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两国经贸合作在中亚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均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中哈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中亚五国总贸易额的62.8%,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不仅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区建设的突破点,而且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窗口。通过分析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现状和互补性特点,在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重点开展经贸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包括农业、旅游、医疗、人文和金融领域,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经贸合作的松散型模式、制度性模式和功能型模式,通过比选认为功能型模式是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经贸合作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季风—西风过渡带干湿变化的模式,晚全新世气候趋向干旱;从新疆到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化比较一致:在早全新世(BC 6000以前)主要为干旱环境,植被以荒漠类型占优势;中晚全新世,湿润程度增加,草原植被扩展。新疆和中亚全新世中晚期较为湿润的环境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基础。得益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BC 2000以后明显加速。在BC 2500-2000期间,东西方农业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接触融合,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首次贯通;在BC 2000-1000期间,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地带形成了以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的混合型经济特征,并扩散到欧亚草原带,和周围的畜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持续到历史时期。这种空间分异,是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史前时期,东西方农业的相向传播和融合,基本沿着山前地带的绿洲蛙跳式前进。到了历史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化是影响丝绸之路的首要因素,但环境变化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互市贸易有着地缘、人文资源优势,在中哈边界的巴克图口岸地区建立互市贸易区,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推动中哈两国贸易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巴克图口岸互市贸易区的战略地位与贸易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总体定位与发展思路,力争通过5~10 a努力,使巴克图互市贸易人口由目前的13×104人次增加到100×104人次,口岸过货量由目前的20×104t增加到200×104t,把互市贸易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面向中亚、欧洲的新贸易平台,把巴克图口岸建成互市贸易、现代物流、进出口加工、特色旅游为主导的国家一类综合性现代化口岸和智慧口岸,将互市贸易区打造成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的特色功能区。进一步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互市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化交流的桥梁,也是连接汉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纽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包括北方、南方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指北方丝绸之路,也是对中国绿洲产生重要影响的丝绸之路,它以西安为始点经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出境。  相似文献   

5.
在伟大丝绸之路复兴的新历史阶段背景下,结合全球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文章分析了城市群这一最为重要增长极形成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空间组织问题。在欧亚地缘战略中哈萨克斯坦具有横贯中西的区位优势,文章综合评估了哈萨克斯坦城市群发展的可能方向、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其影响范围。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当前的城市化过程具有多维特征,城市群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市的集聚形式预示着定居形式的成熟,并塑造着特有的社会经济空间,如区域核心、对外经济联系的节点、内部基础设施最重要的连接点等。城市群将扮演区域一体化的特殊平台,以城市群为基础,哈萨克斯坦将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恢复其重要历史地位,它将成为中亚地区贸易、交通、商业与金融、科技创新和旅游的枢纽,以及链接欧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10,(20):62-62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中部的内陆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连接东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欧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队之路汇合点,是对外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活跃之地。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丝绸之路”古国,历史上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悠久联系。  相似文献   

7.
自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起,张骞奉汉帝之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我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跨亚洲大陆的中西贸易通道,以运销我国的丝织物而闻名于世界,被誉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西汉经隋唐以至北宋,兴盛千余年,对沿途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们通常把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西汉国都长安定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千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贸易的扩大,丝绸之路的路径是有所变化的。丝绸之路的西段,在西汉时期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沿南山(今昆仑山)北麓行进;北道沿北山(今天山)南麓向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是把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实现中哈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对国家和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紧迫性、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定位、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格局。认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地缘战略的新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哈国际经贸合作的先导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哈人文社会交流的友谊区。未来将国际合作示范区建成中哈国际产能合作与加工贸易示范基地、中哈口岸互市贸易与国际物流示范基地、中哈边境自由旅游与休闲养生示范基地、中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示范基地、中哈人文交流合作与综合商务示范基地、民族团结与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演化经济学原理,依托1992—2018年哈萨克斯坦工业相关数据,从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3个层面建立哈萨克斯坦工业创新发展演化框架。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工业创新是在战略理念引领下制度推进技术进步的结果。但从工业创新的实际效果看,哈萨克斯坦工业创新程度尚低,各因素与工业创新能力的关联度不高,并不符合知识函数指数级增加的假设。劳动因素、制度因素成为推进哈萨克斯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研发支出不足成为制约其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应把握哈萨克斯坦工业创新发展前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7月2~6日,第二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与科技合作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举行,共有来自12个国家59家单位的科研与教育工作者代表300多人参加论坛。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部长、哈萨克斯坦国家议会议长等相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此次论坛以农业教育与科研合作,创新与共享为主题,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农业教育与科技创新联盟行动计划,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自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交以来,双方逐渐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两国推进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哈方"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更加注重旅游等人文交流合作领域。因此,研究哈萨克斯坦旅华客源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连续多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哈萨克斯坦游客的入境旅游优势,并从历史发展阶段、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均消费与平均停留时间、人均消费构成、入境方式、年内时间分布规律、在华空间分布和出境流向等八个方面分析哈萨克斯坦旅华客源市场特征,并得出相应结论。文章最后从创新旅游合作领域、丰富游客入境条件和进行旅游宣传推广三方面为两国市场拓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通道,是中国面向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节点与门户。在该区域发展物流产业与跨境电商平台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道,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综合竞争力。首先对比分析了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边境口岸,系统梳理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口岸物流业及巴克图口岸的发展基础与优势所在,包括自然与区位条件优越,农产品"绿色通道"领先,中亚经贸合作互补性强,口岸物流辐射面广,国内外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提出重点建设乌苏、和布克赛尔、巴克图口岸等5大物流园区。解析了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的趋势,提出重点建设阿里巴巴·塔城产业带和中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区两大跨境电商平台。最后总结了在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推进与实施,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基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运用相关模型对2002-2015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贸易合作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双方贸易呈现出强互补的产业间贸易特征,贸易合作潜力巨大,今后双方可以通过在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改进、完善和创新,促使双方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未来可以考虑在适当时机,推动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取消货物贸易壁垒和服务部门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双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各国的更好发展。今后应依托顶层设计,实现上合组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鼓励企业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加强双方能源贸易的合作,拓宽非资源合作领域,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加强双边、多边安全领域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4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兴城市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正式启动。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校长库利什巴耶夫和新疆生地所副所长雷加强共同见证了项目的启动仪式。该项目主要针对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技术需求,优选中国成熟的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和管理技术,对阿斯塔纳地区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引种筛选与繁育生态屏障建设适宜植物,研究生态屏障建设土壤改良技术,研发适用于当地环境的生态防护林建设技术体系,建成  相似文献   

