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高精度的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结合RS(遥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重建了陕北府谷黄土区一个小流域的侏罗纪(J)、第三纪(N)时期古地形数字模型(DTM),与该区现代小流域地形和土壤侵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府谷黄土区经历了古准平面-古湖泊洼地-高原沟谷三大地貌发育过程,而且该小流域现代地形与侏罗纪、第三纪古侵蚀面之间具有很高的继承性,可见古地形在陕北黄土地区的岩土侵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隆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心源  朱诚 《地理研究》1997,16(3):75-81
文中确定了黄山三级古剥蚀面的年龄,得到了自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三次隆升的幅度。其隆升的序次与周边板块作用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论证了黄山慈光阁U形谷实际上是发育于早第三纪当时古侵蚀基准面上的壮年期河谷。  相似文献   

3.
概述地貌继承性的意义一般是很难评价的。在这方面,珊瑚礁地貌学家已走在其他地貌学家前面。对现代地貌从古地貌发展而来的认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加柯克斯(1977)在喀斯特教科书中指出,喀斯特作用引起的“地貌变化”反过来影响该地区地貌发育过程,并使自身进一步的完善。他认为地不仅是一系列作用过程的产物,而且是地貌演化中一个高度活跃的和直接的因素。地貌不是简单地作为反映过去过程的一面镜子,而是一个影响现代侵蚀过程和控制将来地貌的动力因素。与地貌继承性特别有关的两个因素是:侵蚀阶段和当时的气候地貌条件。作为基准面的冰期海平面变化与气候地貌的关系很复杂。  相似文献   

4.
在闽中山地的穆阳溪流域上游区域广泛分布着海拔600 m左右、800 m左右和1000~1200 m三级残余古地形面.这些残余古地形面是闽中山区宝贵的土地资源.本文分析了该区域残余古地形面的地貌特点、成因及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闽中山地的穆阳溪流域上游区域广泛分布着海拔600 m左右、800 m左右和1 000~ 1 200 m三级残余古地形面.这些残余古地形面是闽中山区宝贵的土地资源.本文分析了该区域残余古地形面的地貌特点、成因及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贵南县木格滩流沙区是共和盆地最大的连续沙带,当地现代沙漠化是由古沙丘活化形成的,但古沙丘活化过程尚不明确。通过实地考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DEM高程数据分析、沉积地层分析及粒度测试,对贵南县土地沙漠化驱动机制从微观层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沙丘表面发育良好的草皮层及粉沙土层是古沙丘的保护层,保护层完整性的破坏,使下伏松散古风成沙暴露,遭受风蚀,形成侧向凹槽,引起草皮层或粉沙土层崩塌,使更多的古风成沙暴露。风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交替进行,导致风蚀坑不断扩大,相互连接成片,形成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滨土地沙漠化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正毅  李晓英  肖建华 《中国沙漠》2015,35(6):1429-1437
在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为活动的影响下,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正面临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青海湖滨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湖滨广泛分布的古风沙沉积物是现代沙漠化的沙物质来源,现代流动沙丘的粒度特征与古风成沙丘粒度极为相似,两者的继承与改造关系极为明显。草皮层及其下的粉沙土层是古沙丘的保护层。保护层的机械破坏,使下伏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暴露,是形成沙漠化的关键一步。随后在风蚀、雨水冲刷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被侵蚀,引起草皮层坍塌,导致古沙丘活化,风沙活动加剧,形成风沙沉积。流水侵蚀和地层沉陷是导致草皮层机械破坏的主要因素。青海湖水位下降,河流沉积,风沙入湖,都可使沙地面积增加,但仅限于湖边局部地方。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侵蚀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基于当前的地形信息对其地形进行重建可有效估算侵蚀量。该文基于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首先建立了黄土高原流域地形重建模型,并以多期人工模拟小流域为实例数据,从微观(坡度)和宏观(等高线)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侵蚀阶段模拟小流域的地形重建结果,该地形重建结果具有较高精度,且处于侵蚀发育中期的小流域重建结果要优于处于侵蚀发育晚期的小流域重建结果。最后,以高程相对误差为指标定量分析了小流域地形重建的精度,结果显示,两个时期小流域重建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55%和0.5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9%和2.73%,表明基于HASM方法的黄土流域地形重建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细沟侵蚀是坡耕地时常发生的一种侵蚀形式.细沟侵蚀对坡面土壤侵蚀产沙有重要贡献,而且是坡面侵蚀由面蚀向沟蚀发展的过渡.本文分析了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影响细沟侵蚀的主要因素有降雨径流、土壤、地形、土壤表面特征和土地管理等因素,其中,前4者有多种指标来表征其效应,而土壤表面特征的影响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坡面需要达到特定的临界条件才可能发育细沟,细沟发生临界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临界径流条件、临界土壤条件和临界地形条件等角度出发,各临界条件并非定值,而是关乎其他因素的综合指标.最后,本文对今后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可能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砂质海岸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形动力学方法已成为国外海岸地形动力过程研究的主要方法,国内仍多采用传统地理学的定性、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在海岸地形和水动力之间耦合机制方面所做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国内砂质海岸侵蚀研究需加强之处.文中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砂质海岸侵蚀的研究历程,然后从海岸地形动力过程入手,从小、中、大3个尺度介绍了国、内外砂质海岸侵蚀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旅游景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的旅游景观进行系统比较,揭示两者在发育条件及分布特点、自然及人文旅游景观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发育条件上,两者的岩性、构造环境和主要外营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两者的发育又都依赖于一定的水热条件和密集的节理裂隙.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均在我国南方亚热带、热带湿润区;其中,东南地区尤以丹霞景观见长,西南地区更以岩溶景观取胜.自然景观方面,丹霞景观与岩溶景观在类型、外形、组合上有较多相似之处;两相比较,岩溶风景胜在山奇洞奥,而丹霞风景则胜在赤壁丹崖.人文景观方面,丹霞地貌  相似文献   

