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灾害范式及其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跃 《地理科学》2016,36(6):935-94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灾害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灾害范式也在不断的演进,可以归纳为:荒政范式、工程范式、行为范式、社会范式和可持续范式5种灾害范式。通过分析这些灾害范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灾害的基本观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减灾防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得出以下结论: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灾害范式与减灾实践的发展是互动生成的;范式的产生与转变都有深刻的社会动因;一定时期,存在一定的主流灾害范式,但其他灾害范式的影响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孙鸿鹄  甄峰 《地理科学》2019,39(5):788-796
基于居民活动视角解读城市雾霾灾害韧性潜在的人地关系内涵,以南京市主城区进行韧性评估的实证分析,提出针对性韧性提升策略。结果表明:主城区雾霾灾害韧性整体处于处于低水平,现状建成环境适应性效果有限。居民活动扰动性、建成环境适应性分别呈现冷热“多核”圈层集聚、“带状”集聚的空间特征,两者匹配失衡导致霾灾害韧性的空间分异不显著且大部分地区水平较低。居民活动扰动性主要受雾霾严重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建成环境适应性受生态减霾性、设施避霾性影响均较大,雾霾灾害韧性则更受居民活动扰动性影响。雾霾灾害韧性的建设应针对性地提升建成环境适应性或降低居民活动扰动性,并注重两者在空间优化措施上的匹配。  相似文献   

3.
以京东七大物流中心及其覆盖范围划分省市群。将抓取得到的京东商城2015年手机交易记录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相结合,研究影响信息流和资金流(简称“双流”)强度的可能因素,重点分析省域层面“双流”强度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已取代地理距离,成为影响“双流”强度的主要因素;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双流”核心区;网络资金流量分层现象明显,呈“金字塔”形分布;各省市群之间的空间联系存在差异,北京、上海、广东所在省市群的空间联系明显高于其它省市群;各省市群内部成员发展不平衡,中心省市对“双流”贡献力最大。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如铁  马健 《地理科学》2017,37(6):841-849
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间距离为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城市规模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城市与“最近城市”的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是否存在类似“城市位序-规模律”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城市i的规模Pi与“最近城市”n的规模Pn、距离Di-n以及区域中心城市c的距离Di-c有关,与首位城市的规模和距离无关,其中PnDi-n为正向影响,Di-c为负向影响。就影响力而言,区域中心城市c的影响大于“最近城市”n,这一点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城市群中存在“城市距离-位序律”的定量关系。利用城市规模与距离的定量关系可以测算理论人口规模和影响范围,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人口预测和空间结构划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丁生军 《地理教学》2010,(20):12-14,57
写作本文缘于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的突然爆发。最初拟定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强化‘自然灾害’教学之我见”。然而,随着不断增多的遇难人数,以及我对灾情的持续关注,我觉得最初的题目也不能表达我的情感,也不能体现本文的要旨。灾害夺走的众多生命让人万分心酸,  相似文献   

6.
春运人口流动透视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结构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魏冶  修春亮  刘志敏  陈伟 《地理科学》2016,36(11):1654-1660
基于春运人口流动大数据,选取对外联系度、优势流、城市位序-规模分析等方法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网络层级结构中蕴藏着位序-规模规律,但与理想的帕累托分布有所区别,城市规模彼此差异相对较小;空间距离与城市等级在城市网络联系中发挥支配性作用,保证了城市网络的层级性与有序性;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联系呈现“两横三纵”特征,该特征与铁路大动脉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东部地区城市网络联系更加密切,而西北、西南地区则相对稀疏,基本上以“胡焕庸线”为界,而“兰新线”是突破这一限制的潜在力量;中国东北地区未形成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联系形成带状网络;华北与华南地区的“灯下黑”现象值得警惕,缓解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是核心城市功能的对外疏散,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带状区域发展或许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流行模式和中坚力量。总体上看,针对于揭示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春运人口流动数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是城市与人口研究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数据源。  相似文献   

