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对鞍山地区地质构造,过去用地质方法进行研究,只能观察到前震旦纪以后盖层的地质构造.由于深部缺少足够的工程控制,以致对前震旦系地质构造的情况未得到正确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鞍山地区的前震旦系是一个短轴背斜构造(或穹窿构造),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向斜构造(均指主体构造而言).是前者还是后者?搞清这个问题对进  相似文献   

2.
皖南兰田残留向斜不是构造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心起 《地质论评》2000,46(4):337-346
兰田地区翔实的1:5万区调填图工作,收集了丰富的前震旦系实测地层剖面资料、震旦系休宁组底界角度不整合资料及后期构造变动的证据,证实了皖南属晋宁期造山带,并存在元古宙地层的完整层序,而震旦系-寒武系则为原地沉积在前震旦系基底之上的盖层。加里东期区域伸展体制条件下兰田地区产生滑覆断层体系,震旦系-寒武系盖层残留在前震旦系基底之上形成向斜构造。中生代的构造作用对兰田地区构造轮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改造,但未  相似文献   

3.
引言前人对本区震旦系的研究多侧重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而对其构造则重视不够。作者等虽多年来着重研究本区的构造形变史,但对震旦系构造特征的认识,长期以来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对其本质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接触关系,在豫西、华北乃至中国东部,它们之间都主要是假整合的平行接触关系,也就是在震旦纪末波状运动基础上,寒武纪海浸超覆。  相似文献   

4.
彭向东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54-457
在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原来划为震旦系什那干群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确切的寒武纪化石,特别是大青山地区,在紧邻不整合面处就发现了早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因此该套地层应为下寒武统色麻沟组,而并非震旦系什那干群。同时在对色尔腾山地区震旦系什那干群进行厘定后,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缺失震旦系沉积。这一认识将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地壳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震旦系及寒武系的关系在历史传统上的认识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关系,是地貭基础理論中的重要問題。由于传統上的概念,代替了科学上的結論,虽已經过五十余年的工作但还沒有彻底解决,因此在地貭工作的实践和思想领域中长期存在着这个疑难問題,成为划分地层和了解构造的阻碍。在地貭研究史上  相似文献   

6.
中祁连山区震旦系及青白口系是否存在,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1978年,我们对中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研究,基本肯定了震旦系、青白口系的存在,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系统,现将所获资料整理成文,供参考。一、剖面描述大雪山地区按西北区区域地层表甘肃省分册,隶属于祁连地层区中祁连山分区疏勒山小区。该区震旦系、青白口系为浅变质的类地槽型沉积或过渡型沉积。现将剖面分别描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地体大致为现在的柴达木盆地范围.大地构造上,它是一个微型大陆或中间地块.目前,柴达木地体内已知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前震旦系达肯大坂群.不整合于达肯达坂群之上的是震旦系的全吉群和下寒武统含冰碛岩的小高炉群.1985年,我们对全吉群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其目的:①求得柴达木地体震旦纪的古纬度;②初步了解全吉群的磁性地层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进行磁性地层相对比.  相似文献   

8.
米仓山南缘中生代沉积盆地性质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仓山南缘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前人认为该地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受控于米仓山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实际上,无论是按照经典的前陆盆地概念,还是陆内前陆盆地或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术语,米仓山南缘中生代为前陆盆地值得商榷,其一些关键的地质问题必须给以重视.主要表现在:①平面构造图显示,米仓山地区,前震旦系基底与震旦系盖层之间构成一规模较大的不完整的背斜穹隆,盖层围绕基底分布,说明不是构造推覆体;②不存在形成前陆盆地的区域应力,即该区在晚三叠世开始主要是升隆作用而非强烈的推覆挤压,研究资料表明该地区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在燕山期,米仓山的形成也应在该时限之内,之前米仓山为一继承性的隆起;③不具备前陆盆地的沉积格局,即晚三叠世-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不是呈楔形展布.鉴于此,笔者认为前陆盆地术语不适用于米仓山南缘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盆地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经过几辈地质工作者的努力,终于认识到拉拉地区地质构造不是简单的向南倾斜的单斜,而是一个轴向近东西,向西缓倾的复式向斜。铜矿体大致沿前震旦系河口群落凼组分布,层位和构造控矿明显。这一新认识使与拉拉铜矿合作施工的第一个深孔见到厚大的铁、铜矿体。  相似文献   