12.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尚仁  刘瑞华 《山地学报》2003,21(6):669-674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中外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初步认为,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近10a来,一些丹霞地貌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概念,不完全符合世界丹霞地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14.
朱俊彬 《地理教学》2019,(10):26-27
本文以"流水地貌"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层次清晰、重点内容突出,以流水地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两个"探究活动"和四个"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后,以表格形式总结该课的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嶂石岩地貌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嶂石岩地貌"概念的来历,系统论述了嶂石岩地貌的五大形态特征、形成的地质背景、古地理环境及楔状侧切、水平掏蚀两种坡面发育模式,分析了嶂石岩地貌的发育阶段,并从岩性、坡面发育起始位置、动力过程、基本骨架、景观造型等方面比较其与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的差异,对嶂石岩地貌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通过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主要研究了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异质性。东南区 (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 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 (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 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 (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 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从三区的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分析了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的原因、形成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彭华 《地理科学》2000,20(3):203-211
从本世纪30年代阵国达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研究,作为地貌学一个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日趋成熟。“红色陆相碎屑岩”作为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和“陡崖坡”作为形成2限定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组合,是丹霞地貌 的基本形成特征。目前所发现的红层均早于中生代;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的地层组合上,而相对软弱的粉沙质和泥质岩  相似文献   

18.
该文根据戴维斯山地演化模型 ,推导了四维剥蚀地貌的数学模型 ,阐述如何基于这个数学模型 ,采用计算机模拟四维剥蚀地貌。最后详细介绍两个四维剥蚀地貌的计算机模拟实例  相似文献   

19.
地形地貌反映了地质构造运动特征,是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澜沧江-湄公河地区1:250 000TM遥感影像图为基础,考虑到本区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以及微地貌的特殊性,结合其坡度形态及海拔高度,采用成因类型-成因形态-物质形态-坡度形态-微地貌形态的方法进行地貌类型划分研究。采用地势起伏度分级、野外查证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地貌划分成果,结果表明本次地形地貌划分研究较好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20.
灾害地貌专家系统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付炜 《地理科学》2000,20(1):33-38
灾害地貌专家系统采用压缩编码方式存贮各种地学专题图形和遥感图象数据,具有数据与图象的存贮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图象显示和自动制图功能。该系统可以对灾害地貌过程进行专家级的预测和评价,并对灾害地貌的综合治理与区域规划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案供用户选择。用该系统对天山职拉沟流域泥石流灾害地貌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