7.
朱华友  李涵  代泽娟  蒋自然 《地理科学》2019,39(8):1246-1255
基于动态外部性视角,提出再地方化效应的测度及对地区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以皖江产业承接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3方面分析企业再地方化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验证其对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 时间演化特征与各城市的产业承接政策和转入的产业类型不同有关;空间上MAR外部性呈现出“总体均衡-向西增强-向南增强”的演化特征,Jacobs外部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强,Porter外部性整体呈增强态势; MAR外部性对区域经济绩效和创新水平的效应均表现为“倒U”型;Jacobs外部性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对区域创新的效应为“U”型;Porter外部性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不利于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8.
强降雨在山地灾害链成灾演化中的关键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2009年的干旱后,2010年雨季,中国西部山区山地灾害频繁暴发并演化成灾害链,强降雨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降雨使山地灾害链极大扩展了空间影响范围,加速了演化进程。选取灾害链演化中的滑坡、泥石流两个关键环节,构建力学模型,对降雨的控制激发作用进行分析,分别以贵州关岭滑坡-碎屑流灾害链、甘肃舟曲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为典型实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强降雨激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控制作用是通过特殊的水作用机制体现的,久旱强雨是灾害链预警防控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程度,基于对舟曲南屿沟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利用灰色理论分析了泥石流灾害危险性与影响因素间关联程度,并建立了其预判模型。结果表明:沟岸坡度、沟道堵塞程度及冲淤变幅,沟道平均纵坡降和长度,沟道内植被覆盖率、流域面积及人口密度,松散固体物源量和灾害点密度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较接近;相同区域内不同沟道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程度受沟岸坡度、沟道堵塞程度、冲淤变幅、沟道平均纵坡降及长度等因素影响显著;基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建立了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预估模型,其能够为区域内泥流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地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钢  谭然  王会娟  颜祥  邵琰 《地理科学》2017,37(7):1049-1058
基于从公益平台获取的上万条寻亲记录数据,从犯罪地理学的视角探究1980~2015年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地理特征。研究发现: 拐卖去向以被收养为主,总量上男童多于女童,频率上低年龄段高发,可分为4个贩运类型。犯罪量自1980年以来呈现“倒勺”型波动态势,1989~1998年为高发区间,犯罪受打击力度与人口政策影响明显。 犯罪量月变化呈现两个轻微倒“U”型格局,犯罪季节变化较小,夏半年高于冬半年。 犯罪呈现“西部集中拐出,东部分散拐入”的“三片两线”的“场-流”空间格局特征,并有一定的带动与回流效应。当前拐卖儿童犯罪的空间集聚程度减小,而扩散程度增加,由区域性犯罪发展成全国性犯罪。最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04年泥石流灾害特点及其对减灾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鹏 《山地学报》2005,23(4):437-441
分析了我国2004年成灾特点,大陆首次出现大规模的大风泥石流,在植被较好的地区仍然有泥石流发生,年内同一地区多次成灾增大了灾害损失,建筑选址不当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低频性泥石流常造成严重灾害.受上述成灾特点的启示,提出在进行潜在泥石流判识时要慎重对待植被较好的区域,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在建筑物选址时应注意潜在泥石流危害,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监测预警,制定临灾预案,发展灾害保险业务以分担灾害风险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东川型”排导槽结构对泥石流流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能肋槛和排导槽纵比降是控制"东川型"泥石流排导槽内流体运动的两个关键因素.泥石流流速是反映排导槽工程输移力及对排导槽的冲刷淤积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实验,对固定配比的泥石流流体在不同的肋槛组合下的排导槽中的流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肋槛间距从40 cm增加至60 cm时,泥石流流速先增加后减少,在间距50 cm时达到最大值;(2)肋槛高度对泥石流流速的影响非常复杂,在不同的肋槛间距和纵比降下表现不同的相关关系;(3)纵比降对排导槽内的泥石流流体基本呈正相关;(4)得到了肋槛间距与肋槛高度之比值N与泥石流流速V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V=0.0341N+C,其中C为常量.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区因先天地质及气候的影响,加上后天人为不当的开发,致使土石流灾害频生,而一般民众在面对灾害来临时,大多是惊慌失措且无法实时应变,因而造成重大生命与财产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民众对于灾害防救的认知,实为应尽速面对的防灾研究课题.土石流的防治从过去的硬件工程治理转而重视软件的避灾措施;本研究从法令、组织与实际运作三层面探讨土石流防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14.
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山洪泥石流灾害一直都是山区人民的心头之患,严重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防,是21世纪我国山丘区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评价了目前国内外最具典型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空间预报技术、时间预报技术以及预警系统开发等预报预警技术,并指出了未来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其防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概述了东川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危害现状,系统阐述了自50年代以来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和管理办法,并且总结了防治工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提出了通用于沟谷暴雨泥石流危险度判定的三项基本原理:主次因子原理、因子权重原理和定量赋值原理。首次提出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多因子综合定量判定模式和计算公式,为我国西南(西北)山区沟谷暴雨泥石流灾害评估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实用方法。在云南部分地区的判定检验和应用实践表明,本法具有60%以上的可靠度。可应用于我国西南(西北)山区一切有可能发生暴雨泥石流的自然沟谷和已确认的暴雨泥石流沟谷。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东川区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灾害信息源、各类数据的表达方式及泥石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对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3S技术,在ARCVIEW的AVENUE开发语言支持下,集成各类数据,建立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最后讨论了该系统在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及灾害趋势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风险管理和土地规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泥石流风险定量表达为泥石流危险度和泥石流易损度的乘积。泥石流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泥石流风险管理主要有三种途径:降低危险度,降低易损度和灾害保险。在泥石流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三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泥石流风险与土地规划关系密切,风险评价可为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GIS支持下的东川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洪江  唐川  崔鹏 《干旱区地理》2005,28(4):445-449
在建立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泥石流形成原因,初步选择面积、相对切割度、主沟沟床比降、相对高差、主沟长度、圆状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东川区21条典型泥石流沟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出面积、圆状率、相对高差三个指标,由主成分载荷得到危险度评价公式,在ARC/INFO和ARCVIEW软件的支持下,把东川区划分为60个评价单元,计算出各个单元内的危险度总分值,依据分值划分为四个级别,重度危险区、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基本无危险区,最后根据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原则,得到东川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