15.
王武林  龚姣  林珍 《热带地理》2021,41(6):1199-1208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了机遇,可加速经济要素跨国流动,促进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9年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贸易社团及节点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贸易网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和扩散性,且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性质,两极分化较为显著;2)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圈层结构特征,德国、中国、美国、荷兰处于核心圈层,是贸易网络的枢纽;3)贸易网络可划分为1个北美社团、1个以东亚国家为主的社团和3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社团,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连续性特征,各社团内部贸易联系密切,中国是所属社团的核心;4)贸易网络呈现出枢纽辐射式和全连通式共存的结构,强度中心性呈嵌入式的单元格局,接近中心性呈集中连片区块状分布特征,中介中心性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物流绩效指数(LPI)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水平,借助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物流水平对新疆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物流水平差异较大,欧洲国家物流水平较高,新疆周边国家物流水平较低。(2)新疆主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国际贸易伙伴高度集中在上合组织国家。(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物流水平的提升对其与新疆的国际贸易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距离对双方贸易的阻碍作用。此外,经济规模、经济开放程度、贸易便利化程度等其他因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新疆的国际贸易规模也有重要影响。中国和新疆必须重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物流领域的投资建设合作,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加强与物流水平较低的周边国家和部分西亚国家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合作,帮助其提高物流水平,进而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新疆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地理的角度透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从文化地理的视角,在园林类型、园林规模、造园艺术、园林与建筑的关系、美学风格、艺术渊源、审美情趣方面对中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比较,对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西方园林艺术融合对中国城市绿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一条众多民族团结交往之路。尽管它早已为陆海空的现代化交通所取代,但它曾有过的历史辉煌和伟大功绩应让我们及后人知悉。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同时,明永乐帝朱棣派遣内官亦失哈九上“北海”(今奴儿干、库页岛等地)开辟了“东北亚丝绸之路”。尽管中、日学者为此进行了考察,但仍鲜为人知。数百年前,我国东北各族先民们就是靠这条路线,把古老的长江、黄河文明与东北文明连接起来的,内地以丝绸为代表的商品沿着这条路线远输到黑龙江下游,而居住在此地的赫哲族等的先民山丹人,把它再与居…  相似文献   

19.
马海涛  孙湛 《地理学报》2021,76(2):367-382
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发展形势下,开展中亚国家城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建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亚五国独立以来1991—2017年间的城镇化时空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内—外双向力”视角分析了综合城镇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认为:① 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显著,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都经历了独立之初的停滞发展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② 中亚城镇化的国家间差异明显,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演化特征各异,需要在中亚区域背景下区别看待和清晰认知各国的城镇化进程;③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对外铁路交通设施对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两个外向力对城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④ 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小的国家,其城镇化过程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干扰越明显,越需要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以推进城镇化的顺利、健康发展。本研究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对外合作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及其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双方的油气资源数据为基础,对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分布、储产、贸易现状及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解析了中国油气资源的储产、消费及进口现状,并对现有的油气资源进口战略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储产丰富、出口比重高、开发潜力大,储产与贸易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中国的油气资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且进口面临着源地、种类、运输方式单一的三大问题;中亚地区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有着积极意义,表现在能有效弥补油气资源缺口、促进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现、顺应低碳发展趋势并降低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促进西部大开发并保障"西气东输"的实施4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