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同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小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中海  赵根模 《地质通报》2013,32(10):1493-1512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孕育过程与机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促进了地震预报的发展。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面临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明显不足、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程度亟需全面提高、中短期预报衔接不够和防大震意识还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与快速城镇化的国情,需在坚持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提下,全面做好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夯实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并加强中短期预报的衔接,坚定防大震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强震活动区带上的建筑物与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闽台地震的水氡映震震例进行分析 ,运用预报效能评价R值评分方法 ,计算出了福建水氡观测资料应用多层次跟踪分析法对于闽台地震的地震预报效能,发现该方法对闽台地震有较好的地震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叙述了苏联、日本、美国地震预报工作的近况与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发展历程,强调地震预防的主攻方向是抗震,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应加强地震危险区划的研究工作,以及继续重视短期及临震预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李四光先生的地震预报思想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了李四光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活动构造体系调查的重要意义.结合40年来地震预报有关工作的实践经验,阐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对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和方法做出新的补充.在继续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总结的同时,要加强地震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对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地震预报与地震灾害预报的相互区别及其相互联系 ,并分析通过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两种途径进行地震灾害预报 ,以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建议 :加强地震预报与地震灾害预报的管理 ,地震灾害预报只能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进行 ,而不应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7.
中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地震监测预报法》,提高全民防震防灾意识,检测现有房物抗震等级,地震局系统提升地震预报预测职能和工作力度;设置预防及减灾、救灾的机关或常设机构等10项措施,加大地震预防预报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之一,如唐山地震一次就死亡24万多人。实现地震预报是多地震国家地学工作者共同的愿望。日本是地震最多的国家,首先提出了实现地震预报的计划。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损失惨重,在现场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实践地震预报。以后在我国东部、四川、云南一带相继发生了大  相似文献   

9.
李四光教授关于地震地质工作中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地应力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带中也存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安全岛”理论);地震地质调查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应力的变化过程是地震预报的关键.他的“安全岛”理论及地震预报思想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 7.0级大地震发生时,中国科学家已不再像2008年汶川Ms 8.0大地震发生时那样茫然和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在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龙门山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超前初步认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特别是原位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已发现绝对地应力大小高值异常和相对地应力大小临震异常变化。论文简要介绍了地震预报国际主流观点与认识,梳理了地应力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认识,探讨了2004 Parkfield earthquake钻孔应变监测结果给予的启示,详细介绍了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应用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地震预报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是地震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学娟  张雷 《地质科学》2013,48(3):879-890
勘探开发初期有限的油气资源评价资料限制了暗色泥岩预测方法的可靠性,松辽盆地北部登娄库组烃源岩主要为登二段灰色泥岩,其分布情况是评价松辽盆地北部深层致密砂岩气藏资源量的重要基础。本文以井震信息和基于沉积特征的多元地震属性定量方法,预测研究区泥岩厚度平面分布,综合地层沉积厚度平面信息、地震相平面信息及井点暗色泥岩和泥岩厚度比值信息,预测全区暗色泥岩和泥岩厚度比值的平面分布,预测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登二段烃源岩主要有3个较大的发育,同时伴有其它零星小范围暗色泥岩发育,大部分厚度分布在70 m以下,最大暗色泥岩预测厚度约为350 m。该方法以井震信息为基础结合沉积规律定量预测暗色泥岩分布,为松辽盆地北部深层致密砂岩气藏资源量的可靠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计算机技术目前在地震系统运用现状及现存的分析预报体系存在的问题 ,阐述建立数据仓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指出应用数据仓库和VPN技术可以提高观测资料的使用效率降低获取信息的代价、进行网上会商、提高分析预报的效率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及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储层地震预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与有效的预测方法技术问题。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震旦系至中三叠统海相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厚4000~7000m, 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巨大而探明率低, 油气勘探的关键在于寻找优质储层。基于对地震资料和井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段的储层主要是生物礁滩相白云岩和发育构造裂缝的碳酸盐岩。依据井资料,总结介绍了该区三叠系马鞍塘组、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与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波速度、密度、电阻率等物性参数特征。在分析介绍储层地震预测原理方法与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作者研究提出的地震纹分析方法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含气储层检测中确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主要利用容易得到的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人口数据及灾害损失的关系模型,给出基于WebGis区域地震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的功能设计思路。在系统中采用B/S结构,主要采用VB ArcObject的开发环境,实现了数据及地图动态更新及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数据构造曲率属性预测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预测岩层裂缝发育与分布,利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背斜在纵弯变形作用下地震数据构造曲率属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裂缝预测。具体方法是:利用petrel软件分析研究区的地震数据,追踪主要层面和断层并提取目标层面曲率和建立构造模型;考虑层面曲率对裂缝预测的局限性,通过“蚂蚁追踪”进一步提取目标层三维曲率属性而提取裂缝分布规律,将提取的裂缝与构造模型相结合。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简单、高效、全面地预测裂缝发育与分布,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油气钻井的录、测井等资料分析发现,在新近系沙湾组底部发育一套异常高自然伽马砂砾岩,其中B311 井GR值最高达1 732.58 API,预示该区具有良好铀资源勘探前景.为准确预测该区含铀砂岩分布,通过精细的合成记录标定,对该含铀砂层提取地震属性.通过多属性融合与分析,预测含铀砂层平面分布,进而...  相似文献   

17.
地震岩性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震  张万选 《地质科学》1993,28(4):365-377
模式识别技术引入到地震岩性预测领域,实现了地质、测井和地震综合资料的自动解释。地震岩性模式识别同时采用了统计模式识别和结构模式识别两种技术,并将两者合理地结合为一体,通过地层岩性-地层速度-地震反射波形的模式匹配、地震岩性特征抽取、以及句法分析和判别运算,完成地层岩性的分类和识别。在辽西凹陷北洼应用地震岩性模式识别进行了模式训练和钻前岩性预测,所获结果均表明该法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非参数回归法在孔隙度参数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乐友喜  王永刚 《地质科学》2002,37(1):118-126
目前有很多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参数预测的方法,多数方法都是针对一种特定的参数模型而制定的统计方法,即只有在一定的参数模型中才能使用的统计方法.实际应用中,由于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事先无法给出合适的、具体的参数模型,使用参数模型就有可能产生较大误差.本文简要介绍了非参数回归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点,对如何分析和选取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反映储层参数横向变化较为敏感的、与储层参数关系较为密切的地震属性进行了讨论.用非参数回归法对大港唐家河工区进行了孔隙度参数的平面分布预测,表明该方法在储层参数预测技术以及油藏描述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S 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皖西南的西周-春秋期和皖北大汶口晚期及豫南东周期文化层中分别发现史前地震遗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地区段落,自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数次以斜向平移逆冲为主要方式的快速变形事件,后者得到微观研究方面的证实。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震史料记载的局限,并丰富了考古和史前地震乃至地震预测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地震反演均是基于已钻井的地质信息,对无井或少井地区的地震储层预测仍然比较困难。采用叠前和叠后混合反演的办法,实现虚拟井约束地震反演,能弥补缺少钻井的缺陷。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叠前反演分辨率高和叠后反演效率高、抗噪能力强的优点,运用遗传算法原理,在优选控制点处进行精细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以构建虚拟井,然后以虚拟井作为约束信息进行叠后反演,能够达到储层预测的目的。对四川盆地龙岗地区无井台缘斜坡带鲕滩储层进行了应用尝试,预测效果较好。虚拟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对油气勘探初期少井或无井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