统观点差别很大。一般假定,一个城镇由于劳力需求增加,引起人均收入增加,这会吸引人口流入。反之,需求减少,会引起失业和人口迁出。换句话说,城市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人口的增长来表示,即使收入和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也没有问题。而城市的衰退则可以通过失业来反映什么导致城市的增长?现在还没有哪个理论能解释各种城市的增长。每个城市都是城镇体系中的一个成分。除非整个城镇体系扩展(例如,在工业化早期,农村人口涌入城镇),那么,位于城镇体系某处的某个城镇,其增长或变化的原因,就与整个城镇体系无关,因此,对特定城市增长的解释,可以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世界对粮食的需求与人口成正比,并与收入变化密切相关。未来饥饿和未来对粮食需要的变化涉及到三个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多快、增长地区在何处、主要食物产量获得的收入是多少。世界人口现已超过四十亿。从三十亿增加到四十亿仅用了十六年时间。地球上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的时间从一百年降至三十年又降至十六年。人口迅速增长是近几年来的现象,贯穿人类大半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图1),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几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区域PRED的系统分析与决策制定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志强 《地理研究》1995,14(4):62-68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地关系的四大焦点问题,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解决它们的关键在于实现PRED四者的协调发展.从定义“区域PRED系统”这一概念入手,进而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较为深入地探讨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部信息联系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分析、模型仿真和多目标决策评判等方法的逐步深入,可以构筑起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运行框架.  相似文献   

8.
丁强 《地理教学》2014,(7):47-47
正误区1: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就快。分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从原始型的增长模式来看,虽然出生率很高,但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在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时,人口才能增长迅速。误区2:人口问题是指由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分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概括地讲,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云吾 《地理教学》2009,(12):18-1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大基本特征,进而阐述了它们对我国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最关键因素。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需要学生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等基本问题。人口迁移则从空间的角度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由文字转化为曲线图,是"人口增长模式"一节中重要的知识点。"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或四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后,我在黑板上画出这样一幅坐标图:  相似文献   

12.
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缘起当今世界上资源、环境和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美国国情普查局的预测则认为将达到62亿)。全球的土地资源是否可以实现这种程度的增产并养活未来人口呢?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否足以使我们现有的和未来的人口达到粮食自给呢?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全世界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寻求自力更生的国家提得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与世界整体状况相似,甚至比大多数国家还要尖锐。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很大.增长的绝对值也大,同时我国的平地比例小,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多,人  相似文献   

13.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发展模式、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关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划分,目前国内正在试行的五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湘教版、鲁  相似文献   

14.
刘立栋 《地理教学》2020,(6):48-49,56
人口问题是高中地理必修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教学中适时关注一些疑难易混问题,及时补充拓展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更好理解所学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答题速度和正确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过程中农田的消失——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在一个由土地、空气、水和其它动植物所组成的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相互制约,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遭受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损害。在人类一切环境问题中,空气和水的污染固然十分严重,一旦采取治理措施、情况就能好转;然而,目前尚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但又确是占第一位的环境问题是:全世界的肥沃农田正在急剧的消失。  相似文献   

16.
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10,65(12):1488-1495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这是制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成熟,100 年前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在相当。研究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化特征,对中国会有所启发。采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城市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在20 世纪前70 年美国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0 世纪后30 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与美国不同的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1985-2000 年),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体系趋于均衡。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文件的方式论及改善全国人口分布状况的途径,最初是在1975年拟定的苏联人口分布总规划中提出的。从那时起它经过一系列的协调和检验。同时很多作者整理的基本资料也都取得积极的结果:1982年制定的人口分布总规划被认为是计划前的基础文件。 1983年人口分布总规划具有本质上全新的特点,它反映出:在实行向集约型国民经济增长过渡的形势下对苏联社会经济增长性质和前景的认识达到的新阶段;解决人口分布进一步发展的新途径;对苏联已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人口分布主要观点的新评价。  相似文献   

18.
彭珂珊 《热带地理》1994,14(2):143-151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粮食与灾害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情况下,产生了土地资源质减量退,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危害生国计的社会问题,在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已为90年代的重要任务,针对针中国国际本文分析了人口,土地,粮食,灾害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可称资源小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本文分析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态势。开发利用现状,主张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思想和7项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地理研究》2004,23(1):97-103
区域人口密度函数是研究中心城市对周围区域影响的有效方法。为了控制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地域范围限定在我国四个主要的平原地区 :东北、华北、两湖平原和四川盆地。城市吸引范围是基于重力模型用GIS方法划分的。利用 1982年至 1990年的人口资料进行的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同西方国家一样 ,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 ,即随离城市的距离的增加 ,人口密度逐渐下降。由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 ,城市人口增长快于边远地区 ,呈现出向心集聚的趋势。但不同区域集聚程度不一 ,核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 ,腹地的人口增长比较迟缓 ;而核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一般的区域 ,腹地近乎是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