10.
对发育于福建建瓯市迪口镇竹洲村的"竹洲砾岩"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该砾岩既不是前震旦系马面山群龙北溪组的底部砾岩,也不是构造砾岩,而是相当于晚三叠世大坑组(T3d)层位的底砾岩,不整合沉积在前震旦系迪口组之上.这一发现对深化研究该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东部震旦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是研究震旦系的重要地区之一。 1965年8月,笔者与云南地质局曹仁关同志等一道,在晋宁王家湾,实测了震旦系剖面。1977年8、9月间又对原测剖面做了厘定。在此期间,地质科学院邢裕盛同志到该剖面采集一批微古植物样品并鉴定了其中的微古植物化石;云南地质局二十地质队对重要接触关系及磷矿层做了揭露及编录。1977年12月至1978年3月,云南省地质局震旦系研究队(以下简称研究队)对该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地表揭露,重测了剖面,取得许多新成果。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该剖面的研究程度。本文拟就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厘定后的层序作一介绍,并就云南东部震旦系的划分和上界,提出粗浅看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和构造地层法,研究并重建了湖南东南部汝城地区震旦系层序,厘定了区内震旦系各组的划分、对比标志,并首次提出该区内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系中的含砾岩是冰成作用的产物,可与邻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震旦系对比。  相似文献   

13.
九江—瑞昌地区中新生代发育多层次、多期次、多形式的滑脱构造.受基底拆离断层、中新元古界/震旦系不整合面和志留系三套区域滑脱层(面)的控制,不同层次的构造变形差异明显,可概括为前震旦系基底滑脱系统、寒武—奥陶系滑脱系统、志留系滑脱系统和泥盆—三叠系滑脱系统.在不同时期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发育了不同类型的滑脱构造: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挤压型滑脱构造、早白垩世初(140 Ma)伸展型拆离滑脱构造及早白垩世晚期(113 Ma)重力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   

14.
刘鴻允  沙庆安 《地质科学》1965,6(4):325-329
震旦系在地质年表(地层柱)中的位置,自葛利普将其属于古生界作为第一个系之后,李四光首先明确地表示了他的不同意见。李氏认为:“在缺乏古生代化石的现实情况下,将震旦系归属于古生界,显然是不妥当的。”从此,震旦系属于古生界还是属于元古界就成悬案,各家有不同的见解。 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曾对震旦系隶属问题展开讨论,终沒有得到一致的认识。近几年来,国內外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仍在不断地进行。我们一向是主张属于元古界的;这里愿意联系中国南方情况,再次较全面地申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试论福建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近年对闽北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进行较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大量地综合分析、对比省内外有关前寒武系地层序列、含矿性,微古生物、同位素地质年龄、变质岩与愿岩共生组合及其建造特征等资科写成。文中通过9条代表性地层剖面的描述,确定了三个含义明确、分布稳定,野外容易鉴别、特征显著的区域标志层组,建立了福建前寒武纪交质岩系由前震旦系麻源群的大金山组、南山组到震旦系的吴垱组、东岩组及龙北溪组的新的地层层序,并按新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重新厘定了地层名称,对各地层单位的岩性(区域变质岩及其原岩)组合特征、区域分布规律、厚度交化、含矿性、变质建造、原岩建造以及接触关系等,作了详略不同的论述。同时指出闽西南地区在早震旦世末和晚震旦世初可能受到区域澄江运动的影响,存在短期沉积间断。对于福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中,缺失华南地层区西部或西北部广泛存在的、划分震旦系与前震旦系的不整合面以及南沱冰期的冰成堆积的问题,作了初步讨论,认为这与福建当时所处的太地构造位置或古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6.
河北滦县安各庄铁矿是前震旦系沉积变质铁矿,该铁矿为航磁所发现,后相继进行了1/万,1/5千的地面磁测和钻探普查评价。本区除局部地段有震旦系,前震旦系地层出露外,大面积被第四系所复盖。前震旦系地层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和各类混合岩,前两种岩性分布范围小而零散,后者分布广泛,并与矿体直接接触。矿区出露的震旦系地层有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石英长石砂岩和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第四系为黄色沙土,灰色沙粘土和卵石,厚度十几米到180米。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前震旦系地层产状零乱。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上扬子地台基底的演变问题,许多学者都有过各自的论述。我们在学习各家论述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将从地壳演化的角度对基底构造发展特征、固结程度和分异情况、形成时期等作以概略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前震旦系沉积特征、构造状况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8.
程军 《吉林地质》2010,29(1):78-80
长财井田位于中朝古陆南缘,基底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地层,中生界接受了屯田营组火山岩、长财组、西山坪组陆相沉积,形成了一套含煤地层,由于隆起,造成浅部断层发育,并破坏了煤层。通过勘查工作,总结了含煤地层及构造分布规律,勘探取得了较大成果。根据这一认识,提出了达里洞地区有望发现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19.
前言陕南大巴山西段,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是我国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发育较全的地区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一些地质工作者,先后在宽川铺组顶部泥质灰岩中采到腕足类:Palaeocapucus cf.,Ladiensis(Meek),Saterclla sp.及软舌螺 Hyolithes等化石。我们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开展了对该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面的研究,首先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和构造地层法,研究并重建了湖南东南部汝域地区震旦系层序,厘定了区内震旦系各组的划分、对比标志,并首次提出该区的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系中的含砾岩是冰成作用的产物,可与邻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震旦系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